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149节

  为此,地方上府县两级的学政官员都提高或者定下了官品,而每个省的提学也升了半品,以从三品成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中的第一副使,仅次于按察使。并且开门开衙,配置佐官和属官。

  另一道诏旨也与文教有关,那便是对于要求各地官绅严格要求自身、尊奉现行优免则例。同时,宣布了今年开始官绅害民定案后将影响优免则例的新规。

  朱翊钧一直观察着近处那些重臣们的神情,又望着远处那些低品文臣,但至少现在的朝会上他们没什么大反应。

  这已经足够让他心里震撼不已了。虽然当时在养心殿就旁听过一次,但那回毕竟只是私底下向阁臣、九卿们提出这个想法。现在可是大朝会啊,人数最多的大朝会啊。

  莫非他也借了把自己抬到这里来营造的特殊气氛?

  毕竟刚才还说了天下臣民恭顺忠勤,不能转眼就因为这确定下来的诏旨闹起来反对吧?

  下一道诏旨更是重量级。

  张居正薨逝后没能继续完成的南直隶诸府被要求完成清丈田土、重造鱼鳞册和黄册。

  而最后一道诏旨对地方官员来说则是善政:在落实优免之后增加的赋税仍按旧额解运两京之后,其余皆允存留列支勤职奖廉银和公办银。

  泰昌二年的正旦节大朝会上就只是颁布了这四道旨意,预示着泰昌二年的不平凡。

  

  每一件,都直接与文教、官绅有关。

  设立太学是积极鼓励士绅投入到新秩序之中,也是为后面三道旨意必定带来的官场变化储备更多人才。

  只不过,多收上来的钱粮供养多出来的官吏,这样的新政真能顺利推行下去吗?

  大朝会之后,先是朱翊钧在重臣们的注视中被太监们抬到软塌上。

  他们都看到了朱翊钧的眼神,是带着极为复杂感情的眼神。仿佛既有期盼,又有嘱咐,还有担忧。

  他们不愿多做解读,反正事实是很明确的:他还活着,不能说话不能动。

  大明只能有一个最高的声音,二圣之中的一圣是另一圣的工具。

  皇极门徐徐闭上,皇帝扶着太上皇帝的软榻消失在走往后宫的路上。

  特殊的朝会结束,众臣都沉默着列队走出紫禁城,接下来还有新春佳节要过。

  重臣们走在最前头,其他朝参官看着他们的背影,心情是极为沉重的。

  虽然此前传得沸沸扬扬,但只要诏旨还没颁布,那就也许还有余地。

  今日,除了重设太学,另外三道旨意是真的落了地。重臣们最终没能阻止厉行优免,那么随后又将如何?

  泰昌元年的江南大案仿佛只是个预热,泰昌二年还不知将会有什么波澜。

  皇帝和新党们能够压得下那么多官绅的不满?还是说准备做出真降了整个大明官绅优免的事?

  一路送到了慈宁宫,朱常洛对同样身穿着龙袍的朱翊钧说道:“儿子是真的迈出这一步了。父皇,大明江山定要在我们父子手上先破后立。让朝野都知道我们父子同心,那么再大的风波,儿子都能压下去!”

  朱翊钧看着儿子冕旒之下英气勃发的眼神,看了他很久,最后上下动了动眼珠。

  是啊,他已经迈出了这一步。

  难道不帮他,帮别人亡了大明江山?

  他想怎么用自己这病躯,就让他用吧。

  不管怎么说,今天参加了一次久违的朝会,虽然不能动不能说,朱翊钧还是觉得有些精气神回来了。

  是是非非,已经过去一年半了。

  父子告别,朱常洛回到了乾清宫。

  在乾清门的门口,他又回头看了看单独矗立在南方的皇极门。

  “万化,告诉达云,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南下。”

  陈矩心头一凛:“奴婢领命。”

  朱常洛转身迈进乾清门。

  淮安南面的运河上必定又已经排满了漕船准备过淮,一年一度的漕粮解运正在进行。

  那是最优先保障的事。

  而后,才轮到各个地方遵奉旨意进行今年赋税的安排。

  南直隶那几个府要清丈田土,那该是今年秋粮收了以后的事。

  这是最后一次按照旧黄册和他们登记在册的优免来执行赋税了,他们会怎么面对之前之后数字上的不同?

  会是今年,还是明年、后年,又或者仍像自己判断的那样,等一个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一同爆发的机会?

第186章 皇帝的恩与威

  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朱常洛知道,最大的变数其实是自己。

  泰昌朝需要持续存在足够长的时间,朱常洛需要持续拥有足够好的身体和精力。

  他应该勤勉,但不能勤勉到熬废自己的身体。

  形势越是严峻,越需要学会与担忧共处,越需要有耐心。

  勇卫营只为极为恶劣的状况准备着,但在那之前,朱常洛准备只全力支持王锡爵和新党。

  拉一派就够了,哪怕他们遇到极大的阻力,成效一般般,只要有改善、把这个势起了就行。

  皇帝已经亮明了大旗,总有源源不断的人看到势不可违之后投身过来。或因理想,或为权位。

  因此劳逸结合,先安心过着春节。

  腊月底,朱常洛把那八个大姐姐当中的剩余五个一一办了,如今宫里是一后二妃十昭仪六婕妤。

  让这些大姐姐昭仪去各宫“教会”其他新人该在宫里怎么自处之后,东西十二宫反倒空出了三宫。

  朱常洛在各宫都走了一圈,算是让她们知道皇帝并没有忘记她们。

  进入最后五十人名单的秀女之中,当初除了一后二妃,只封了三昭仪五婕妤。还有三十九人各封了什么贵人、才人等等,暂时居于各宫偏殿。

  她们不是宫女,但位份不够,也暂时没有专门的太监、宫女伺候,只不过是在宫中苦等恩宠罢了。

  这一等兴许就是一生。

  吃了就要认,认了就要给相应的待遇。有相应待遇的人多了,内帑就要安排更多的钱财来供养她们。

  朱常洛管着自己的下半身,现在算是在有序控制后宫位份秩序。

  迁居到储秀宫的齐悦婵只在皇帝大婚之前被宠幸了几次,从大婚之后到现在,也“旷”了几个月了。

  大年初一,皇帝竟来到了储秀宫,她自然欣喜非常。

  朱常洛到了这里来,自然不会呆在她住的后殿,而是到了正殿里坐着。

  储秀宫里的婕妤柳素晴更是心跳极快,两汪秋水仿佛要粘在他身上。

  “上元节之前,闲暇多一些。”朱常洛看着储秀宫中齐刷刷来到正殿里见他的这些“贵人”们,“年前的事你们兴许心中惊惧,现在朕来看看你们。说来去年四月选定后妃之后,朕都好几个月没再见过你们了。有些人都快对不上名字了,这些天朕再加深一下印象。今天朕就在储秀宫呆着,好好看看你们。”

  皇帝笑吟吟的,储秀宫上下自然很开心。

  而朱常洛要在储秀宫呆着,自然也不能光呆着。

  没什么其他娱乐,但是人均有点小才艺,搞得像是个小联欢,时间慢慢也就过去了。

  都想在朱常洛面前表现,朱常洛看着一张张年轻姣好的脸庞,心情是十分放松的。

  过年就该放松一些。

  有人在他面前随曲起舞,有人喂他东西吃,有人捏着他的肩膀捶着他的腿,这便是帝王享受。

  过去一年他并没有这样享受,现在确实该放松放松。

  把人家弄进来了不负责,将来恐怕会越来越扭曲。借那李思琴的事给了后宫一个警醒,现在也该予她们一些雨露和安慰了。

  年轻嘛,只要不是疯狂折腾,那就是适当的阴阳调和。

  同样,各宫婕妤以下的人虽然在这九天里都和皇帝有更多接触的时间了,但依旧没盼到她们想要的。

  皇帝倒像是去叙旧的、念旧的,又或者是去强调位份先后顺序的,只宠幸了各宫的昭仪、婕妤们。

  甚至包括已经被吓了十多天的那李思琴。

  在淑妃、丽妃宫中,更没有其他“寄居”之人的份。

  大年初十,这天皇帝倒是就呆在坤宁宫了。

  郭兰芝自然知道这些天的事,看着朱常洛神情有些复杂:“如今我又不能侍寝……”

  “你安心养胎。”朱常洛笑着摇头,“人人盼恩,你如今不能分神管束后宫,我才先让她们八人先去帮着管教管教。但总放着不管也不好,我只能累一点,让她们有个盼头。”

  郭兰芝撇了撇嘴:“累什么啊?听说每天一宫曲乐齐鸣,欢声笑语,莫非不快活?”

  “听谁说的?茉芯,听你说的?”

  孙茉芯在一旁低着头不说话。

  “都有吧。”朱常洛嘿嘿笑了笑,“走过一圈就好了,至少能安抚许久。接下来这几天就不必再过去了,专心陪你。”

  他的顺序是先妃位以下的,淑妃范思容和丽妃刘依都排在初八初九。

  看似皇后排最后面,但接下来的两天他确实都在坤宁宫。

  煞费苦心啊。

  而一直呆在坤宁宫,过了两天倒是郭兰芝过意不去了。

  “陛下怜爱我,我知道了。”她脸颊微红,“只是每夜撩拨,我如何忍心你求而不得?”

  “……不是蓄意撩拨啊,欢喜之余,逞些情趣而已。”

  朱常洛这是实话,习惯动作而已,睡前把玩把玩怎么就是每夜撩拨、求而不得了?

  “……陛下若看得上茉芯这孩子……”郭兰芝有些嗫喏又忐忑地说出了口。

  这本身就有心理准备,而知道皇帝因为承乾宫李思琴争宠反而降她为婕妤,这段时间又如此着意安抚后宫,郭兰芝也有些为将来的后宫而发愁了。

  现在才刚开始,因为自己有了身孕,各宫就蠢蠢欲动盼着趁机得到恩宠。将来有人再进为妃嫔、有了皇子皇女之后……郭兰芝也开始感觉势单力孤起来。

  “茉芯?”

  朱常洛看了看那边听到话之后低着头手足无措的孙茉芯,然后说道:“小了些啊。”

  孙茉芯头低得更多了,看着自己胸口:小吗?

  “过了年,虚岁也十五了。”郭兰芝见朱常洛只说小,又说了一句。

  朱常洛摇着头:“过两三年再说吧。况且你现在有孕在身,她照顾你,我也放心些。”

  “……也好。”郭兰芝却笑着说,“茉芯,陛下许了你了,还不谢恩?”

  “奴……奴婢……”孙茉芯跪了下来,心里想着两三年。

  有了这个小插曲,这天夜里郭兰芝却将朱常洛赶回乾清宫了。她话里的意思是:虽然你只是逞些情趣,但对我来说是每夜撩拨。

  自然是表达自己对于皇帝的重视已经满足了,你想怎么快活就快活去吧,不必在这里做样子憋着,又嫌孙茉芯年龄还小。

  于是朱常洛回想了一下之前那九天在各宫转悠时印象比较深的一些人,又细细想了想,然后对王安说道:“召咸福宫才人张馥侍寝。”

  王佳月看到张馥来到乾清宫之后,只是低着头。

首节 上一节 149/3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