大宋悍臣 第57节

  只是现在说出来,包拯也不相信,张方平只是嘴角挂着淡淡的笑容。

  他很期待,考试揭榜之后的那一幕。

  那一定有趣极了。

  宋煊倒是无所谓,反正他也是跟别人学习的。

  就在说话间,曲泽已经牵着溜达完的驴子回来,拴在驴棚里。

  大宋战马奇缺,家境尚可的都是用牛车,或者骡子。

  一匹普通的马,就要五十贯往上,谁买的起,况且你都没有资源去买。

  “十二郎。”

  曲泽把战驴的缰绳交给宋煊,由宋煊呼噜呼噜这头驴子的脖子,听曲泽说着驴子很活泼。

  公驴就算岁数大了,那方面的欲望也十分强烈,不活泼显然不是一头好驴子。

  “二毛。”

  宋煊拍打的驴子是淮阳驴。

  属于中型驴。

  而且还是红褐毛色驴。

  体格较大,单脊单背和四肢高长的特点。

  比一般的小马要高大不少。

  二毛感受着宋煊的抚摸,积极给与回应。

  “十二郎怎么还会养驴子?”包拯瞧着这头驴子啧啧称奇,如此高的驴子倒是少见。

  “俺这是跟太宗皇帝学习。”

  宋煊的话让包拯分外不解:

  “当年太宗皇帝从高梁河跑到保定,驾驶着瘸腿的驴车一路狂跑二百里,甩开辽国骑兵的壮举,很是让俺佩服,所以俺养头驴子除了苦练骑术之外,也练习驾驶技术。”

  宋煊不解释还好,一解释搞得包拯不知道宋煊是真的钦佩太宗皇帝的驾驶技术,还是在讽刺太宗皇帝战败慌不择路逃窜的经历。

  但最终包拯憋不出心中的疑惑:“十二郎,你平日里不好好读书,没事练习驾驴车作甚?”

  “我辈读书人除了教化四方之外,也要为国分忧,那些武将皆是靠着父荫占据将军之位,如何能指挥好?”

  “将来俺若是有机会为官家戍边,总归是用得上驴车的。”

  宋煊一本正经的道:“太宗皇帝那精湛的驾驶驴车技术,正是俺所追求并想要努力学习的。”

  包拯后退半步。

  他一时间没理清楚宋煊的话是真是假!

第68章 皇帝,兵强马壮者得之,宁有种乎?

  戍边怎么也该骑马,难不成真到了那步,需要你一个进士驾驶驴车去冲击敌军吗?

  况且两国自从澶渊之盟后,已经少有战事发生,大家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一旦战事再起,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无辜百姓。

  最重要的是岁币都是当今天子从内库里掏出来的,也不会加在百姓头上。

  况且这也是天子应该做的事。

  包拯斟酌的道:“十二郎,这般想法,大抵是有些问题的。”

  包拯这个人也是认理的。

  同时也尊重规则。

  不属于自己的职责,绝不越权。

  他并没有想要阻止宋煊不要这么做。

  只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宋煊他想的不太对劲。

  “十二郎读书天赋如此之高,为何想着要去戍边?”

  包拯认为如今军人的风评极差。

  得益于五代十国军人下克上的传统。

  就算是跟随宋太祖皇帝的那些大将们也没多少拟人的。

  举几个例子。

  比如在湖南把俘虏分给左右片着吃的李处耕;

  在西北手撕党项人生吃耳朵的王彦升;

  在四川纵容士卒活割女子双咯咯下酒吃的王全斌。

  几年时间吃了上百女子的王继勋,硬生生挖出人心肝吃的赵彦韬等等。

  甚至王全斌觉得他部下只割了一个女子的咯咯,就因为军纪被杀死,他心里还十分委屈呢,这算什么大事吗?

  就五代十国这些个军人美食家以及道德水准,赵大为啥倚重曹彬啊?

  因为他在一帮拟人将领当中脱颖而出。

  不仅控制得住自己吃异样美食的嘴,还军纪颇好,能控制手下人不要乱吃乱杀。

  简直是武人的灯塔了。

  用畜生以及礼崩乐坏形容这帮军头。

  那都是赞美他们了。

  动不动就屠城杀人取乐,而且不讲道义。

  只要是输家,那就是赢者杀你全家。

  鲁迅先生说过翻开历史一看,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然后细看之下,满本都写着吃人俩字。

  可是放在整个五代,连仁义道德四个拿来做掩饰的字都没写。

  只有吃人俩字。

  各种物理层面上的吃人!

  宋太祖赵匡胤只是杯酒释兵权,并没有选择要发展重文抑武。

  他把兵权从将门世家手里收回来,启用年轻将领。

  尤其是没有染上“美食家”的年轻将领。

  崇文抑武直到宋太宗上台,就杀了王继勋以及他的吃人团队。

  待到宋太宗对辽战事一败再败,差点身死,那帮武人要簇拥赵德昭上位。

  皇帝,兵强马壮者得之,宁有种乎?

  结果这帮武夫想要上演换皇帝的戏码,被逼得瘸腿驴车漂移二百里赶回来的赵光义发现。

  他直接逼死赵德昭,并收拾了一大帮军头。

  无论如何,宋太宗玩驴车漂移也好,烛光斧影也罢。

  至少他在消灭五代这帮旧船上的“美食家们”,在这方面是有功于华夏文明的。

  此后武将渐渐丧失了话语权,以及寇准带着皇帝亲征,武人更是被文官全面压制。

  从此之后。

  大宋朝就被重文抑武了。

  重新回到了仁义道德吃人作为掩饰。

  直到金兵踏破汴京,掳走二帝并其余战利品再次演变出赤果果的吃人。

  “戍边怎么不好了?”

  宋煊拍了拍毛驴子,让它过去饮水。

  “旁人能做得,俺就做不得?”

  面对宋煊的反问。

  包拯再一次呆楞住。

  他本就不是一个善于对喷之人。

  尤其目前还处于成长当中。

  无论是父母还是夫子,亦或者同窗,都没有像宋煊这般向他宣扬过,读书人怎么就不能去干臭丘八做的事了?

  因为大家辛辛苦苦的考取功名,可不是为了去当名声极其不好的臭丘八的。

  唯有站在庙堂之高,才是大家共同的目标。

  无论能不能走到宰相的位置,总归都是要有野望的。

  “十二郎,若是想要去当丘八,直接走贼配军的路子也未尝不可。”

  包拯倒是想要激一激宋煊,看他是怎么想的。

  “俺是想要自己选择是打是和,而不是被一帮子啥都不会的人胡乱指挥送命。”

  “待到将来辽国或者西夏入侵,不靠戍边士卒去御敌,难不成还要靠着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

  “真以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那些读书人,学着诸葛丞相挥舞两三下鹅毛扇就能做到的吗?”

  宋煊站在那里,高声道:

  “至少有俺这样靠谱的人戍边,将来包兄以及家人兴许能够睡的更稳当一二。”

  包拯闻言轻轻下腰,叉手道:

  “十二郎高义,倒是我想的狭隘了。”

  “无妨,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宋煊摆摆手,随即开口道:

  “走,去俺的三味书屋学习,正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包拯也不想在此事上多谈,主要是人各有志。

  宋煊的屋子在二楼,倒是显得大。

  进门便是书房,摆着不少玩意,隔着一个屏风,那里有张床。

  “十二郎,何为三味?”

  包拯看着挂在门口的牌匾。

  那字体他没见过,但有那么一股子美感。

  不知道是哪位大家的手笔?

  “自是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首节 上一节 57/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