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命昭唐 第342节

  “寡人自己去说。”

  “稳健。”元谢正要劝说,吴王已无心话题,吹着晚风笑道:“真没想到,这次出兵,会有这么好的前景。”

  “全凭大王勇敢。”高纲在一旁谄媚道。

  “是啊,没想到居然变成了夺梁大战。”

  “这可是圣人渴盼已久的汴梁!”

  “殿下将第一个进入,获此巨功!”

  诸将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赵寸指着夕阳下的巍峨汴梁城:“不仅是朱大郎,郓城葛从周,以及兖州的袁象先,还有徐州,蔡州,陈州……等占据汴梁,就大军四出,消灭余孽,重振天下。”

  “不错!”吴王用力点了点头,又是一笑:“哈哈,不意原本打算解围武关的行动,竟成了实现圣人大志、定鼎中原的一战!”

  “魏军、义成军到哪了?”说着,他忽然问道。

  “去催了,还没回音,掐着上次联系算,最迟再过一两天也就到了。”

  “忠武军还在整顿?”

  “是的。”

  “浑蛋!”吴王提高了嗓门,怒声骂道。

  时至今日,忠武军还在观瞻。这让吴王深感不快,几近无法忍受:“他们不知道朱贼树倒猢狲散了吗?我真不明白,他们还有何疑虑!”

  “这么做,等圣人到来,谁保得住他们?”

  诸将只是直勾勾眺望着汴梁城。

  “罢了!”吴王静了静心:“再给城里射一天招安书,再等一天。若还是无果,俺们就动手。”

  诸将并不反对。

  唯独乞颜术提出一点:“一旦开始夺城,如不能以雷霆之势攻下,被各处坐观贼人看到,可能就会受到东边的葛袁援军和宋州的牛存节军的夹击。届时怎么攻,还请大王与俺们审慎合计。攻城之法诸多,肉身扑城为最下。况且俺们兵力有限,可不敢死伤太多。”

  “寡人明白。”吴王重重握拳。

第354章 打开城门迎吴王

  沙海,在汴梁城北二里处。

  齐欲取周九鼎,颜率说曰:“大梁君臣欲得九鼎,谋于沙海之上,为日久矣。”

  魏国贼子每次谋盗九鼎的会场,就是这里。

  隋初,为伐江南,隋军引汴水注入沙海,在此操练水师,更添汪洋盛况。

  随着气候变化和区域水文设计,今已干涸,唯余一片青青草原。

  朱全忠治汴时,为取悦爱妻,在此种桃、山樱数千株。眼下暮春三月,青桃含苞,粉樱绽放。淡粉色的樱花像从天下撒下,漫山遍野的飞舞,格外迷人。

  “大王,魏军赶到了!”一条小溪边,正在磨刀的吴王接到报告。

  “哦?”吴王闻言一激动,定了定神,起身道:“快请!寡人求贤若渴,真是一刻都等不及了!”

  元谢面色大变。

  殿下在说什么鬼话!

  见周围军兵互相张望,元谢急忙附耳密语:“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能讲。这话若是被人——”

  “我的意思是,一刻也等不及和贤才相见。”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呐。”

  “好了好了,知道了。”吴王摆摆手,离开了小溪。

  铺着皮毯的空地上,魏博、义成军两镇将校整装卸甲,在樱花林间等待已久。

  吴王步入林间,皮靴“哚哚”作响。

  “哈哈哈!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吴王抬眼看了看黑压压的两镇将校,张开双臂,热情寒暄。

  “魏博衙内亲事都虞侯臣田恒拜见大王!”田恒率队下拜。

  “承嗣子孙?”

  “……臣有原罪。”

  “哈哈,什么原罪?田家不也出了那么多忠良。田帅可好?”

  “都好。本欲亲来汴梁会师,不意突发风疾。”

  “没大碍吧?早前听说,寡人有位叔母,先君的左昭容流落邺城……”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话音落地,嗡嗡声顿时消失。

  藩臣朝臣,齐刷刷的严厉目光投来。

  “汝辈狗贼,反虏!”赵寸按剑而跽:“亵渎天人,这是大辟罪!”

  赵寸发毛后,在场朝臣先是愣住,继而勃然大怒。

  主辱臣死!圣人居然还有一位嫂嫂这般遭遇。文官武臣,纷纷拔剑抽刀,破口大骂。

  田恒尴尬万分,忙走出座位,下跪辩解道:“臣等死罪!被罗弘信安置在邺宫………我辈诛杀此辈后,奉送昭容在长生观修炼。大王提起,臣返镇便遣兵护送昭容归京。”

  什么安置,明明是被罗弘信霸占了,还被请出来唱过艳辞呢。

  “咳咳,干什么?”吴王按按手掌。田恒故意遮丑,他立刻也顺水推舟,装作不知:“战乱嘛,顾不上遣归是正常的。”

  “你这名字,是不是该改改?犯灵帝讳嘛。”不待田恒答话,吴王已恍若无事,笑着在主位上跪定,颔首道:“都坐。”

  一照面,差点就丢了命。田恒汗流浃背,心里涌起一股恼怒和怨恨。

  诸将起身,目露讶然。

  没想到吴王这么年少,却有这副模样气度。

  不愧是李氏子。

  “高祖太宗也是这个年龄就开始上阵的吧?”有人吹捧道。

  众人面面相觑,这谁啊,这么猴急!

  吴王一窒,赶紧切了话题,环视满座,开门见山:“朱氏父子经营汴梁十余年,城池坚巨,还有武夫若干。汴梁人口众多,而中原民心不附,汴人凶悍。怕是未能轻下。从今日拂晓起,寡人又已劝降了两个时辰,并无回应。我意,下午夺城。公等有什么想法都说说吧。”

  赵寸、乞颜术丘等朝中文武坐在他左下。

  来自魏博、成德、义成军的各衙将、十将等等在右下,不够座的将校侍立外围。

  听见询问,众人都抬起头。

  “敢问大王,城中守军有多少?”义成军带兵都头高原破冰道。

  “不清楚。”吴王干脆地回道:“朱温之时,汴府内外军兵并陈、滑、徐、蔡、河五镇兵大略三十万。潼关,河中城,首阳山,晋城,拒阳川,横水………被圣人和靖难诸侯歼灭的有十万。从周之辈造反,这个几千那个几万,怕也拉走了好几万。朱大郎进薄关中,有兵十万……”

  吴王有些恼火。

  他常年蹲在宫里,接触军事不久,加上汴军体系庞大,伴随着人员补充,能理得个毛的清楚,因此,说着说着就卡壳了。

  干脆一指王子美:“王公?你来说说。”

  “臣也不知。”王子美摇头道:“不过略一估,衙军加外兵,最多不过几万人吧,与我军数量相仿。”

  闻言,高原眉头紧锁。

  最烦的就是攻城!还是这么多人据守的坚城。

  “大王。”史神骁进言道:“汴梁城毫无疑问,不好打。王军合我辈,不过两万千余甲士,邻处叛军余部什么情形也不了解,臣不赞成挥霍将士,还是断水、打地道围城为上。”

  “大王不是带了两万杂种?可否驱蛮攻城?”有人说道。

  “难!那些蛮子,适才俺路过时观察过,一个个都是憨批,指望他们打仗是缘木求鱼。没俺们在,三千汴军就能收拾了他们。驱使攻城,怕是全死完了,护城河都填不平。”有人嘲笑。

  “那就先训练他们。”

  “咳咳,你的思想很危险啊。圣唐武力,宁与家贼,不授异族。”

  “是的,尤其还是这些刚归化的蛮子,几与野人无二。”

  “你说谁是异族?俺是不是唐人啊?”

  “停!”吴王双手微抬,叫停道:“部族军靠不住,只能干些打扫战场、运输军资、骑射骚敌的事。就按原计划行事了!田公,魏军负责切断供水。高将军,我给你派一万杂种,你看看义成军能不能在城外某处筑土堆山,就像侯景围攻建康台城那样。寡人一会在北门发动夺城,先干几场,试试守军成色。”

  魏军不耐苦战客战,就去修堤断水。

  义成军,从高原管中窥豹,执行力应该还不错。可以交付难一点的差事。

  这样分派任务,应该是合理的,吴王心想。

  “大王英明!”

  “奉王令!”

  “踏平汴梁城,抢他娘的!”

  “想在这世道出头,就得把命豁上!要不风光进汴梁,要不葬身城下,俺不在乎!”

  群臣众将沸沸扬扬,吴王也听得有点激动。

  即使已经见过阵,但一到大战,还是会心跳加速。

  望着颓靡、敬畏、狂热、兴奋的军将大臣,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深切感受到权力是多么迷人,也才体会到,之前在金城宫面对郑延昌的坚持是多么正确的一个决定。

  那皇位要想坐上去,看来,只能在军中和圣人争夺影响力和威权了。

  “文德武运,胜哉!”吴王总结性的哈哈大笑。一拍案,长身而起,重重捶了一记自己胸口,大步离座,手扬起来:“吹号,进军!”

  三月初六,魏博田恒部、义成军高原部进抵汴梁。

  吴王再度将大量劝降书绑在箭上射入城,无果。

  下午,王师开始打造重型器械,大兴土木,发动攻城。

  另一方,乱成一团的汴梁城也在紧锣密鼓进行防御。

  把朱大郎家眷送到汴梁宫隐秘偏僻的通天楼安置保护起来后,守臣张继隆此时正到处奔走,检查军务。

  “如果王师硬干,能顶多久?”

  “看规模,敌人数倍于我,心里实在没底啊。”

  看到搬运土石的军卒交头接耳,张继隆就呵斥他们,催他们赶紧干活。

  “我们这座城乃是有数的名城,胜过几万军人,不会轻易夺取!汝辈就别打小算盘了!”

  他绞尽脑汁,计算着这次战斗。

  当然,作为晚唐五代的武夫:圣唐和大郎之间,张继隆也放了风声。

  大郎已经战败,圣唐收复中原看来指日可待。

  大家在李家治下三百年,朱氏灭亡,再回归朝廷也理应。

  只是,大郎败军不知踪迹,这让张继隆又谨慎起来:

  汴军凶残,天下皆知。

首节 上一节 342/3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