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听了,看了魏征一眼,心想你嫌人家的话多,难道你的话还少吗?整天被你们这些老头子烦死了。
魏征刚从小门出去,孔颖达从正门走了进来,跪伏在地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世民从文案内转了出来,用双手把他搀扶了起来:“爱卿,免礼!”
“赐坐!”
有小太监搬来了一把椅子让他坐下了。
“上茶!”
又有小太监为他泡了一杯茶。
“谢陛下!”
“爱卿,你来见朕有什么事吗?”
孔颖达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近来太子的学业有些荒废了呀。”
“为什么?”李世民对于李承乾的学业也是非常关注的,此时,听他这么一说也是一惊。
“并非因为别的,而是陛下给他送去的奏折太多了,他从早上起来一直批阅到深夜都批阅不完,太子做事谨慎,对每一份奏折都批阅得非常仔细,生怕有什么不妥之处。
这么一来的话,他哪里还有时间读书呢?
可是,此时正是太子读书的大好时机,如果剥夺了他读书的权利,微臣以为得不偿失啊。”
“原来如此。”
原本李世民觉得承乾已经行了冠礼,该好好锻炼他处理政务的能力了,所以,给太子送去了许多的奏折,当然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也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
对于李承乾批阅的奏章,李世民也会抽查,并未发现有什么不妥之处,对于这一点他还是满意的。
但是,没想到这样却影响了李承乾的学习。
“陛下,太子乃国之根本,太子的学业是至关重要的。
当初,陛下让微臣和陆德明去教导太子,微臣诚惶诚恐,夙兴夜寐,生怕耽误了太子的学业。
微臣深深地知道教育对于太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历代的帝王对于太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
比如说,汉宣帝对于太子的教育也特别重视,他请来了名师疏广教导太子《论语》和《孝经》,通过五年不断的学习,终于使太子通读了那些典籍。
当疏广要辞官归隐时,汉宣帝又赠送了他丰厚的财物。
微臣以为,此时让太子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批阅奏章上,有一点本末倒置了。”
李世民明白孔颖达是一番好意,知道他是想把太子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储君:“那么,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置呢?”
“回陛下的话,微臣以为至少要把送给太子的奏折减去一半,好让他腾出时间来读书。”
“减去一半?”
李世民心想如果减去太子一半的工作量,那岂不是等于自己要增加一半的工作量?
像批阅奏章这种事又不可轻易地交给他人,要是那样的话,很容易大权旁落。
可是,这位孔老先生说得有理有据,如果自己不同意的话,将来太子的学业如果没有完成,那人家可就有话说了。
于是,李世民咬了咬牙:“好吧,就依爱卿所说的办。”
“陛下圣明!”孔颖达说到这里顿了顿,“不过,微臣还有一事要和陛下商量。”
“什么事?你就直说吧。”
“是这样的,微臣的年龄越来越大了,感冒、咳嗽在所难免,经常花去微臣一半多的俸禄!
可是,物价连年上涨,微臣的俸禄却没涨过一文钱,微臣的生活是捉襟见肘啊,因此……。”
李世民一听,鼻子气歪了,心想你绕了半天的圈子,原来是想涨工资啊,怪不得你提汉宣帝呢,说汉宣帝对疏广多么多么好,又赠送了疏广多少财物,原来你是另有所指啊。
虽然去年朕已经灭了东突厥,俘获了颉利可汗,但是,西突厥还存在,高句丽仍在虎视眈眈,还有吐谷浑和吐蕃等其他西域诸国蠢蠢欲动。
因此,我大唐要缩减一切开支和费用,准备对西突厥和高句丽用兵。
朕就想不明白了,你身为太子的老师怎么这一点觉悟都没有呢?
如果增加俸禄的话,难道朕能只提高你一个人的待遇吗?
要是那样的话,其他大臣岂不是有意见?
可是孔老先生这么大年纪了,张一回嘴,如果把他给怼回去好像也不太合适。
李世民想了想,说:“这样吧,如今大唐建立不久,百废待兴,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由于年年征战,人口锐减,我们现有的人口仅有300多万,相当于隋朝顶峰时期的1/3,形势不容乐观啊。
因此,俸禄是涨不了的。”
“啊?”孔颖达心想,合着我说了半天白说了。
“不过,念你教育太子劳苦功高,朕赏赐你黄金十斤,贴补家用,此事不要对外声张。”
孔颖达再次行礼:“陛下英明!”
李世民冷笑了一声,心想给你钱,朕就英明了,要是不给你钱的话,恐怕朕就成了桀纣之君了。
晚上。
东宫。
李承乾看着窗外,窗外正淅沥沥地下着小雨。
李承乾感到阵阵寒意袭来,双肩抱拢。
这两天,李世民送来的奏折减少了一半,这让他多少轻松了一点。
看来,孔老先生在父皇面前说话还是有点分量的。
可是,当夜深人静,想到那个难以破解的“死局”时,李承乾的心里又蒙上了一层阴霾。
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
作为一名穿越者,他原本以为太子乃是一国的储君,身份尊贵,养尊处优,要权有权,要钱有钱,要美女有美女,那应该是世界上活得最潇洒的人了,可是,没想到,到头来大多不得善终。
早些时候,他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
这好像是有点违背常理的。
李承乾心念所动之处,只见模拟器的屏幕上显示
【秦悼太子死因分析其一,其父秦昭襄王太过长寿,活了七十多岁,悼太子做太子的时间太长了;
其二,他长期在魏国做质子;
一方面寄人篱下,心情郁闷;另一方面,他认为他的父亲不爱他,所以,才会把他派出去做质子,最后,抑郁而终。】
【扶苏死因分析:主要是性格因素造成的,扶苏性格软弱、愚忠,不具备洞察事物真相的能力。
他在没有弄清赵高派人送来的诏书真伪的情况下,便自杀身亡了。
如果他刚强一点,当时他正和蒙恬在一起,手握三十万重兵,完全有翻盘的机会。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秦始皇在身体健康时,没有确立扶苏的太子地位,也没有设立皇后。】
【刘荣之死:
其一,他的父亲汉景帝是个冷血动物,不念父子亲情;
汉景帝是一个极其理性的人,当他确定要废掉太子刘荣,改立刘彻为太子时,周亚夫、窦婴等大臣苦劝也无济于事,反而让汉景帝下定决心为刘彻清障;
其二,刘荣的母亲栗姬是个头脑简单的人。
她简单地认为自己的儿子做了太子,就是一成不变的了,自己将来也会坐上皇后之位。
因此,她断然拒绝了馆陶公主主动提出的,陈阿娇和刘荣之间的亲事,从而得罪了馆陶公主。
馆陶公主又把女儿陈阿娇许配给了刘彻,与王夫人结成联盟。
馆陶公主是汉景帝的姐姐,整日在汉景帝的面前说栗姬的坏话,王夫人聪明绝顶,擅长权术,最终导致栗姬被废,刘荣也被废黜。
其三,刘荣被贬为临江王之后,不知收敛,仍然大兴土木,并且,占了宗庙的土地;
其四,审问刘荣的是苍鹰郅都,此人是个酷吏,性格坚忍毒辣,最终,迫使刘荣在狱中自杀。】
【戾太子刘据死因分析:
其一,当时卫青已死,刘据失去了外戚的支持;
其二,刘据得罪了江充,而江充是汉武帝的宠臣,江充担心刘据继位后,会对他不利,因此,在东宫事先埋下了桐木人,然后,再派人去搜查,刘据无法辩解,难以自明;
其三,刘据和汉武帝之间缺少沟通,父子之间存在隔阂;
到了汉武帝晚年,汉武帝对刘据也确实有些看法;
其四,刘据所掌握的兵力太少,在与朝廷的军队对抗时,处于败势;
其五,刘据的心理抗压能力弱,如果他兵败后,不自杀,选择返回朝廷的话,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其六,刘据的母亲皇后卫子夫,年老色衰,已经失去了汉武帝的宠爱。】
第23章 苏婉遇刺(求追读)
【杨勇死因分析:
其一,无脑,处理事情往往简单粗暴,缺少方法;
其二,不懂得隐藏和包装自己;
独孤皇后最是嫉妒,坚决反对皇子纳妾,他却我行我素,把太子妃元氏冷落在一边,宠幸云昭训,后来,活活气死了太子妃,这使得独孤皇后大为震怒;
其三,低估了对手晋王杨广,杨广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擅长包装自己,他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至孝之人,另外,在独孤皇后的眼里,他对萧皇后非常专情;
其四,杨勇不懂得笼络朝中的大臣,那些主要的大臣,诸如杨素、杨约兄弟,张衡等暗中都投靠了杨广;
其五,行为乖张,当他被隋文帝软禁在东宫之时,竟然爬到树上大喊大叫,隋文帝认为他精神错乱。
其六,没有军功,在军队之中没有基础,平定南陈时,杨广为行军总管,在军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杨昭之死:杨昭非常贤明、纯孝、勇武,文武兼备,原本他是大隋朝理想的接班人,但是,他身体过于肥胖。
当他来到洛阳时,隋炀帝让他返回大兴城,他不想回去,便磕头请求留下,没想到,把自己给磕死了。
根据常识判断,他应该是患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
【李建成死因分析:
其一,性格因素,他表面上英明神武,实则优柔寡断,他有多次斩杀李世民的机会,却始终犹豫不决,下不了手;
其二,有军功,但是,不如李世民的军功大,像平定薛举、薛仁杲父子、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和刘黑闼等大抵都是李世民一人之力,诸如程咬金、秦琼和尉迟恭这些大将都倾心归附于李世民;
其四,不善于纳谏,魏征一直忠诚于他,曾多次劝他斩杀李世民,他却始终听不进去;
其五,他不应该和李元吉勾结在一起,其实,李元吉对他也没有真心,李元吉利用他对付李世民,等把李世民扳倒之后,再对付他就容易多了;
其五,贪恋酒色,竟然把李渊给绿了,他喜欢尹德妃,他在尹德妃和张婕妤身上花了重金,两位妃子一起诋毁李世民,这给李世民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还差点使李世民丢掉了性命。
其六,玄武门之变时大意了,对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没想到李世民会真的对他下毒手。】
【以上是本系统对几位典型的皇长子作为太子的死因分析,仅供参考。】
李承乾看了之后,心中感慨良多,好像这些人自身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如果能够加以改进的话,或许能破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