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254节

  

  那是咸镜道的首府所在,不容有失。

  但恐怕也不是很快能攻下来的,只能围着,慢慢消耗他们的意志。

  当大明同意了建州出兵相助之后,努尔哈赤就决定回来了。

  把朝鲜那边的战事再做了一番安排,他就匆匆赶回。

  在那之前,他已经深思熟虑过,让老四汤古代带着人去。

  去的人,主要是哈达、辉发、乌拉三部归顺的人。

  在部中算不得精兵,因为精兵大多被他带去了朝鲜,要不然怎么放心把他们都留在建州?万一来个鸠占鹊巢呢?

  而汤古代出发前,他又让汤古代专门赶到了已经被建州拿下的三水,在那里对他嘱咐过很多。

  “袁都督……他亲自接收的?”努尔哈赤问道。

  “是,还说了几句好听的,又说今冬木材和毛皮价格可以提高一成价格来收。”

  “三部之地那边如何了?叶赫部呢?汗庭呢?”

  努尔哈赤一口气问了很多,他急于了解最新的形势。

  这都是信使传递的寥寥几句消息能说清的,真相大多藏在无数细节里。

  何和礼一一说了情况,努尔哈赤才问:“还没有李成梁的消息?”

  “这个倒是有了,今天刚刚收到。”何和礼立即回答,“消息是从宽甸六堡那边的商人嘴里说出来的,说是李成梁早在七月底就去了大明的江南,统帅大明那个前军都督府的大军。”

  “商人?你不是说从入夏不久开始,大明就已经关闭了山海关吗?”

  努尔哈赤警惕地看着他。

  还在宽甸六堡的商人,要么是之前没回去、今年必须滞留于此的,那他又怎么会知道七月底的消息?

  “说得像那么回事,都是因为如今战局,他们担忧着聊起来,那个商人正是因为有亲族在山海关做小官……”

  何和礼随后说着打听到的情况:无非大明皇帝之前就动官绅的好处,内部也不见得安稳。如今鞑靼大汗亲军进逼京城,蓟州镇却久久不能打退敌军,作为大明赋税重地的江南当然必须有足够分量的人来稳住。

  努尔哈赤听着听着越发多疑:区区商人,因为战事而不得归家,为何还要侃侃而谈说什么辽东无忧?难道他不该更担忧不满才对?

  况且,他那个亲戚无非在山海关做个小吏而已,凭什么敢用这种顶级重臣的安排劝他不要担心,还让他有底气在与其他商人朋友喝酒时夸耀出来?

  江南不乱,和辽东边军定然不会败又有什么必然联系?

  “我觉得,这些都不用管。”何和礼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大王,动不动手,还是看鞑靼人能不能先打赢一个大胜仗。只要四阿哥那边把消息传回来了,就算李成梁真的在辽东又怎么样?他都离开这里十几年了,这些年辽东都姓麻!”

  努尔哈赤思来想去,重重地点了点头:“你说得对!况且,我们又不是进犯大明。让你准备好的野人女真装束,都准备好了吗?”

  “早就备得差不多了。再不行,绕过去时再灭一些野人女真部族。”何和礼眼睛很亮,“叶赫部那边的动静早就打听清楚了,他们想跟着大明吃饱,现在又得防西面,还得防北面,南面也怕大明用完就舍弃了他们。”

  努尔哈赤眼神狠厉:“反正野人女真历来受科尔沁统帅,有野人女真大军突袭叶赫部,他还能安心跟着大明征战吗?我不入城,你把库中这些年攒下来的明军小物件也备好了吗?”

  “都在一起!”

  “好!”努尔哈赤咬了咬牙,“就让他们互相之间也分心提防!”

第320章 锦州,塔山

  努尔哈赤也聪明。

  他没有计划着让汤古代直接在前线背刺大明,而是依旧恭顺地听从大明安排。

  但让大明的辽东多一分压力的,哪里只有临阵背叛一途?

  他的安排是偷袭防备空虚的叶赫部,以野人女真的名义,但留下一些这么多年来从许多战场上搜罗的明军小物件。

  那些东西都证明不了什么,也不至于让大明确认是建州女真假扮野人女真:你来我往这么多年,野人女真凭什么不能从各种地方搜罗到一些已有不少年头的明军刀剑、甲片?

  但叶赫部本来就对大明不是全然放心。

  只要叶赫部要以部族利益为重,少出些力,大明就得在他们已经打下来的辽河套那边多用一些力。

  倒是岱青说的,打断大明辽东傍海道,努尔哈赤在等着这个形势出现。

  如果能出现,一整个冬天的时间,足够做很多事了。

  此刻,他的四儿子汤古代已经到了锦州的西南面。

  “明军肯定让我们顶在最前面,贝子……”

  汤古代闻言看了看他,沉着脸说道:“随机应变。”

  作为老四,他今年二十四岁。

  但现在他已经有一个快七岁的儿子了。

  而去年,他又娶了乌拉部两个贝勒的女儿,现在跟着他过来的人里,就有他这“妾家”的长辈。

  战局凶险,此来只能任人操弄,当然悬着心。

  前方的塔山堡一带,驻守的是宁远中左所,西南面不远还有宁远卫。

  地势而言,从山海关出来过了塔山堡之后就陡然开阔不少。北面过了女儿河就到锦州,整个东北就此门户大开。

  对大明而言,锦州一带极为紧要。

  原本,汤古代还没有这样的认识,大明的文武官员也不会告诉他。

  但在出发之前,努尔哈赤明白详述了一切。

  不仅它所处的位置决定了这一切,天下英雄若想打辽东的主意,也决定了它们会先着眼锦州。

  一路过来,随他们一起出发增援锦州防线的大明辽东盖州卫紧张不已,辽东腹地向锦州义州方向的辎重更是不断。

  要去最危险的地方,汤古代当然心情很不好:明知派人“增援”大明近乎送死,为什么还要让他来?

  是要把他和八弟和穆库什一样舍弃掉吗?

  好在悬着的心很快就放下了,令人感觉又惊又喜。

  喜的是,盖州卫要开向那个女儿河流入大明边墙再通往锦州的大福堡,而他们不用去,而是前往塔山堡南面海湾畔的望海台一带。

  海边啊,至少不是直面鞑靼汗廷精兵的第一线。

  而后他就惊到了,是惊吓。

  望海台位于一个伸向海洋的半岛上,这个半岛的北面,因此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海湾。这半岛因为形状像一个葫芦,故名葫芦套。

  汤古代惊吓的是,他带着的三千女真“精兵”到了这里之后,越过了驻守在半岛最西侧的寨儿山堡防线,看到了一支恐怖的大军。

  这得有多少人?

  最惊吓的是,引路过来的人恭敬地对面前的两个大将说道:“英国公,宁远侯,人已经到了,还算听话。”

  英国公是谁?汤古代并没有什么印象。

  但是……宁……远……候?

  他没见过李成梁,但不知听阿玛和族中长辈说过多少次。

  眼前这个人……年纪似乎也对得上……

  并且,身后的部下大将们已经纷纷变了颜色。

  李成梁微眯着眼睛打量了他一眼,随后扫视了一下他身后的人,仿佛只是看寻常牲畜,而后漫不经心地说:“你就是努尔哈赤的四儿子?”

  “……是李……将军当面?”

  汤古代心里泛起惊涛骇浪,这一刻,他想起阿玛的话:最主要的是探得已进封为宁远侯的李成梁的消息!

  现在他探到了,但只见李成梁眼睛睁大了一些盯着他:“倒有几分你爹年轻时的模样。既然来了,就在我帐下听命吧。张小公爷,安排给你?”

  “好!”

  张维贤大喜。他领着一万京营支援辽东,但到了这里来,当然是李成梁指挥。

  张维贤并不拒绝。自己几斤几两,心里还是有点数的。有李成梁这样的大腿,何必不抱?

  这其实是皇帝的美意,还有提醒:请宁远侯积极融入勋臣群体,请英国公好好把握这次由宁远侯带着立功的机会。

  所以一万京营将士里,张维贤自己本人只有一个不到三千人的机动营。

  李成梁懂得皇帝的意思:再予他立功机会,但身份定位要摆正。

  英国公一脉毕竟是老牌公爵之家,宁远侯甚至以后的宁远公家,没道理不与英国公家搞好关系。

  尤其别想着到了辽东是猛虎归山。

  带带年轻的英国公,对李成梁的子孙们有利无害。

  所以新到的女真兵,李成梁交给了张维贤:就算不攻坚,需要用的时候,也好让他们顶在最前面。

  前提是安全。

  李成梁盯着汤古代,沉着声说道:“实话告诉你们,我早就伏兵在此。这葫芦套全是奇兵,不可走漏一丝消息。你们就呆在这里,既然说是供大明调用,那么本将调令到之前,任何人不能离开,不得有异动!违令者,斩!”

  于是汤古代被安排地方先驻扎了下来,然后发现这里军资丰富至极。

  就仿佛小半个辽东的物资都堆在了这里。

  望海台所处的半岛北面,港阔水深。夏日之时,海湾南面的半岛可以遮挡风浪;冬天时,这里最多也只是微微结一层薄冰。

  因此现在他看见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港口。

  在这营区里溜达,没人多管。

  汤古代看着那些码头,看着停泊在那里的海船与码头泊位的数量及大小,心中不禁有些不安。

  不像只是为了这么点、这么小的海船准备的。

  这里的物资,也不像只是为了这里加上他们之后还不到一万五千人准备的。

  

  汤古代想起阿玛说的鞑靼可能会试着打穿锦州一带,他又想着李成梁说的早就伏兵在此,不由得心头发寒,然后坐立不安。

  阿玛知道这些吗?

  他听阿玛说,阿玛也准备回建州主持大局,让他不用太担心安危。

  主持什么大局?有什么安危?

  汤古代全部都不知道,而他到的第二天,这里就紧张了起来。

  哨骑往来不断,李成梁的军令不久后就传到各营。

  “做好准备,随时接敌!”

  汤古代更迷惑了:这里已经是海边,接什么敌?大明边墙还在,什么敌能打到这里来?

  ……

  边墙外的异动,大明总能探知到一些。

  小歹青在锦州、义州西面一带活动,大明也早就探知到了。

  边情络绎不绝地送到京城,朱常洛看了之后神情有些感慨:“果然是锦州……”

  此前商议时,就有重臣分析了小歹青以前的攻击习惯,以锦州义州为主。

首节 上一节 254/3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