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悍臣 第125节

  他要好好查一查宋煊的底细,从中找出蛛丝马迹来,到时候也好对付他。

  故而今日顾子墨找了一个心腹过来,让他去宋煊的家乡勒马镇,好好的打探一二,宋煊的底细。

  只有掌握了他的底细,顾子墨才越有把握,把宋煊踩在脚下,为自己的老恩师报仇雪恨!

  就在顾子墨闭目思考之时,恩师窦臭的长子悄悄派人给他送了信。

  顾子墨连忙打开信件,仔细看了起来。

  兄长在心中说,宫中有人关注了这件事,让自己查出宋煊与曹利用之间相互勾结的证据。

  如此一来,窦家才有机会借力打力,为家父报仇。

  顾子墨再三看了这封信后,记住了里面内容,当即按照兄长的要求阅后即焚。

  看样子朝堂上的争斗已经影响到了这里。

  有人想要扳倒曹利用,他在京师里没出过什么问题,那就是要在地方上找一找过时,尤其还参与了人命的案子。

  这种事在顾子墨看来十分正常。

  朝堂厮混的那些相爷之间,相互斗的激烈。

  就算你犯了案子是不是被冤枉的根本不重要,他们只是利用你的这个案子去扳倒党争对手罢了。

  只不过在局中的你恰巧是被冤枉的,才称得上算是沉冤得雪了!

  青天大老爷为你做主了!

  天下那么多冤案,真以为大宋的老爷们都那么闲,跟包拯一样给你洗清冤案?

  就算包拯,那也是认真负责的洗清在他职权内的冤案,至于别处的冤案,你就算在他面前呼唤包青天,那也不管用。

  这便是包拯的原则。

  也是大多数同僚能够容忍他的缘由之一。

  否则就包拯这种谁的面子都不给,喷皇帝一脸口水的主,他能有个好下场?

  顾子墨看着火焰吞噬了信件,总算是松了口气。

  就允许你宋煊攀高枝,可你却不晓得攀高枝从来都是暗中标好价的!

  顾子墨为了给老恩师报仇,根本就不惧自己也卷入朝堂当中的党争。

  他迫切的希望党争能够来的更加激烈一些。

  到时候便会有人给自己的老恩师翻案,宋煊他还能全须全尾的下船吗?

  东京的邸报以及小报照例送到了宋煊手中。

  他从到到尾的瞧了瞧,那便是窦臭空出来的翰林学士职位,由丁度担任。

  宋煊听曹利用提过一嘴他的两个副手,一个是王曾推荐的,另外一个则是吕夷简推荐的。

  这个丁度便是吕夷简的人。

  对于吕夷简,宋煊是晓得他的厉害的,在宰相这个位置上可谓是三落三起了。

  只有吕夷简、王曾、曹玮三人配享了宋仁宗庙庭。

  当朝那么多宰相,唯有吕夷简是不依附刘太后,一心辅佐赵祯。

  宋煊把手中的官方邸报放在一旁,又拿起风闻而撰的小报瞧了瞧。

  他当即瞪大了眼睛。

  好好好,果然二创三创是真的能创死人呢。

  窦臭对自己都他妈的因爱生恨了,得不到就得毁灭了俺!

  “这都是他妈的谁传出去的谣言?”

  宋煊把小报恶狠狠的扔在地上。

  实在是遭不住笔者在后面阴暗的爬行,写出如此触目惊心的文字来!

  就在他生气间,便有晏殊的仆人过来说是,知府请他前往书院一二,有事要说。

  宋煊深呼一口气,拿起折扇,便跟着仆人一起奔着书院走了。

  应天书院内。

  晏殊、范仲淹、宋绶、张师德、杨子晋等人都在喝茶聊天。

  如今朝中已经传回消息,窦臭一事尘埃落定。

  不仅他遭到夺职削籍为民,连带着他儿子也被夺官,命令回家给他得守孝,并且代父承担责罚。

  无论是太后还是官家,都不允许他们的命令还没有下发,底下的臣子就自己行动。

  如此抗命的行为岂能姑息?

  若你窦臭是死在战场上的,那另当别论。

  此事明明是因你而起,搞出如此大的风波,你便想着一死了之,若是朝堂再不了了之,后面的臣子岂不是会争相效仿?

  所以此等风气必须要狠狠的压制住!

  “一会那宋十二来了,必须要好好压一压他的气焰。”

  宋绶对于他拐走张方平去坐牢这事,一直都耿耿于怀。

  多好的孩子,偏偏被宋煊给带歪了。

  若是此事没有他们这些人据理力争,不断的给朝廷上书,不一定会如何收场呢?

  光靠着宋煊如此胆大行为,那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到时候想后悔都晚了。

  倒是晏殊呵呵一笑,摸了摸胡须:

  “宋十二此番做的也不错,他若是低头认错,我等在朝中如何伸张正义,那也无用。”

  “嗯。”

  张师德也是赞同晏殊的话,若是宋煊膝盖太软直接跪了,他们这些人再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

  而且这样的学子也不值得培养。

  “公垂此话未免有失偏颇。”张师德不赞同这样与宋煊交流:

  “自是要好好鼓励一番,他一个平民百姓家的孩子,能有如此不畏强权的表现,你还要如此打压他,难道此事做对了,也要打压?”

  “最终只能规训出来一个只会唯唯诺诺之辈,于大宋朝堂有何益处?”

  “对大宋百姓有何益处?”

  “既然应天书院要革新,自是要让学子们有一股子精神气才行。”

  张师德絮絮叨叨一大堆,说的宋绶哑口无言。

  倒是范仲淹接过话茬,主动解围:“其实我有一个想法,也不知道妥当不妥当?”

  “希文乃是书院新任掌教,有什么话自是要畅所欲言。”

  杨子晋鼓励着范仲淹。

  当年范仲淹第一次来应天书院求学,苦读五年,终于考中进士。

  杨子晋对于这个特立独行的学子很是看重,也素来知道他的坚韧之心。

  此事交给他定然会办的极好。

  如今他第二次来应天书院,那便执教书院,杨子晋希望他能带领书院更上一层楼。

  前些日子,范仲淹便正式奏请晏殊,请他把应天书院升为府学。

  此举开创了北宋官办府学的先例,从私人学院走到了官办学院,许多事就好办多了。

  晏殊为了把应天府书院推向更高的境界,一直想要筹措资金,增辟学舍,扩大规模。

  待到明年录取更多的学子来书院就读。

  “我倒是想要举办一次开学典礼,宣布把书院的校训从天下同文,改为以天下为己任。”

  “稍微遏制一下学子们对于功名的追逐,更要学习经世致用,否则纵然他们考上进士,将来为官也无法为朝廷以及百姓提供更好的助力。”

  “到时候也好请宋煊作为优秀学子代表,与众人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更是要鼓励大家不要为强权所低头。”

  范仲淹的话,一下子就让众人沉默起来。

  因为许多人来书院读书,就是为了系统的学习儒家经典,并做到融会贯通。

  以期待将来能够在解试、省试、殿试当中取得好成绩。

  至于其他的目标,便是要排在第二。

  一旦应天书院的录取率不能提高,反倒持续下降。

  那还会有学子愿意来这里读书吗?

  “希文此言是有道理。”晏殊先给与了肯定,随即又斟酌道:

  “可应天书院前两年的学子考中进士人并不多,此事还是要缓慢而行,最主要的是要让更多的学子能够考中进士才对。”

  晏殊的话引得张师德等人认同,不是他们以结果为导向,因为如今的世道便是如此!

第121章 不花一文

  范仲淹也明白有些改革的事,不可操之过急。

  不过他当年来书院苦读也不是完全的埋首四书五经的儒生,故而也不希望来求学的学子只晓得为了功名读书,心中没有为天下人做事的理念。

  “晏知府说的对,倒是我操之过急了。”

  范仲淹也不过于迂腐之人,一旦提出什么观点,就必须要做出来。

  尤其是目前自己初到书院,还没有显示出来自己的能力,这些人抱着保守的态度,范仲淹也理解。

  “最主要的还是要筹措更多的资金,方能让书院变得更好。”

  晏殊虽然是一府主官,但并不是所有钱都能用的,尤其是宋朝的地方监察系统。

  上面的就不用说了,无论是通判还是地方上的县令,甚至连同级别的府州军监级别官员都可以对他这个知府进行监察。

  大家的制衡是相互的,北宋的官员系统就是一层层相互叠压,避免出现叛乱之事。

  这同样也造成了大量冗官现象,不仅是朝廷中枢要分宰相的权力相互制衡,地方上也是一样。

  “不错。”

  杨子墨作为书院的二代,他自是知道父辈创立书院的艰苦。

  没钱什么都干不成。

  书院只能给学子们提供一个集体住宿的地方,吃喝衣服都得自己解决,都是需要花不少钱的。

  再加上笔墨纸砚书本之类的,开销不会小。

  冬日里手上长冻疮的学子不在少数,并不是所有学子都盖的起棉被的。

  慕名前来读书家世好的学子也不少,许多都是家里平民出身的,他们都想着自己能忍过来,免得家里压力过大。

首节 上一节 125/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