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命昭唐 第38节

  圣人高高兴兴地走出了西门宅邸。

  李晔紧紧握着的手,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温度。

  他这一遭的筹算已经达到了!

  埋伏笔、表关爱、示诚意,这才是他的意图。

  当中官被节度使们上表威胁清君侧,当中官被南衙群臣变着花样诅咒讽刺,西门重遂一定会想起今日之事。

  他就是要告诉西门重遂:

  在你落难的时候,只有我这个傀儡主上关心你。当南衙北司都忙于争权夺利的时候,只有我这个皇帝还想着你这个军容,还惦记你好不好!

  不论真心假意还是别有图谋,至少他装出了这个样子。

  总之。

  藩镇这个群体性的要命大敌当前,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争取一切愿意回头而不帮助节度使的人。

  “千秋万岁,长乐无极!”

  回到蓬莱殿里,李晔心情明显大好,嘴里重复着这句话。皇帝的欣然让赵氏的脸上也浮现了笑意,吩咐宫女打来热水,要为圣人梳洗头发。

  李晔见当下无事忙,叫道:“传翰林院今日当值的学士速来见我。”

  “是。”

  不多时,翰林学士独孤损来到。

  李晔凝声道:“屯田令既下,而关内豪族皆不服我,无有理会,还有将校世家扬言造反,你立刻草一诫书作为最后通牒。再诏令耀武军使李嗣周、上宸军使李彦真、英武军左厢指挥使王从训、龙捷骑士使刘仙缘,各勒本兵,出城演武。有拒屯田者,超期不应者,作乱者,一概攻破宅邸,戮主犯。”

  “陛下,请更思之!”独孤损闻言,低下头的猛地抬起,劝谏道:“陛下仁爱宽宏,臣位卑而多闻之。屯田养民,善政。但天生万物,各有其用。杀害甚多,伤天子之德。且三辅之地,王业根本,实不宜结怨民间。臣冒死陈奏,但诛首恶,杀一而儆百,余者付有司。”

  李晔不解道:“我正是这个意思,学士何谏邪?”

  他又不是疯子似的武夫,这样做只是为了推行屯田而已,斩一两个可恶典型就够了。

  很简单,乱杀一通跟武人有何区别?如果老百姓在朝廷治下和在节度使治下是同样的残酷,朝廷还有什么吸引力可言呢。

  独孤损既然能当上翰林学士,理解能力肯定没问题。

  那他为何劝谏?

  反复打量独孤损的表情,李晔摸着下巴推敲了一番自己刚说的那些话,回过了味。

  于是问道:“卿了解李嗣周、李彦真、王从训、刘仙缘四人么?”

  “嗣周、彦真,皇族子弟。从训,牙校出身。仙缘,宰相门下刘公的族侄。”

  独孤损娓娓道来,见圣人身边只有赵氏一名女官在场,暗示道:“然则四人,皆武人也,杀人如麻。”

  李晔闻言,点点头说道:“卿之心意,我已具知。”

  果然是担心这个。

  独孤损是在劝谏不要让这四个武夫倾巢出动,不然以王从训之辈的凶狠本性,打上门去怕不是要男杀尽、女皆淫。

  李晔对这四人还是非常了解的。

  李嗣周是皇室诸王之一,但杀起来人手段同样令人发指。讨伐华州,李嗣周先破郑县,入城纵兵大略,百姓衣服、财货、粮食皆劫,男人长得强壮的就编为辅兵,羸弱病老幼概屠。女人的下场不问可知。

  李彦真奉旨诛杀华州进奏院,人畜一个活口不留,财富全部掠至军中。

  王从训攻潼关,阵前把哗变的军校头颅用匕首生生锯了下来,或用石块一下一下锤成肉泥。

  入关后,俘获的蔡军全部挖坑活埋,堪为对手者只有后世中东的那些杂毛。

  ……

  和其他任何时代的军人都不同,中唐至五代这段时间的武夫,就喜欢用最残忍的方式杀人。或许是出于习惯,或许是出于取乐还是什么……

  自己既然要纠正这个时代,那就得从身边的武夫抓起。

  “陛下。”

  独孤损建议道:“京兆尹郑相公手下有盐州兵六百余人,金吾卫数百。贼帅李幽亦有不良人、侠少千余,可使李幽、郑相公会同司农卿李群处理此事。若还是不谐,再召武士出而讨之。”

  “可。”提到武夫二字,圣人的心情不是很好。

  “臣告退。”独孤损返回翰林院。

  李晔盯着他的背影,这人的面相给他一种心事重重的样子。

  似乎很抑郁。

  翰林学士这种清要官职,进可为宰相,出可为刺史,这人愁苦什么呢。

  “如心,独孤学士,你可有了解?”

  “鲜卑人也。”赵氏掌宣传启奏,宫闱卷宗整理,对中外官比较熟悉,几乎是李晔的半个秘书了。

  “嗯。”李晔努努嘴示意继续说。

  “其家族出自鲜卑独孤部,北魏太和十七年,与拓跋部、慕容部、段部、宇文部等自平城南迁入洛阳。”赵氏说完,幽幽一笑道:“其实臣也是半个胡姬呢,被世伯赫连氏抚养长大,也染了不少异域风情。胡人现在跟汉人有什么区别么?河西关内各镇,都有大量胡人下山当兵。”

  “胡姬?”李晔捉住她的手儿:“可否让我一观?”

  赵氏耳根红了。

  求追读!不要养书好吗?这个真的至关重要,决定一本书的生死存亡。还请大家多多留言、评论、投票,拜谢了

第42章 未雨绸缪

  其实她说的没错。

  自孝文帝迁都以来,鲜卑一晃已在中土扎根四百年了,而独孤损也已看不出来丝毫胡人的特征,说汉话用汉礼,俨然无贰。沙陀、突厥、回鹘、党项、契丹,不想放羊喂马的汉子,很多都南下投了缘边藩镇从军。

  讨生活啊。

  “何时考的功名?”胡思乱想了一会,李晔的心神又回到了独孤损。

  “咸通中,具体哪年臣忘了。”

  赵氏剜了不怀好意的圣人一眼,继续说道:“学士文擅菁英,才穷壶奥。授官以来兢兢业业,从无逾纪,起草的诏制诰命都堪为典范。”

  “比韩偓还写得精妙。”赵氏着重强调。

  “哦?”李晔似乎清楚这人为何心事重重了。

  万中取一的实力进士科出身,任劳任怨干了十几年工作,结果仕途没长进……

  谁不愁苦!

  “臣曾听说过一些趣闻,说独孤学士性情刚硬不阿,常常揭举贪官。”

  赵氏回忆了一下,沉吟道:“司农卿李群登科后授蓝田尉,寻又迁监察御史,娶杜太尉之女后,短短两年便拜九卿。学士得知后,赴南衙指责太尉以公权用于私门。太尉惭愧不能言……”

  “大约还有此类事,被学士说过的朱紫大臣不在少数。”

  说到这,赵氏的语气颇为同情,叹道:“如此,则何来晋升呢。”

  李晔摆手道:“太尉如果任人唯亲,其子弟早已遍布中外。”

  杜让能就不是这种人,三个儿子仅少子杜绿衣被送到李晔身边充侍从,其他全白身,而且于情于理都不会先女婿次儿子。

  估计是有些大臣想要讨好首相,故而对李群一路绿灯,导致杜让能被责问时惭愧不能言。

  但从李晔的感官来说。

  李群确实有能力,对农牧渔事非常精通。最近主持关内屯田干得也很精细,条理分明。一个世家子弟能长于农事,很难得。

  不过,凡事也不一定吧,以后可以多观察。

  现在还没法因为人家是杜让能女婿就立刻怀疑是裙带上来的。

  至于独孤损。

  李晔这里唯才是举,有本事的人他都会慢慢予以擢拔。

  正待说些什么表明下态度,却见门下侍郎刘崇望拖着沉重的步伐在近侍的引导下匆匆而入。

  看他脸上凝重的神色,李晔心里有数,起身走到屏风转拐处的书房,道:“刘公来。”

  君臣在闭室坐定。

  “密报。”

  刘崇望开门见山低声道:“茂贞自麻城脱困,收州县镇将之兵万余人,攻义子李继侃。继侃不得胜,退据秦州。牙将韩行恭、拓跋归璠勾结吐蕃人作乱,杀李继侃及其全家。”

  真是笑死人。

  李继侃夺李茂贞之位自称留后,牙将有学有样,杀李继侃夺位。

  “如今凤翔谁人有之?”李晔追问道。

  “牙将韩行恭自称凤翔留后,拓跋归璠自称教练使,引吐蕃并召岐人共御汉、邠之师。”

  不等圣人吭声,刘崇望又来了个大的:“杨守亮与王行瑜争凤翔,不分胜负。守亮假子杨子实、子钊、子陵以守亮远征必败,举一州两关请降王建,守亮不得已,引军还山南平叛。于是王行瑜北发陇州,追杀李茂贞父子……茂贞严守大震关以迎……”

  尼玛。

  这一通消息直接给圣人听呆了。

  能乱成这样啊?

  李茂贞、李继侃父子在一边拼得你死我活,还没打出个结果来,王行瑜、杨守亮二帅为了还没到手的凤翔,又开片。

  然后……

  李继侃被牙将给宰了。

  杨守亮突遭到三个义子的无情背刺,仓皇回师汉中平叛。

  王行瑜则继续追杀李茂贞……

  好吧。

  这勉强也算是四方势力混战了这么久的一个进展。

  李晔回过神来,道:“那此事该怎么处理?”

  “举兵讨之。”

  刘崇望喝了口水,梳理道:“韩行恭之辈牙将,先叛李茂贞再叛李继侃,已是走投无路。引吐蕃人,亏他们想得出来,早晚死在吐蕃手里,暂不必理会。”

  “万一吐蕃入寇凤翔,则何如?”李晔忽然想起了被吐蕃人吓跑陕州的代宗,忍不住问道。

  “赞普遇刺,国内流贼四起,无力侵汉。”刘崇望老脸抽了抽,道:“眼下要紧的是王行瑜,一旦凤翔被其占领,其害不亚于茂贞。今行瑜、茂贞部众皆久战,师老兵疲,正好上天赐予圣人的中兴之机。”

  出兵一口气将这两个贼种都灭了?

  这事,李晔很心动,但理性思维告诉他不敢想。

  王、李加起来,两三万人马总是有的,而且尽皆百战之旅。朝廷这六七万兵马,看起来倒是挺唬人,但一半都是在关东募回来操练未久的新兵,恐怕不够人打的……

  但正如刘崇望所说,这的确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天赐之机。

  等到其中一方分出胜负了,再打就很难了。

  “圣人先计较,臣还是有要务待处。”刘崇望起身道:“明日圣人可开延英殿,召集三省主官及御史台四品以上会议,以成万全之势。北司方面,臣稍后自到西门宫监府上说明此事。”

  “好。”

首节 上一节 38/2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