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两名侍卫又转过身来,给萧德言磕头:“谢萧大人替我们求情。”
“你们不必客气,快下去养伤去吧。”
那两名侍卫从地上爬了起来,手捂着屁股,一瘸一拐地下去了。
李泰喝了一碗茶,这才觉得气顺了点儿。
“大王,你真的要离开长安吗?”萧德言问道。
“本王已经答应了她们,并且签字画押,说出去的话岂能反悔?”李泰的表情也很无奈。
“大王,你的那份供词落入了他人之手,这的确是一个隐患。
假如哪一天她们把那份供词交到了你父皇和母后的手里,这将对你大大不利呀。”萧德言十分忧虑。
“本王也知道,可是事已至此,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李泰双手一摊。
“不如派人查出她们的底细,将她们杀死,再把那份供词要回来。”
李泰连忙摇头:“不可!那名黑衣女子说得有话,让本王不要生报复之心,否则,她将会再次将本王捉住,到那时,就没这么便宜了。”
李泰想到雪儿姑娘满脸杀气,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剪刀,仍然心有余悸。
众人听了也很无语。
萧德言劝说道:“大王,可能你被她们吓破胆了!
可是,她们就是再厉害,不过是两名弱女子,又能有多大的能量呢?
她们上次之所以能把你捉住,那纯属巧合,因为你没有防备之心。
只要我们加强戒备,多布置点人手,她们如何能再次抓住你?”
李泰摆了摆手:“你们说的也有道理,或许她们再想捉住本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既然本王已经答应不予报复,那就得履行诺言,毕竟本王也不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
万一我们布防失手,本王再被他们捉住的话,可怎么办呢?”
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李泰已经成了惊弓之鸟,说来说去,他还是怕被对方捉住。
众人见他执意如此,也不必勉强,因为毕竟万一李泰出了事,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长安乃是权力中枢啊,你若离开长安,岂不是等于放弃了争夺太子之位的机会?”
“是啊,是啊,大王,你不能走啊!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呢?”众人附和道。
李泰也是一脸的苦逼,叹息了一声:“本王也不想走呀,可是本王能说话不算数吗?
另外,我也听说了,母后一直在父皇的面前催我到封地去,我若再留在长安恐怕也不太合适。”
此时,顾胤站起身来,道:“各位,不必伤感,我看大王离开长安,也未必就是坏事儿。”
“此话怎讲?”众人不解。
“你们听说过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内而亡的故事吗?
春秋时期,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申生、重耳和夷吾都很贤明。
后来,晋献公宠幸骊姬,并且和她生了儿子奚齐。
骊姬想让奚齐当太子,于是,便在晋献公的面前进谗言,陷害太子申生。
申生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选择了自杀。
由于重耳一直在蒲城,不在宫廷之内,因此,避免了纷争,最终在秦穆公的帮助下,返回晋国夺得君位,这便是赫赫有名的晋文公。”
第21章 李世民:魏老道,你看朕教子有方否?(求追读)
顾胤摇头晃脑,接着道:“三国时期的曹操,原本在京城之内无所作为,最后,他返回老家积草屯粮,招兵买马,组建自己的军队,然后,又杀了回来。
你们想一想,如果曹操一直在京城内耗着,没有回老家组建自己的军队,他能有后来的辉煌吗?
因此说,大王,离开长安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众人以为然。
“大王,你到了扬州之后,一定要把军权牢牢抓住。”
“这是自然。只是编纂《括地志》一事,非常重要,你们切不可懈怠。”李泰说。
“我等明白!”
“你们中间有愿意跟随本王一起到扬州去的,可以报名。
另外,那个前去举报之人,当把他……。”
李泰和众人一直谋划到深夜,才算结束。
三日后,李泰果然辞别了父皇和母后,赶赴扬州。
李世民看着李泰的车驾和队伍渐行渐远,对长孙皇后说:“你常说泰儿赖在长安不走,现在他不是走了吗?泰儿还挺坚强的,朕还有点舍不得。”
儿子远行,虽然长孙皇后也很担心,但是,她更加理性。
她看了李世民一眼:“你不觉得他这次走得有点蹊跷吗?”
“哪里蹊跷?”
“前段时间,从未听说他要离开长安,现在说走就走了,这难道不有一点奇怪吗嗯?”
李世民回想了一番:“好像你说的也是。”
“不知为什么,臣妾总感觉他这次到扬州去,待不了多久,就会回来的。”
闻言,李世民一笑:“是吗?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东宫。
李承乾批阅奏章,批阅得头昏眼花。
于是,他起身跳绳。
虽然说,单腿跳绳有点吃力,不过,这对他来说已经习惯了。
就在他跳得很投入的时候,孔颖达从外面走了进来。
这位孔老先生是一脸的严肃,好像他从来都不会笑似的。
他见李承乾在东宫跳绳,感到惊骇不已:“停下,快停下!承乾,你这是在干什么呢?”
孔颖达一向以太子老师自居,在李承乾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读书了,所以,不喊他“殿下”,直呼其名。
李承乾一看,是他来了,心里就“咯噔”了一下,有点烦他。
李承乾把跳绳收了起来,然后,向孔颖达行礼:“不知老师驾到,有失远迎,还请老师恕罪!”
孔颖达只是用鼻子哼了一声,便开始絮叨了起来:“承乾呐,数年前,为师受你父皇的重托,和陆德明一起来教导你的学业。
你身为太子,要举止稳重,你在这东宫之中蹦蹦跳跳的,成何体统?
你要知道,东宫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还有那么多的宫女、太监、侍卫,你这样做,岂不是失了太子的威严?”
“老师,孤是因为批阅奏章,批得晕头转向,浑身不得劲儿,所以,起来活动活动。”李承乾耐心地解释。
孔颖达迈开了八字步,摇晃着身躯:“那也不行,太子有太子的行为规范,即便是走路,太子和平常人也不一样,姿势、动作都有讲究。
不能走得太快,也不能走得太慢,更不能东倒西歪,步子不能迈得太大,也不能迈得太小,更不能迈八字步。
不是说,你想怎样走,就可以怎样走的……。”
李承乾眼瞅着他的步伐和动作,听得脑袋瓜子嗡嗡直响。
李承乾心想孤不过就是跳个绳而已,你有必要和孤说这么多吗?
李承乾耐着性子继续听着。
“为师明人不做暗事,可以坦白地告诉你,对于你这种荒诞的行为,为师必须上疏,告知你父皇!”孔颖达十分生气和失望。
李承乾暗忖你想上疏,那你就上吧,随你的便。
“为师今天来,是想告诉你,听说李泰今天走了,到扬州赴任去了,你可知道?”
“孤听说了。”
“李泰其人还是不错的,你看他在你行冠礼的时候,态度是多么的谦恭,言辞是多么的华美。
今后,你们兄弟俩一定要和睦相处,你镇守长安,他驻守扬州,一个在西,一个在东,正好可以稳定天下的局势啊。”
李承乾听了,心想李泰能不兴兵造反来夺太子之位,就谢天谢地了,还能指望他帮自己稳定局势吗?
当然了,他心里这么想,嘴上却没这么说:“老师,你说得对。”
“你和李泰是亲兄弟,一定要团结一心。
在历史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联合了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共同攻打长安。
汉景帝束手无策。
后来,他听从了袁盎的建议,诛杀了他的老师晁错。”
闻言,李承乾心想这汉景帝也真是个狠人,连自己的老师都杀。
“汉景帝以为把晁错杀了,敌军便会退去,可是他想错了。
晁错死了之后,敌兵非但没有退去,反而发起了更加猛烈的进攻。
因为这是朝廷示弱的一种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汉景帝能指望谁呢?
他唯有指望自己的亲弟弟梁王刘武。
梁国位于长安的东边,刘武在手下大将韩安国和张羽的鼎力支持下,硬生生地顶住了七国联军的多次进攻。
正因为刘武将七国联军遏制在了睢阳的东边,汉景帝才得以腾出手来调兵遣将,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协同作战,最终,平定了七国之乱。
你看到没有?在关键时刻,还是自己的亲兄弟顶用啊。”
李承乾听到这里,心里好一阵难过,他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哪里得罪了李泰。
万一将来发生了类似七国之乱那种事情,李泰会来帮助自己嘛?
李承乾摇头苦笑。
“兄弟不和外人欺,知道吗?”
“孤一定谨记老师的教诲,和李泰和睦相处。”
“你这样想就对了。
你是兄长,要多宽容他一些,”孔颖达说到这里,长叹了一声,“为师是孔圣人的后人,读的是儒家经典,再也不希望玄武门之变的事重演了。
不可否认,你父皇功勋卓著、英明神武,但是,杀兄弑弟之事将会成为他一生的污点,永远写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到任何时候也抹不去啊。”
闻言,李承乾感慨颇多。
他站起身来为孔颖达倒了一杯热茶,用双手递给了孔颖达。
孔颖达把茶杯接过,呷了一口:“你现在最要紧的是,认真读书,尤其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比如《论语》《春秋公羊传》,还有你父皇最爱看的《群书治要》。”
“老师,你说得很对,可是现在父皇每天给我送来这么多的奏折,孤就是加班加点,不睡觉,也批阅不完,哪里还有时间读书呢?”
“这——,”孔颖达看了看文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也是一皱眉,“你父皇是在锻炼你处理政务的能力,这本身没有错,但是,你现在正是学习的大好时机,还是要以读书为主啊,书读得少了,哪来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