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请陛下做太上皇 第55节

  李世民心想,这小子有段时间没见了,越发会说话了,而且,越来越长心了。

  李世民看了看那些东西,果然都是上等的佳品。

  可是,长孙皇后好像对那些并不感兴趣,她的脸上也没有笑容:“泰儿!朝廷有朝廷的规矩,你身为王,就应该呆在属地,没有你父皇的旨意,怎么可以随意回到京城来呢?

  你此次到扬州去,才几天,怎么又回来了呢?”

  不知为什么,李泰每次见到他母后,小腿肚都控制不住地发抖。

  “回母后的话,只因父皇把编纂《括地志》的重任交给了儿臣,儿臣不敢不尽心竭力把这本巨著编纂好。

  儿臣在临去扬州之前,把这件事交给了文学馆的那些人,但是,儿臣担心他们敷衍了事,不能深刻领悟父皇的旨意,坏了大事,所以,赶回来看看,好在儿臣去文学馆看过,他们每个人都认真负责,不敢懈怠。

  这最新编纂的一卷,请父皇和母后御览。”

  李泰说着用双手把那一卷书递上前来,李世民打开一看,果然编纂得还行。

  长孙皇后依旧脸色阴沉:“为娘问你,听说你和承乾有隙,不知可有此事?”

  李泰再次施礼:“回母后的话,绝无此事,儿臣和皇兄关系一直非常要好,儿臣此次回来,在大兴善寺逗留了数日,皇兄亲自前往迎接,并且,我们一起听了玄奘大师讲述的《摄大乘论》,受益匪浅,哪里有什么嫌隙呢?”

  “是吗?那你可知道那个向你父皇报告东宫埋有桐木人的人死了?”

  闻言,李泰故作惊诧:“哦,有这等事?他是怎么死的?”

  “有人说他是畏罪自杀,也有人说他是遭人暗算。”

  “儿臣以为他可能是畏罪自杀。”

  “为什么呢?”

  “东宫根本就没有埋桐木人,他却向父皇告发东宫埋了桐木人,这不是在诬陷太子吗?也犯下了欺君之罪,罪孽深重。

  如果说是他杀,谁有那么大的胆子和本领能够潜入大理寺的牢房将他杀死呢?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长孙皇后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你与承乾是亲兄弟,一定要和睦相处,兄友弟恭,切不可互相攻伐,互相陷害。”

  “儿臣谨记母后的教诲。”

  “扬州那一块,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赋税也高,对于我们大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你父皇把那里交给了你,责任重大,你一定要用心经营,切不可出什么差错。

  只要你把扬州经营好了,整个东片来说,就没人敢作乱。”

  “母后说的是,儿臣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那里经营好。”

  长孙皇后看着儿子,眼里尽是慈祥:“并非为娘狠心,你是个王,还是到属地去比较好,规矩不可乱。”

  李泰听了,一脸的委屈,再次趴在地上磕头,哭着说:“我大唐也是非常重视孝道的,儿臣希望能在父皇和母后的身边尽点孝道。”

  李世民一看,有点于心不忍,对长孙皇后说:“你看,泰儿刚回来,你何必急着赶他走呢?扬州那边现在也没什么事,就让他在京城住段时间又有何妨呢?”

  长孙皇后听了,没好气地说:“天下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礼,礼法高于一切,礼法绝不可乱,你还有别的儿子,泰儿当做一个表率,如果每个王都像他这样,赖在京城不走,那么,谁去治理那些属地呢?

  时间久了,便会惹出事端来。”

  李世民听她说的也有些道理,无法反驳,于是,对李泰说:“你在长安呆半个月,半个月后,你就返回扬州去,不得有误。”

  “儿臣遵旨。”

  晚上。

  月黑风高。

  房玄龄府上。

  房遗爱的房间。

  房遗爱仍然直挺挺地躺在床上,跟个死人似的。

  “越王,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俊儿突然就昏厥了过去,你父皇特别开恩,让太医署的医官前来为他诊治,也查不出病根在哪?”房玄龄愁容满面。

  房遗爱,名俊,字遗爱,因此,房玄龄称他为俊儿。

  李泰安慰他说:“首辅大人,你不必着急,本王手下有一名医官名秦勇,医术高明,我已经把他带来了,可以,让他为令郎医治。”

  房玄龄一听,眼里顿时亮了光:“是吗?那太好了,他人在何处?”

  “就在门外。”

  “那赶紧请他进来。”

  时间不长,只见秦勇肩头上背着个药箱子从外面进来了。

  见过礼之后,他来到了榻边,望闻问切了一番,对房玄龄人说:“大人,令公子中了别人的圈套。他吃下了一种药,这种药能令他昏迷一个多月,如果不及时医治的话,有可能永远都无法醒过来了。”

  “啊?上了别人的当?”虽然房玄龄智谋过人,但是,他也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啊。”

  “那么,请问先生,你能医治吗?”

  “我可以勉力一试。”

  于是,秦勇把药箱子打开,从里面取出两根银针,在房遗爱的头部扎了两针,随后,他又给开了两副药:“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令公子明天早上就可以苏醒过来了。”

  房玄龄当即命人去抓药。

  秦勇退了出去。

  房遗爱这边的事情处理完了之后,房玄龄和李泰二人分宾主落座。

  李泰就把此次回来发生的事讲述了一遍。

  房玄龄听了之后,把头直摇,叹息了一声:“越王,你这事做得太欠妥当了。

  你这样做,非但没能把李承乾怎么样,反而打草惊蛇。

  你可能觉得你的计划天衣无缝,实际上,有很多漏洞。

  你低估了自己的对手了啊。

  你以为李承乾不会武艺,可是人家却是一名摔跤高手;

  你以为他不会水,可是,人家潜水的技能比你手下的水手还要高出许多。”

  因为这些事,李泰也很纳闷:“是啊,本王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学会了这些。”

  “这件事,在微臣看来,李承乾是手下留情了,如果他要发起反击的话,那么,你是否能顺利地进长安城都是个问题。”

  听房玄龄这么一说,李泰的额头上也冒了汗了:“你是说李承乾对本王手下留情了?”

  “是啊,通过你所说的,我们可以得知,李承乾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只是,他隐藏得很深,轻易不暴露出来。

  你此次回京,他若想对你下手,会有很多的机会,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比如说,你在大兴善寺时,他可以派人去刺杀你;

  你进城之时,他可以在城门的左右埋伏刀斧手攻击于你,等等。”

  “你说的是啊。”李泰以为然。

  “另外,你让苏勖和韦挺这样的朝中大臣去搞刺杀,也有点丢份啊。这难道是合乎时宜的吗?”

  李泰脸上一红:“依首辅大人的意思,本王该怎么做呢?”

  房玄龄手捻须髯:“前段时间,你父皇下旨让微臣兼任太子太傅。”

  李泰心中一惊:“哦?有这等事?”

  “是啊,不过,微臣以年老体弱为由,辞去了。”

  李泰起身向房玄龄施礼:“多谢首辅大人。”

  因为李泰明白房玄龄辞去太子太傅一职,也就意味着他和李承乾划清了界限。

  房玄龄以礼相还:“越王,不必多礼。

  三国时期,曹操曾经行刺过董卓,行刺失败后,曹操逃跑了,董卓气得全国通缉于他。

  曹操回到自己的老家,招兵买马,组建自己的军队,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等到他的势力壮大了以后,他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了北方。

  再说隋炀帝,他原来也不是太子,太子是他哥杨勇。

  他和杨勇的关系,就和你与李承乾的关系是一样的。

  杨广有没有刺杀杨勇呢?”

  李泰摇了摇头:“好像不曾听说。”

  “是啊,行刺往往是荆轲、专诸那样的刺客所为。你身为王,何必做这种事呢?”

  李泰感到羞愧,低头不语。

  “杨广就是以江都作为自己的大本营,用心经营,那里十分富庶,赋税较多,有了钱,什么事都好办。

  到后来,他的实力已经足可以和杨勇相抗衡了。

  朝中的大臣多有归附于他的,比如张衡、杨素、杨约等,尤其是杨素经常在隋文帝的面前替他美言。

  这样一来,日积月累,隋文帝就对太子杨勇有了看法。

  再加上杨勇作风奢靡,生活不检点,喜欢纳妾,宠爱云昭训,后来,把正妻元氏活活气死了。

  独孤皇后十分喜欢元氏,认为她是被杨勇和云昭训合谋害死的。

  杨勇又让云昭训主持太子宫,违背了礼法,这也让独孤皇后大为恼火。

  而杨广却很会包装自己,他除了壮大实力,拉拢朝中的大臣之外,在生活上也十分谨慎,他把晋王府的妃嫔都打发了出去,只宠爱萧皇后一人。

  这样一来,独孤皇后就越来越不喜欢杨勇,反而越来越喜欢杨广了。

  最终,隋文帝下定了决心,把杨勇的太子之位废掉,改立杨广为太子。”

  李泰似有所悟:“按照你的意思是,本王当努力经营好扬州。”

  房玄龄点了点头:“你身为扬州大都督,管辖着二十二个州,如果经营得好的话,比当初的杨广也是不差的。

  至于朝中的大臣,像岑文本、刘思道、苏勖、韦挺、杜楚客和柴令武等人可以在暗中交好。”

  李泰听了,心想不愧人称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个人为“房谋杜断”,果然有思路,有办法,连声称赞:“听了首辅大人的一席话,让本王如同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房玄龄好像是想到了什么:“只是这些朝中的大臣,还有一人,持观望的态度,有待于你的争取啊。”

  “你说的这个人是谁?”

  “那便是你的舅舅长孙无忌。”

  李泰听到房玄龄提到了长孙无忌,脸上闪过一丝忧虑和无奈:“只怕舅舅不会支持本王的。你和他关系最为要好,对他最了解。”

  房玄龄长叹一声:“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当初,在你父皇没当上太子以前,我和他以及你父皇都是同一条战船上的。

  我们同舟共济,生死与共。

  尤其是玄武门之变,我提出了方案,但是,毕竟长孙无忌和父皇是亲戚,我比不了他啊,于是,让他去规劝你父皇,否则,你父皇仍然很犹豫,始终对李建成和李元吉下不了手啊。

  玄武门之变以后,我和长孙无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但是,长孙无忌是个智者,他深刻懂得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激流勇退的道理。

  你父皇任命他官职,他却固辞了,赋闲在家。

首节 上一节 55/2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