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政殿。
李世民气呼呼地来到了长孙皇后的面前,把房玄龄写的那封奏章递给了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不知道李世民为什么生气,心里也是一阵紧张。
她接过奏章,打开一看,上面大致的意思是说,微臣年长皇上二十岁,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多年以来,随着皇上南征北战,鞍马劳顿,身体已大不如以前了,经常闹病,赶上阴雨天气,浑身上下腰酸背痛,上任以来,微臣夙兴夜寐,如履薄冰,起早贪黑,唯恐辜负了皇上的期望,好在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什么大的差错;
皇上委任我监修国史,主修《晋书》,并且和长孙无忌一起编纂《贞观律》,这些已经够微臣忙的了;
另外,微臣才疏学浅,没有德行,恐怕耽误了太子的学业,因此,不敢再接受太子太傅一职,请陛下另请高明,跪谢圣恩!
“皇后,你说这老家伙到底是啥意思?他竟然不愿做太子太傅。”
长孙皇后看了之后,也是一皱眉,缓缓道:“房玄龄十八岁中进士,在当时来说,是轰动一时的,他的才学,满朝文武有目共睹。
他在奏章中说自己年龄大了,身体不好,这些也是客观原因,但是,臣妾想这可能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那是因为什么呢?”
“房玄龄处事谨慎,臣妾认为他之所以不太愿意和承乾走得太近,是因为他担心自己被朝中的大臣说成是太子一党。”
李世民听了之后,点了点头:“好吧,既然他不愿意做太子太傅,朕也不强人所难。”
“陛下,臣妾听说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与李泰交好。”
“哦,有这等事?”
“陛下,你觉得这只是巧合吗?难道和房玄龄没有任何关系吗?”
李世民沉思了片刻,似有所悟:“这样吧,你先休息,朕去紫宸殿,让王德去把房玄龄请来,朕和他好好聊聊。”
“那你们不要聊得太晚,早点休息。说话注意分寸。”
“朕知道了。”
房玄龄在家中都准备休息了,没想到王德来了,宣皇上口谕,让他即刻进宫面见皇上。
房玄龄不敢怠慢,赶紧穿戴好官服,随着王德一起前往紫宸殿。
在路上,房玄龄就问:“王公公,这么晚了,陛下让我进宫,到底所为何事?”
“老奴也不知道啊。”
“那你见皇上的脸色如何哇?”
“陛下的脸沉沉着,好像不太好。”
房玄龄听了,心里“咯噔”了一下,心想是不是跟自己的奏章有关。
紫宸殿。
李世民正坐在文案内批阅奏章。
房玄龄到了之后,跪伏于地,口称:“万岁!”
李世民低头看了看他:“爱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
“赐座,上茶。”
王德给房玄龄搬了一把椅子,又为他泡了一杯绿茶。
房玄龄便坐下了:“不知陛下把微臣唤来何事?”
李世民把手中的奏章放下,冲着王德一摆手,王德会意,便退了出去。
此时,殿内只剩下李世民和房玄龄两个人。
李世民脸色稍缓:“其实,也没什么事,只是朕心情烦闷,想起了往事,所以,把你请过来聊一聊。”
房玄龄听李世民这么一说,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如果朕记得没错的话,咱们俩是在渭北相见的,那一年你三十九岁,朕十九岁。”
闻言,房玄龄十分感动:“陛下,好记性啊。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陛下还记得这么清楚,真是让微臣受宠若惊啊。”
李世民拉把椅子在房玄龄的身边坐下了,语重心长地说:“记得那时,我们正在征伐天下,逐渐消灭各个诸侯割据势力;
在没有认识你之前,朕经常为钱粮和兵员的事情而发愁,时常捉襟见肘,不是没有粮草,就是没钱了,要么,就是兵员跟不上了,朕真是焦头烂额。
后来,朕遇到了你,一切都改变了,就像当年刘邦遇到了萧何。
在沛县时,萧何和曹参把刘邦推上了沛公的位置,若没有他们二人的推荐,刘邦又怎么能做得了沛公?
这是刘邦从沛公到汉王,再到皇帝的人生三步曲中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对他来说很重要。
楚怀王熊心让刘邦领兵西征,项羽北上救赵;并且,约好‘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攻下了咸阳,其他的将军和臣子们都在抢夺金银财宝,唯有萧何进入宫中,为刘邦取得文书、户口典籍等重要资料;
如果按照怀王之约的话,刘邦应该是关中王,可是,项羽没有同意,改封刘邦为汉中王。
汉中、巴、蜀乃是偏僻之地,当时,若依刘邦的脾气,便要拿自己的十万军队和项羽的四十万大军拼上一拼,又是萧何阻止了他。
萧何陪着他一起到了汉中,在南郑招兵买马,逐步壮大实力。
萧何善于识别人才,又向刘邦推荐了韩信作为大将军,后来,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汉中出兵,与项羽争夺天下。
在和项羽长达四年的征战之中,萧何一直镇守后方,兢兢业业,不断地给刘邦输送钱财、粮草、马匹和兵员,正因为有了萧何的鼎力相助,刘邦最终灭了项羽,成就了帝业。
所以,后来,刘邦封萧何为第一功臣,为汉初三杰之一。”
听李世民说起了这一段历史,房玄龄的心中感触颇多。
李世民接着道:“同样,朕若没有你的大力支持,又怎么会有今天呢?
后来,尤其是玄武门之变,又是你的谋略,才使得朕得以成功。
朕对你的感激之情,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呀。”
回想起往事历历在目,房玄龄也被李世民的一番话说得心里热乎乎的。
“陛下,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你还提它做甚,再说了,微臣能为陛下效劳,那是微臣的荣幸啊。
微臣若是没有遇到陛下,可能就要荒老于山林之中了,天下人谁又知道微臣的名字呢?”
“依朕看,你的功劳要超过萧何,你不仅是朕的钱袋子,你还为朕网罗了一大批的人才,比如智谋过人的张亮,才思敏捷的薛收,可倚大事的李大亮,以及有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等,正因为你慧眼识人,向朕推荐了他们,朕的实力才逐步得到扩大。”
“陛下,微臣认为你说对了一半。”
“哦,何出此言?”
“陛下刚才所提到的这些人的确都是非常出色的人才,不过,他们运气好,遇到了像陛下这样的英主,所以,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建立了一定的功业。
如果陛下没有使用人才的胸怀和气度,他们就是才能再大,又有什么用呢?
记得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人才是最多的,比如,吴起、商鞅、范雎、张仪等,这些人哪一个不是顶级的人才,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能使魏国富国强兵。
可惜的是,魏国的君主没有使用人才的心胸气度,怕他们超过自己,拿不起,放不下,甚至对他们进行打压和迫害。
这些人在魏国郁郁不得志,才能无法施展,抱负得不到实现,最终,一个个都离开了魏国,投奔了他国,吴起去了楚国,其他三人全部归于秦国,这才使得秦国逐渐强大,统一了六国。
由此可见,人才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君主使用人才的方法,要能容人之短,用人所长,得承认别人的优点,允许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
正所谓海纳百川,乃能成其大。”
第35章 李世民:爱卿,朕听说你十分惧内呀!(求追读)
李世民听了房玄龄的话,虽然觉得他有点儿拍马屁的嫌疑,但是,倒也受用。
“照你这么说,他们这些人遇到了朕,是他们的福气?”
“那是自然,作为一名臣子,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得遇明君,他们能够遇到像陛下这样的明君,实乃万幸,”房玄龄端起茶杯呷了一口,缓缓道,“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在历史上,有很多帝王在国家建立了之后,便开始诛杀功臣,典型的就是汉高祖刘邦,若论刘邦的天下大抵是韩信打下来的,但是,最终,韩信却死在了未央宫;
虽然说韩信是吕后所杀,但是,这和刘邦也脱不了干系;
黥布原是项羽的部下,出了名的悍将,随何劝黥布归降了刘邦,彭越擅长劫人的粮道,正是有了这二位的帮助,刘邦才能在垓下一战成功;
还有陈豨、韩王信、臧荼和卢绾等人也都功不可没,但是,等到刘邦做了皇帝之后,把他们几乎诛杀殆尽,就连樊哙那样的忠臣,刘邦也要杀,樊哙还是吕后的妹婿,刘邦让周勃和陈平去杀樊哙;
后来,还是陈平不让周勃杀樊哙,把樊哙押回了长安,他才得以捡回一条性命。”
对于刘邦诛杀开国功臣一事,李世民也不太赞成,但是,他心里这么想,嘴上却不能这么说,因为他自己也是皇帝:“韩信、黥布和彭越等之所以被杀,那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有取死之道。”
房玄龄并没有反驳他,而是接着说道:“再说隋炀帝,杨广之所以能够夺得太子之位,离不开杨素、杨约兄弟和张衡等人的大力支持。
杨广做了皇帝之后,罗织罪名杀了张衡和薛道衡;
杨素患病在家,表面上,杨广派人去慰问他的病情,实际上,暗中多次催问杨素死了没有,杨素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不再服药了,不久,抑郁而终;
隋炀帝又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在同一天杀了高颎、贺若弼和宇文弼三位大臣;
隋朝的那些老臣几乎被他杀得一干二净;
但是,陛下没有这么做,那些功臣都得到了应有的待遇,这难道不是他们的幸运吗?”
对于屠戮功臣一事,李世民的内心也是很反感的,大臣若不是犯了诸如谋反、谋逆等罪大恶极之罪,他都不愿意那样做。
在这一点上,他很赞赏秦始皇,秦始皇虽然残暴,但是,对于自己手下的功臣却非常宽容。
李世民沉吟了片刻,感慨地说道:“朕为秦王之时,每天征战沙场,别的什么也不想,只想着尽快把那些诸侯全部消灭掉,使大唐能一统天下。
当时,朕也不能体会父皇的心思。
朕有同父同母兄弟四人:李建成、李元吉、李元霸和朕,李元霸死得早,就剩下我们兄弟三人,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多次迫害朕,朕都忍了。
可是,到最后,他们不但要对朕下手,还要对秦王府的人下手,把秦王府的人都调走了,包括你和杜如晦在内也都调走了,企图架空朕,然后,再对朕下手。”
对于这些事,房玄龄也十分清楚:“陛下,你太过仁慈了,微臣记得有一次,李建成在东宫设宴招待你,可是,你刚喝下一杯酒,就吐了血,这你还不明白吗?
你平时酒量过人,多了不说,一坛两坛是醉不到你的。
他事先已在酒里下了毒,幸亏你喝得少,身体强健,否则,焉有你的命在?
但是,你并没有张扬此事,也没有找他的麻烦;
还有一次,李元吉在齐王府设宴,他事先在齐王府的门外埋下了刀斧手,准备将你杀死,幸好你在将军们的保护下,得以逃脱,你也原谅了齐王;
但是,后来还有一次,他们以征伐突厥为名,把秦王府的文臣武将全部调走,准备在你饯行之时,将你杀死,若不是我等苦劝,你仍然执迷不悟啊;
那时,秦王府的文臣武将人人自危,眼看着秦王府就要分崩离析,散了架子,微臣和杜如晦等人是焦急万分。”
李世民神情悲痛,眼含热泪:“是啊,真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会那么狠心,丝毫不念兄弟之情?把朕逼得无路可走!”
“皇家无亲,你们若不是生在帝王家,肯定是相亲相爱的好兄弟。”
李世民抬眼望着屋顶,缓缓道:“这件事是朕心里永远的痛,朕再不希望历史重演。
长孙皇后为朕生下了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个儿子,朕已经立李承乾为太子,朕希望他们三兄弟和睦相处。
太子乃一国的储君,国之根本,教导太子至关重要,为此,朕想请你做太子太傅,教习太子的学业。”
“咳,咳,”房玄龄咳嗽了两声,“微臣谢谢陛下的信任,可是,微臣的身体已大不如以前了,由于常年在外征战,得了很多慢性疾病,诸如关节炎、肺疾等,何况太子已有孔颖达、陆德明和魏征等名师指导,微臣才疏学浅,和他们这些大儒也没法比呀。”
李世民听了,明白这老头子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做太子太傅了。
“好吧,既然如此,朕也不勉强你。
那么,你觉得朕这三个儿子谁最出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