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命昭唐 第237节

  “州县之治做成这个样子,朝廷所思所想,朕不解。”

  群臣表情变幻,这话,未免太刺耳了……宋雅看了眼圣人,骂人还能这么骂?

  “州县的混乱没有超过我朝的了。”

  “朕已经无法忍受。”

  “朕愤怒。”

  “参考汉魏六朝的地方制度,全面整顿州县。悉废天下刺史,复州为郡,自今以后,敢言设刺史者死。这是总要求,剩下的朝廷自行规划,朕会陆续下发王言襄助。”

  王抟与群臣听得投入,突然听到圣人叫他:“王抟?”

  王抟连忙应道:“臣在。”

  “你是王导之后,世传经学,家书丰富,最是博古通今,此事交给你主持。如果有人不配合、阻挠你,报到朕这里来,绝不留情。”

  “臣领命。”

  圣人继续安排道:“郊庙之礼,事之大哉。两汉魏晋,无德不宗,无宗不庙。美曰美,不虚美。过曰过,不讳过。罪有罪,不避罪。至于我朝,荒唐极也。”

  “前有中宗为母废,为妻弑,庙号中宗。”

  “玄真大圣有何功劳?与汉景帝孰为优劣?庙号睿宗。”

  “至道大圣逆天虐民,毒施人鬼,使天下户口减半,几乎葬送圣唐,也得号玄宗。”

  “德宗浑噩度日,险些亡国。”

  “顺宗在位不到一年。”

  “穆宗昏昏沉沉,专事享乐,使宪宗心血荡然无存。”

  “敬宗肆无忌惮,平生只爱游戏。”

  “文宗制御无术,为人利用,几致颠覆。”

  “皇考骄逸残暴,懒惰酷烈。”

  “先圣始奏亡国之音,蹴鞠状元的笑话哄传四海。”

  “却都有庙号,都进了太庙。”

  “天子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我朝以高祖、太宗为百代不迁,乃定九庙之法。而该迁不迁,不当而入,现在太庙竟然有十几个皇帝。不伦不类,丑陋不堪。以宰相李溪为礼仪使,即日起讨论列圣功绩。该剥夺庙号的夺其庙号,准迁出故事,迁往夹室和独社。该改丑谥的改丑谥。数法仍为九庙。太祖、高祖、太宗庙号不动,仍为不迁之祖。冬至前完成,不得有误。”

  嘶……群臣只觉头皮发麻。

  得到眼神允许后,郑延昌走到御座下方,小声道:“倒不是说不孝或者什么。按礼议庙,无可指摘。臣担心的是有伤威严法统。就好比玄宗。如真按谥法解给他上了恶谥、丑谥,民间岂不是会认为安史二贼清君侧是对的?”

  “有区别吗?”圣人从座上俯身,看着郑延昌:“给他至道大圣的美谥,影响后人骂他吗?皇考美号懿宗,影响我与朝廷对他不爽吗?这两个独夫的罪行,什么庙号谥号也遮不住。上美号,天下人照样骂,厌恶不会少一分。夺庙号,上丑谥,天下人照样骂。”

  郑延昌无奈一笑:“未必。至少骂他们的人会变多,久而久之,恐动摇天命。”

  圣人摇了摇头:“天命是二祖一宗取得的,他们只是传承过天命的皇帝,谈何动摇?我是五司禁军与将士们的武力立稳皇位的。时代变了,圣唐建立在武夫之上。先有这个,再有天命。”

  “且宽心。”圣人放下帘子:“我的地位,我的权力,圣唐的天命,比郑公和朝廷想象的要稳固。”

  否则,我也不敢干这些事。

  郑延昌一窒。

第256章 吹风会

  “殿下,退朝了。”甘露殿,采女王氏进来禀报。

  梁妃定定在蒲团上冥想,闻言睁开眼:“你去玩耍吧。”

  “怎能让殿下劳形?”王采女看着案上茶具,劝阻道:“妾来吧。”

  “不了。”梁妃坚持道:“这是我的第一次,第一次给圣人做茶吃。再者,柏林茶意义非凡。”

  “好吧。”王采女在她身边坐下,准备帮忙打杂。

  梁妃打开一个小瓶,从里面取出一个黄色小锦囊。

  茶叶产自家乡,具体位置是赵州柏林寺。成德并不产茶,赵州茶、赵州禅茶、禅茶却名扬海内,原因就在柏林寺。为什么是柏林寺?因为寺里有个老和尚——从谂。

  生于大历十三年,师从池州普愿,宣宗年间预感天下将乱,遂以八十高龄——“行脚赵州,驻锡柏林。”弘法河北四十余载,至今健在,已一百二十寿元。被尊为赵州眼光、赵州古佛。

  庭前柏树子。如何是赵州?狗儿无佛性。

  哈哈,镇州出大萝卜头。

  吃茶去!

  老僧只管看~

  不见赵州桥。

  摘扬花~摘杨花~

  五台道路去哪里?待我勘过。

  一见老僧后,更不是别人。

  这些公案都是其随口说。相应地,他于大中十一年初到柏林寺在活泼泉种的十九丛茶,在这个佛道风流的社会,也就成了无价之茶。

  为什么种在活泼泉?《光绪赵州志》——“活泼泉在柏林寺后,最寒冽,宜于烹茶。往来嘉宾过寺者,及观画水,复饮香茶,盖悠然物外矣。”

  后世当官的到了石家庄,大抵也是要到柏林寺附庸风雅的。现在梁妃拿出来的茶叶,也正是今年春天她和梁公儒拜访从谂后亲手采得的。

  “忽忆禅房旧念生,由来茶味有余清。”梁妃双手捏着小锦囊,将其举在火炉上方,翻来覆去烤。

  这一步叫烘焙,复燥。

  “殿下,可以了,可以了!”王采女焦急的提醒。

  梁妃用指尖压了压囊中茶饼,又烤了几息,才将其收回。

  案上放着一排小巧的漆具银器——瓶、碗、勺、匙、筅、叉、碟、筷和一副直径掌长的玉石磨、玉锥。

  人在朝中,只能简单点了,免得被攻击奢侈。

  梁妃拆开锦囊,将圆圆的小茶饼连同碎渣抖进玉磨。然后左按磨缘右拿锥,用力慢慢碾动。俄而,茶饼被化为齑粉:“水沸了吗?”

  “已过鱼目,正涌泉连珠。”王采女答道。

  “柏林绿茶,二沸即可。”

  “明白。”王采女将水瓶从火上取下,催促道:“殿下快点,汤不等人。”

  香汗淋漓的梁妃端起玉磨,满意的看着细如白面的粉末,遂将茶粉倒进淡绿瓷碗:“倒水。”

  王采女端起水瓶,梁妃忽然像想起了什么,喝止道:“等等!我居然忘了说……煎水哪里取的?”

  “禁院的竹林小石潭。”

  “……能用吗?”梁妃愕然。

  “宣徽使说可以,圣人平日饮食也用的这个水。”王采女不确定的说道:“应该可以的吧?”

  “毁我大事!”梁妃仰天一叹:“禁院那么多宫人劳动,还放养了牛羊鸡鸭。小石潭……露天的吧?说不定有蛇游过。有对宇文柔不满的宫女在里面撒过尿也难说。你,哎,我恨死你了!我们初来乍到,怎么能中官说什么就信什么呢?”

  “对不起。”王采女眼眶泛红,委屈道。

  “换水。”梁妃懒得废话:“无源无根之圣水。”

  王采女奇怪的看了她一眼。

  长安哪有?至少得去终南山,华山。

  “罢了。”凑合凑合得了,梁妃翻了个白眼,拢了拢耳边秀发:“倒水。”

  王采女倒入适量沸水。梁妃取过茶筅,伸进碗快速旋打。茶粉变成了一碗绿艳艳的、半流质的黏稠浆液,还出现了白色泡沫。

  “加水。”

  王采女再倒。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梁妃潮红的脸上,表情慢慢变得愉快而享受:“圣人的口味是什么?盐,还是甜?”

  “妾哪里知道?”王采女摇头,猜测道:“应该可盐可甜吧?”

  “算了,且按我的口味。”梁妃嘿然:“加糖,摩伽陀。”就是按印度工艺改进的精品固体糖——《新修本草》:“.煎炼砂糖为之,可作饼块,黄白色。”

  王采女用筷子夹了两小块。

  “加牛奶。”

  孙思邈说过:“牛乳性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面目光悦,志气不衰。”也是流行饮品。

  梁妃习惯往茶里加。当然,煮茶时代,加什么的都有,看个人口味。蜀中有的地方加米汤,后宫还有加葱姜金银花的,圣人受不了一点,闻着嘴里那股味,瞬间兴致全无。说的就是你,杨!可!证!

  “薄荷呢?”

  “来了。”

  等薄荷均匀融入,喏,梁妃版抹茶就做好了。绿艳艳的茶液热气腾腾,灿烂的如暮春欣欣向荣的草原,打出的浮沫像乞力马扎罗的雪。

  “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梁妃放下茶筅,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取过勺子尝了一口。嗯,舒服了:“淳染真辰,色绩青霜。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殿下好茶艺。”王采女一颦一笑。

  梁妃莞尔:“孤芳自赏,圣人还没回来?”

  女史阿桃急急忙忙小跑进来:“来了,回来了。”

  早朝结束已是日照仙宫,圣人驾车甘露殿,召见外使,郑延昌、韩偓陪同。

  下了肩舆,圣人大步登梯,表情不豫,冲郑延昌发火:“在殿上骂街挥拳,给把刀是不是还能砍起来?桀骜!还有外臣在场,也不嫌丢人!”

  “臣一定严加管教。”郑延昌亦步亦趋,颔首道。

  “哼,整日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自诩门第,治国理政却是什么成绩?国事败坏至此,这都是几个先皇和朝廷的罪过!韦保衡前车之鉴,好自为之。”圣人余怒未消,忍不住骂了两句,这才闭上嘴巴。

  郑延昌脸色铁青。被这么一顿喷,就像被校长批评的班主任:“整个年级就你的班最烂!”也有些恼火,却无理发作,只能回去冲群臣撒气。

  “圣人。”梁逍遥领着一众女史在殿外迎接,笑意盈盈。

  “德妃?”李皇帝无缝切回了生活人设,情绪消失得干干净,脸上挂起一副得体笑容,上前把着她的素手:“你如何在这?真让我意外!”

  “那天不是说要在甘露殿会外?”感受着摩挲着自己手背的糙手,梁妃羞答答地低下头:“就来侍奉夫君……做了抹茶和点心,以备休憩。”

  “贤。”圣人大为感动,看着她亮黑的长发中分出一条道,垂及腰部,用红带绑着。身上是红黑搭配的曲裾深衣。居然是汉代的复古打扮:“但这些事自有殿中,你不要屈尊。”

  “不一样。”梁妃很自然的拉着他手,引往殿内:“柏林茶可有耳闻?”

  圣人犹疑道:“从谂在活泼泉种的茶?”

  梁妃眼前一亮,又喜又惊:“正是。”

  “嘶……”圣人故作惊讶:“冷冷林空古壁水,如如禅语赵州茶,这佛茶名满天下,相传只有十余株,因此就像传说一般,皇考不知多少次遣使求茶,哪里如愿过?不意我却在爱妃身上得尝。”

  也没注意这话哪里不对。

  梁妃脸颊飞霞,羞怯道:“圣人高兴就好。”

  “你真好。”圣人与她十指相扣,来到案前。

  端详着颇具艺术感的成品。

  显然,她这个是抹茶、点茶吃法。流行于唐宋。崖山以后绝迹,在日本得到了保留,也是日本茶道、抹茶文化的来源。抿了一口,味道有点怪,但还好是甜口,加盐的他实在吃不了:“吃茶参妙理,水底一灯明,爱妃好手艺。甚得我味。我可甜,不可盐。”

首节 上一节 237/2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