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290节

  十分紧要的账目数字、屋内言行,似乎并不涉及。

  这让他放心了不少,可见并没有那些真正接触机密的人涉事其中。向外透露消息的,恐怕也只是凭眼线能远远窥见一些动静的人。

  这些人自然就是努尔哈赤本来就疑心的那些三部归顺权贵了。

  他们归顺后,暂有富贵,却无实权。

  可是这几天他派人暗中严密观察,又确实没有什么人或物件越过苏子河。

  难道还有什么早就串通好的消息遥递暗号?

  这几天里,西面也时不时传来炮响声。

  声音离得远,闷闷的,也并不密集。

  一开始,城中守军还以为有援军翻山到了苏子河的下游河谷想断明军粮道。

  现在看来却显然不是这样。

  又次日,努尔哈赤拿到被明军射过苏子河的另一片布帛,看了之后只觉得浑身发寒。

  今天所有内容都是关于他的。

  这一天,他去了哪些地方,在哪里停留了多久,从清晨到夜里,事无巨细全在上面。

  仿佛一直有一双眼睛盯着他的行止。

  而能够把他一天的行程悉数看在眼里的人……

  上位者常多疑,或者说为了权力稳固需要考虑更多,考虑更多就自然多疑。

  他开始对自己接下来从南面突围的策略产生了动摇。

  如果自己的行踪始终被人盯着,明军很快就能知道,那么南面还那么容易突破吗?

  可到底是谁既能清楚他的一举一动,又能在严防死守之下把消息递出去,努尔哈赤始终查不明白。

  有头绪也没证据,而没证据乱砍人的话,军心崩溃更快。

  一片片小小的布帛被箭矢射过河之后,就这样成为了笼罩赫图阿拉城的阴云。

  这阴云的中央,是危局之中的建州之主,他的心头不知酝酿着怎样的风暴。

  知情的权贵、将领们面对这种局面,内心又在怎样思考?

  压力之下,总有人会采取一些多余的动作,比如说和自己部族出身的将领私会,比如说准备好逃走的物资与人手,比如说提前写些什么……

  努尔哈赤也必须为城中情报的持续走漏找到一个源头,以安定其他人的心。

  屠刀终于挥起,一个辉发部归顺贝子的家中搜出了提前写好的乞降书。尽管没有任何他已经通敌的证据,但这已经够了。

  他死得不冤,至少很多一心忠于努尔哈赤的人因此放松不少,对他咒骂不已;而其他边缘权贵虽然惊惧,却也觉得他咎由自取。

  然而那布帛又于次日飞过苏子河,被箭矢钉在南岸上。

  北城墙上的努尔哈赤死死盯着那里,呼吸都不顺畅。

  到底是谁?到底有多少人通敌?到底用的什么法子传递消息?

  明军大营那边,袁可立对乔一琦说道:“今日就不用窥探了。到后堡那边去,你得通过这千里镜瞧见的人,估好远近、高低,再报予炮班,让他们射得更准,这得多练。”

  “是!末将已经有些心得了,人总是那般高,比一比大小,能大略估出来。”乔一琦兴奋不已,“这事就交给末将!”

  “好!”袁可立笑着说道,“若能一炮建功,不输于你在大凌河西一箭射毙岱青之弟。”

  “就是那明威炮……两里远,威力如何?”乔一琦担心这问题。

  “开花弹丸。”袁可立却不担心,“明威炮最小的也能打出一里远,威力十足。拿小的练了练手,抚顺关上可打三里的巨炮,我已经命人运到了后堡。”

  “那就足矣!”乔一琦抱拳行礼,“末将这就去!”

  袁可立点了点头,脸上期待不已。

  他已经并不执念于生擒努尔哈赤了,而是准备营造一个机会直接一举残灭他和他的心腹大将们。

  所以那明威巨炮,要打得更准一些才行!

第361章 首战即终战

  一直注视自己的眼睛似乎消失了,仿佛那个被他斩杀的权贵就是泄露城中消息的源头。

  大明似乎再不清楚城中动静。

  但努尔哈赤的忧虑越来越严重。

  这种围城局势下对之前归顺自己的海西头领开了杀戒,到了万一时候,更难保证其余人的忠诚。

  “轰!”

  比之前更响亮的沉闷炮声再次从西北方传来。

  这种响声努尔哈赤并不陌生,那是明军架于城墙上的巨炮。

  这种巨炮能打到两三里之外,就算骑马冲过去,这段距离仍然令人胆寒。

  尽管这种巨炮每轰击一次就需要停歇不短的时间。

  但是中间路途上,还有其他炮,能够打到一里左右的。

  更近了,有其他火器,有数量繁多的铳枪。

  努尔哈赤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连城防的巨炮都被拆运至此,那响声自己听得到,城中将卒和那些三部归顺权贵自然也听得到。

  他们都明白明军是在试炮。以赫图阿拉城的城墙修筑水平而言,如果明军的巨炮打得足够准,城破将会十分迅速。

  攻城是大金的短处,却是大明的长处。

  几千年来,汉人的战争总是围绕着城堡攻坚展开。守城攻城,他们的经验实在太丰富了,利器也太多。

  他回到了汗宫大衙门,被他暂时看押在此的头领们都被喊到了他面前。

  “我意已决,三日后突围!”他十分笃定地开口,“明军连长城上的巨炮都拆了运至此处,可见他们后方将卒都已调来合围赫图阿拉。只要凿穿一处,明军以步卒居多,绝赶不上我们!”

  看着扈尔汉等将领,他再次嘱咐着:“备好……”

  他的话还没说完,有人着急忙慌地赶来禀报。

  “皇上,苏子河水……河水在涨……”

  努尔哈赤猛地站起来:“什么?”

  他在等雪化,但听到这个消息,他终于领教到守城攻城经验不足的害处。

  大明又何尝不是在等雪化?

  一道干流,一道支流,汇聚于赫图阿拉城西北面。

  现在明军既控制着这干流、支流的上下游,又召来了大批三部归顺女真百姓及边墙内的汉民。

  积雪已经陆续开始融化,山间的融雪汇成溪流,淌入到了苏子河里。

  而打定了主意就此困灭建州女真都城的袁可立,此前可没有关于望远镜的期待。

  利用积雪融化形成的洪峰,在东北呆了多年的袁可立焉能不知道这里独有的春汛?

  飞箭传书没了,但两条河汇聚后的那个苏子河的主干,后堡南面狭窄处的堤坝合拢了。

  枯水期间,更易筑坝。

  苏子河又不算什么巨河。

  努尔哈赤来到了城西。

  赫图阿拉城的西面,一片足有近十个赫图阿拉城大小的平地此前都算赫图阿拉的外城。这片平地包裹着赫图阿拉城北面、西面和南面,紧挨着苏子河的主干和支流。

  在汇聚处,三角形的地块像一支锋利的箭直指着西北方向,遥遥指向抚顺关。

  现在那个箭头已经变钝了。

  对这里熟悉到骨子里的努尔哈赤从西城门上一眼就看得到那里的变化。

  “……他们修木寨墙,恐怕不是防我们突围,是防洪水……”

  努尔哈赤懂扈尔汉的意思,所以他心情沉重。

  “为什么汛情如此迅猛?”

  “……恐怕二道堡和拔堡沟那边……他们先在上游筑坝拦水了,如今才突然决堤放水。”

  赫图阿拉城确实位于山包之上,可如果出了城墙,三面都是水面,那又怎么突围?

  “皇上,一定要先毁了下游水坝!”扈尔汉说道,“末将愿领一千死士,今夜突袭……”

  “先看看河水上涨快不快!”努尔哈赤沉着脸,“一刻钟一报。回汗宫,接着安排!”

  后堡南面,袁可立站在苏子河的北岸,看着仍在加高的河坝。

  “今天要防夜袭。”他嘱咐着毛文龙,“河水上涨,他们再也坐不住。请彰勇侯、镇远侯加紧戒备东面和南面。明日天亮后,你率中军精兵两千,并彰勇侯精兵两千,兵分两路过河作势进逼他们那什么显佑宫。”

  “末将领命!”毛文龙期待不已。

  “再去那里看看。”

  有望远镜这等神器在手,袁可立已经觅得一处绝佳战场。

  走了五里多路,袁可立到了几乎正对赫图阿拉城北城门的那个山头上。

  这山头距离北城门,大约在不到两里。

  原先从这里过苏子河的桥还在,建州女真并没毁了这座桥,大明也没毁掉它。

  建州女真希望明军过桥去攻,那么这个桥就会成为明军的地域。一次可通行的人不多,想过桥占了城外,势必付出巨大代价。

  明军也没有毁掉它,可惜建州女真也没有白白折损生力军出城袭扰明军修建木寨墙。

  但袁可立现在看着东南方向。

  苏子河的南面,赫图阿拉城的东面,还有一个小湖。在湖的北岸,修有一座显佑宫。

  这显佑宫是个道观。努尔哈赤每逢战事或重大活动,都要率麾下重臣到这里进香祈福。

  如今自然不是冲着它的这个作用而去,而是因为一旦明军拿下了这显佑宫,建州女真想从东面山峦中走脱的可能性就几乎没有了。

  因为这显佑宫的东南面,还有两条山沟,一直往东走是可以翻过一座山就到达拔堡沟东面的。

  尽管路并不好走,但仍旧是可行的一个方案。

  另外,目前苏子河北岸大军最多,东面是更悍勇的刘綎,南面其实适合突围,这一点袁可立也清楚。努尔哈赤若想从南突围,可以另遣一支精兵先从那个湖南面的山沟绕过去,翻山之后沿另一条山沟从西向东夹击南面明军,这样突围的胜算自然会大很多。

  现在明军一方面准备水淹赫图阿拉城西、城北、城南,另一方面如果还能控制住显佑宫和那个湖,那么赫图阿拉城内的建州女真人当真是插翅难飞了。

  所以努尔哈赤必须保证显佑宫不失。

  不管他是想固守还是突围,面对明军的逼迫,他必须做出反应。

  袁可立只希望他能出城,亲率大军击退明军的这次进攻。

  因为他如果来到了那座桥东南面、显佑宫西面的战场,明威巨炮与他之间的距离就是……一里出头,而且是从高处轰击低处!

  就算他不出城,只是派麾下将领前去应战,他本人也必须出现在北城墙上督战指挥。

  他必须看到战场才行。

首节 上一节 290/3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