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347节

  而河北省亦有所得。北面的宣府镇如今直达旧时开平卫所在,张北草原已经纳入大明控制。虽然如今还不能把边墙之内都剥离宣府镇边镇体系,但较为安全的保安州、怀来卫、延庆州一带,则与山西的蔚州、广昌等合成了一个新的延庆府,府治设于怀来。

  对这个新的河北村,朱常洛及诸相给他们的,则有出于长远考虑的一些产业规划和基建规划。

  其中便有依托于井陉石灰而在真定府发展的石灰和水泥等产业。

  水泥当然是个新事物。这个时代原有属于自己的建筑黏合材料,但既然有个学识渊博的天子,这天子还有属于自己控制的科研体系和试验制造体系,这种并不复杂的东西已经有了——之前重建奉天皇极殿的时候就在搞这个东西。

  如今只不过要继续扩大规模,真的把这个玩意的产量规模和应用场景做起来。

  因为朝廷的预期财政收入多了起来,将来总得花的。

  

  南洋战略也不能全靠往日的交通体系来控制着更加重要的南都。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南北陆路交通干线计划。

  现在只是个开始,朱常洛走完这一段通州到丰润的新直道后关心了一下就够了。

  到丰润的重头戏仍旧是去这边的“蒸汽机基地”。

  目前啥都没有,只是个研究所,集中了一些博研院的人及工匠们。

  为了方便从遵化那边拉来定制好的一些钢铁结构件在这里组装、实验,并且将来到东南面的开平煤矿之中试用、改进。

  当然,一旦成功,这里也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蒸汽机生产基地,因为应用场景实在太多了。

  肖德和当然不知道皇帝这么重视那边的原因是什么,皇帝也不要他陪同,只是带着博研院的供奉们在那里耽搁了几天。

  然后皇帝就把几个博研院供奉留了下来,并且交待了他三件事。

  “一是把这唐山府的民政理顺。二是把诸位博研院供奉及机械所的衣食起居所需供应好,银钱自有内帑和官产院跟你结。第三件事尤为重要,抓住这个机会,把唐山府学做成专攻自然格物的学校,朕交待了他们,就住在府城,闲时能去府学授课的。”

  肖德和连连点头:“臣明白了,臣一定办好!”

  朱常洛再次拍了拍他这个举人出身的知府:“做得好了,将来便是文教部属的河北工程机械大学校,不知有多少有志于自然格物科状元的人来此求学。”

  “臣一定抓住这个机会!”

  他只见皇帝又笑着对博研院掌院及两个西洋人、三个供奉说道:“技术难题,就委屈各位先长居这边集中攻关了。那承德府行宫毕竟也没建好,朕这回过去主要还是让承德府百姓更归心,将来自有你们去那悠闲度假的日子。”

  王徵行礼道:“臣等岂是盼着享乐来的?陛下放心,臣必定集博研院诸位供奉之所长,把这神器先创制出来。”

  肖德和眨了眨眼睛:神器?什么神器?

  只见皇帝又看着一个西洋人问道:“伽利略,你认为这件事怎么样?值得全力去做吗?”

  “我看完他们已经组装的原型,已经明白了。”伽利略低了低头,“它确实是无数知识的结晶,我相信如果它真的能制造出来,我对自然的奥妙一定能有更多的认识。”

  朱常洛满意地点头:“你们群策群力,一一攻克难关。朕相信,有你们的全力加入,它问世的日子不会太久了。君臣有生之年都能见到朕跟你们说的那些场景,那才是真正的盛世,学问和生活进入新时代的开始!”

  如今那所谓“机械所”里,蒸汽机连原型机都谈不上,只不过仍在施压锅炉、蒸汽产生动力的阶段。

  但既然有朱常洛,这些人又是在自然科学上非常有功底的人,此前也跟他们聊过这东西。眼下见到了大明皇帝亲自集中力量而呈现出的初步成果,似乎这种通过燃烧燃料产生蒸汽再利用其成为动力的机械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了。

  那么以后真的可能会是皇帝描绘的那样一个新世界。

  伽利略和开普勒现在非常庆幸来到了东方,因为这里有个像是先知一般学识渊博又开明的皇帝,能为他们提供无穷无尽的灵感,也能提供充足的资源让他们开展研究。

  当然,东方这么多人当中源源不断的睿智学者,同样令人感到钦佩。他们的能工巧匠,像是总能把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制造出来。

  那么当然要像皇帝说的那样,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开辟者。他们的学术成果和他们的声名,必将传扬全世界,永久地被后世称颂。

  随着皇帝所说的蒸汽火车和蒸汽轮船一起,从东方传向全世界。

  与他们道别之后,朱常洛才转向北面,准备再经原先的蓟州镇所在从滦河畔的喜峰口去承德府。

  他心态轻松,信心很足。

  伽利略和开普勒固然有用,但大明的科研人才和能工巧匠更有用。

  随着各个方向的积累渐渐扎实,终有集中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他等待的工业革命不会太远了。

  看似去避暑享乐,实则他做着影响更为深远的事。

  保养好身体,接着享乐,接着开拓。

第417章 避暑夏宫

  承德知府舒柏卿带着府令杨守勤在喜峰口外就迎上了御驾。

  “忠贞伯,你便护送着皇后他们先去夏宫吧。”朱常洛下了车驾,“走,你们跟朕去宽城、平泉看一看,再去夏宫。”

  秦良玉领了旨,队伍就分为两波。

  大部队向西北方向,乘船演滦河溯流而上到承德府城。

  朱常洛则在李若星、舒柏卿、杨守勤等人的陪同下往东北方向沿着宽河溯流而上,前往这条河流两畔的宽城、平泉。

  目送船队北上后,朱常洛问道:“滦河河道,行船已可到哪?”

  “回陛下的话,若只说行船,足可到兴州。但每年只四月到十一月可行船,过了张百湾再往上游去,到兴州州城外就需纤夫了。张百湾再往上游去,每行二里,河道高低相差近丈。”舒柏卿先说了说情况,然后连忙说道,“这还是臣等到任后,因诸城兴修而广发榜文,好生疏浚河道才能如此。蒙人盘踞于此甚久,太祖年间治河功效,早已荒废……”

  “地势如此,船运能到兴州,已经不易。”朱常洛自然不怪他,“走吧,宽河名曰宽河,盛夏时节恐怕山洪,你不安排舟船是对的。”

  “陛下受累。”舒柏卿放心了下来,于是赶紧接着汇报工作。

  滦河曾经非常重要。最早利用这个水道的,是曹操。在打败袁绍北征乌桓之时,他下令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对滦河水系的中下游进行过一番治理。

  李世民东征高丽时,也是先用海船把许多物资先运到如今的大沽一带,然后再从海上进入滦河口,运抵当时的卢龙。

  蒙元更是看重滦河,因为滦河的上游有上都,也就是如今的开平城。那个时候,滦河还有个专门的漕运司。“疏竣滦河,漕运上都开平备船500艘,水手10000名,纤夫2.4万名。”为了保障上都的物资供应,滦河一度十分兴盛。

  大明早些年间,同样有过对滦河水运的经营。然而此后大明基本只能龟缩于边墙之内,边墙之外的滦河上中游都被蒙古人实控,哪里管什么水运?

  舒柏卿口中的张百湾,也就是哈喇河套一带。

  滦河从上游流到此处之后河道开始变宽、落差开始变小,通航条件就好了很多。

  再往上游走,确实正如舒柏卿所言,每公里的河道水面落差超过三米,河道又狭窄,两岸陡峭,很难行船了。

  从开平到张百湾这边,河床高度累计下降超过一里,这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

  而朱常洛要先去宽城、平泉,这两个县城所在的宽河同样不是什么平缓河流。它还有个名字叫豹河,因为每到夏季就容易洪水凶猛、声似虎豹。寻常时候倒是水流平缓,然而一旦山洪下来,河水能暴涨一两千倍之多。

  因此为了天子安危着想,当然还是走陆路更为稳妥。

  听他们说了一阵这两年承德府的成绩,朱常洛在马上侧头看了看右后方的杨守勤,脸上带着笑容:“克之如今是真能克制矜傲了,听舒知府的话,你这个府令这两年着实能够扎扎实实做事了。”

  “……陛下谬赞,臣惭愧。”杨守勤低着头,“臣这个状元,在实务上远逊舒府台。既得陛下及朝廷信重,委以承德府令重托,臣诸事以实为先,盼能多做些成效过来,以报君恩。”

  “你也只是耽搁了三年,回京后还是人如其名、十分勤恳的。你们两个是承德府的第一任父母官,能踏踏实实收服边民、安抚迁居百姓,不是报朕之恩,是于国于民有功。”

  两人称谢不已。

  舒柏卿自不必说了,经历十分令人感慨。如今虽然仍是承德知府,那也是因为承德府作为新开拓的实质疆土和地方改制的先行试点,称得上前途不可限量。

  而杨守勤同样是踏上了快车道。

  朱常洛打趣他如今能克制矜傲了,是因为他泰昌四年高中状元之后传出的一桩笑谈。

  据说他进京赶考时盘缠告罄,困顿之际到了一个在扬州做知县的昔年同窗那里投帖借钱。而那个知县在他的拜帖上只批了“查名”二字就退回到了他手上,杨守勤就默默离开了。

  结果多经坎坷到了京城之后,这一科的会试、殿试都名列第一。再加上他乡试时曾是五经之中的一经魁首,虽然不是当科解元,朝野仍然一片惊呼又出了个连中三元之人。

  那个知县同窗自然是赔礼道歉,但杨守勤退回了礼物,回了一首诗给他:萧萧行李上长安,此际谁怜范叔寒?寄语江南贤令尹,查名须向榜头看。

  对那番遭遇的不爽跃然纸面。

  但这未尝不是他个人性格的原因?

  老实说,如果是到了泰昌七年,这状元估计就没他份了。泰昌四年是旧式考法的最后一科,而当时的杨守勤已经四十多了。四十多岁了还是个举人,他那位知县同窗并不重视他的拜帖也不奇怪。

  何况,知县多少是一县首官,平日里各种拜帖恐怕不知道有多少,更有不少人是想方设法想取得联系,冒名的案例都不少。他若是忙了起来,让底下人先查查看是不是正主,而底下人又嫌麻烦敷衍了事的话,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事后人家来赔礼道歉,杨守勤如果比较成熟一点,何必纠结呢?偏偏写了首诗讥讽人家,还传了出来。

  就算不是他当年就回乡为母亲守孝耽搁了三年,杨守勤初入官场之后也很难走得顺。

  如今是他和舒柏卿这官场老手搭班,自然是朱常洛给他的机会:好好学着。

  毕竟能够成为那一科的状元,才学方面没什么问题。

  在承德府这样的新设府,百姓构成又以归化外民、逃边汉民和迁居汉民为主,需要一个名头够大、受官场污染比较少、性格也有些较真的人来中和一下舒柏卿这个老油条。

  朱常洛去宽城、平泉两个县看看,也就是看看如今这边的状态怎么样。

  宽河的河谷,尤其是平泉一带以前被称做插汉河套。

  这两年,承德府里最热闹的就是两件事:一件是大兴土木,另一件则是大举开荒。

  大兴土木是各个县城、村镇几乎都是新的,因为以前盘踞在这边的朵颜等部和喀喇沁生活习惯不同,也没有那个规模的建筑工人。

  如今当然以大明建筑为主。

  而开垦良田同样如此。这么好的河套、河谷,何必都用来蓄养牲畜呢?产量和稳定性都比不过更精细的农耕。

  舒柏卿一路介绍了这两年来的田地发卖情况:“大一点的河两岸,将来沟渠再兴修完备一些,都是良田。除了夏宫所在武烈河谷都发卖给了宗明号做粮储田,其余都是发卖给了在承德府落籍的汉民。大户是现银,小户则订好了契约,按年多征些田赋。归化边民,还是愿放牧的,那就都安置在围场那边……”

  兜兜转转,皇帝既然在此设了个避暑夏宫,因此承德府北部的山地和部分原有草原还是像后世那样成为了一个像木兰围场一般的畜牧区。

  只不过和木兰围场作为满清皇室用来举办秋狝大典不同,如今承德府的围场都划归亲军都指挥使司,算是一个勇卫营、天枢营的骑兵基地。

  

  而没有离开这一带的蒙民等归化边民,如今都是替朱常洛打工。

  他们的“赋税”以提供战马的方式来进行,平常时由枢密院下面的屯牧堂来管理,但也可以自由到承德府与汉民交易所需。

  流通是自由的,贯彻朱常洛“汉夷一致”的思路。

  “就按照现在这个做法继续做下去。”在平泉也走了一圈之后,朱常洛对他们的工作成效表示肯定,“垦荒不易,总要几年才见成效。这五年的免税期要用好,爱惜民力。趁他们都有干劲,把水利路桥这些基础打好。朕只看有不少牧民面无惧色在此售卖畜物、购买所需,就知道你们还是深知朝廷需要你们做什么的。”

  舒柏卿和杨守勤表示会继续努力。

  当然要努力,可能只需要做这一任,他们就能高升了。有地方改制先行经验的,此刻当然是稀缺人才。

  就好比辽宁省的那些官员。若不是知道有这一段经历对以后裨益极大,焉能有那么多人愿意去苦寒之地?

  “还有最重要一件事得看看,那就该去府城了。”朱常洛这才问公鼐,“北疆诸部的人都到了吗?”

  公鼐乖如鸡仔:“回陛下的话,旨意既至,冬雪消融之后就启程了。夏宫那边回信已至,诸王公都已亲抵承德府。”

  朱常洛点了点头:“那就启程去承德府吧。这次让他们连通辽大赛会都不去而到了这里,可是专为你这个理藩院北疆司总司叫来的。”

  “臣必定与诸位王公打理好邦交诸事。”

  公鼐心里默默叹了口气。

  湖广分设两省在即,他这个湖广督学却调任了理藩院北疆司总司。品级虽到了三品,但以后都是跟北疆的蛮夷打交道了。

  这哪有一省大员舒服?

  但调令就是调令,何况皇帝现在还这么说?

  他也清楚皇帝所说的另一件事是什么,那就是在承德府设的北疆藩学院。

  他上一个官职是督学嘛,熟悉。

  可是北疆外藩那些蛮夷权贵子弟,真能在大明好好学点东西?

首节 上一节 347/3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