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148节

  这一年半我是怎么过来的?

  他眼眶红红的,但眼眸里都是绝望漠然,似乎真想就这么死了算了。

  朱常洛还记得他第一次中风之后比较快能说话,恢复也十分积极的模样。

  也记得他第二次中风之后,虽然还不能说话,但是十分灵动的眼珠子。

  但也许是那一夜,他“手指能动”,“指拟诏文”的事过于刺激了,后面他再没有半点康复迹象。

  至少在人前是如此。

  如果没有积极的康复锻炼,卧床这么久,又怎么会没有肌肉萎缩呢?

  朱常洛相信他现在的吞咽困难是真的,因为这种事如果一直演下去,应该只有演到死这个结果,而且一般都很快。

  现在又不能搞什么插管胃饲,可能哪次呛到,人就没了。

  朱常洛现在确实已经不用过于担心他做什么了,勇卫营、京营、勋戚……他都已经有了一番属于自己的布置和利益捆绑。

  于是他又捡起了自己对于怎么照顾中风瘫痪病人的旧记忆,盼朱翊钧能重新振作。

  虽然朱翊钧又活了这么久,现在驾崩也很合理了,但何必呢?他已经威胁不到权力,不如多成全自己的孝顺名声。

  于是朱常洛说道:“太医们也常来诊治,诸多医嘱,父皇要听进去啊。皇极门重建好了,正旦节大朝会,儿子本想请父皇一同临朝。既受群臣参拜祝祷,也想让父皇知道,儿子是如何不敢稍有懈怠。儿子盼父皇康复之心,天日可鉴。”

  虽然大家都知道他是现在大位已经稳了才一心“盼”父皇康复,但朱翊钧仍然没想到他敢让自己直接出现在群臣面前。

  眼珠子动了动,看向了他。

  “皇祖母也在这,儿子照实说。”朱常洛走到跟前坐下来,按摩着他已经瘦削的手,“父皇康复如初,如今是难做指望了。但哪怕只是能言语了,能在下人服侍下走动一下了,看看宫后苑的花草树木,看看儿子如何勤勉视事保大明江山社稷,难道不好吗?那天夜里虽然只是权宜之计,但儿子扛着这重担,只盼能听到父皇说一句儿子是好样的,儿子没有负列祖列宗,没有愧对父皇托付。”

  说罢低下头,声音里有些哽咽:“便是父皇能训儿子几句,能听到父皇重新开口,儿子也甘之如饴。”

  朱翊钧不信他,但他上下动了两下眼珠。

  李太后喜道:“你父皇答应了!”

  朱常洛抬起了头看着朱翊钧。

  朱翊钧也看着他:声音哽咽,眼眸里却没有湿。

  他知道是因为自己不合适现在驾崩,哪怕只怕隐忧颇多,这儿子担忧天下多一桩议论?

  也难怪,想对官绅动刀,岂会没有隐忧?

  想让自己一同临朝让文武们看看,无非是想让天下人知道他孝顺着,没有忌惮太上皇帝又好起来。

  

  朱翊钧也想要出现在文武们面前看看,看看他们见到自己,会不会有别样神情。

  只是看一看。

  反正如今的状况确实已经最坏了,他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

  这江山已经不属于自己了,去看看吧。

  再临朝一次,多少算是以皇帝之尊谢幕。

  看看他有没有掌稳朝政。如果稳稳当当的,那么列祖列宗面前不用过于心虚。如果还有什么隐忧……帮帮他就帮帮他吧……毕竟也是自己的骨肉。

  后来朱翊钧见他拿着布包着的小冰块敷着自己的面颊,感受他手指在自己喉咙周围轻柔的按摩。

  若在以往,朱翊钧会担惊不已。

  但现在他已经卧床了一年多,这一年多里不知想了多少前因后果。

  他确实不曾夸过这儿子,所以儿子对着他很难哭出来,又算得什么?

  冷酷的皇帝才是好皇帝啊。

  腊月三十,宫里张灯结彩。

  乾清宫里搭台唱戏,也有说书。

  太皇太后、太上皇帝、两位皇太后、皇帝皇后及两妃一同在这里共度,还加上几位皇弟皇妹。

  算得上阖家欢乐。

  朱翊钧半躺在椅子上时,眼神看了看皇后的肚子,然后看了看自己的皇后。

  王喜姐一开始并不明白,朱翊钧又看了看李太后。

  一阵询问,眼神交流之后,李太后明白了过来,眼中红红地说道:“太上皇帝想赏赐皇后什么,盼皇后顺利诞下皇子。”

  于是王喜姐这才从身上取下了极为珍贵的一样珠宝,交到了郭兰芝手上。

  过了今夜,朱翊钧虚岁四十。

  听着鞭炮声和戏曲,看着自己的其他儿子和女儿,他想起了凤阳那边的另一个儿子,又看了看小心起身谢恩的儿媳妇和她的肚子,眼神渐渐微红。

  多少……想办法熬到能见到孙子吧。

  一夜就这么过去,第二天他早早地就被人服侍着穿上了久违的龙袍。

  太上皇帝也是皇帝。

  重新建好的皇极门今天正式启用,皇帝的宝座后面,有一个更高的宝座。

  皇极门的门厅内,炭炉备得足。

  田义和陈矩都在,他们一左一右,等健壮的太监抬着朱翊钧坐到属于太上皇帝的那个宝座之后,心情复杂地帮他在宝座两边塞满了软枕,将他的两只手搭在两旁,然后跪在两边避开群臣可能看过来的视线,只伸出手从一左一右扶着朱翊钧的腰。

  朱翊钧的余光向下看着这两个老仆,不知道他们这种跪是赎罪还是提防。

  他之前勉力进了参汤,现在两旁炭炉很暖和,朱翊钧的精神还不错。

  前方,儿子也坐在了宝座上,对自己曾经想要杀的那个王安点了点头。

  吩咐被通传向前方的午门,过不久之后,午门上响起了第三通鼓声,然后是许多人一起喊。

  “太上皇帝升座!皇帝升座!众臣入朝参拜!”

  午门之外,文武两班都愕然听到这嘹亮的声音。

第185章 孝心大赏

  都知道泰昌二年的正旦节大朝会有些特殊,没想到特殊成这样。

  众臣各自走入午门,心头思绪翻涌。

  这是真正的二圣临朝,不是唐时李治和武则天的组合,是太上皇帝和皇帝。

  自然,太上皇帝已经中了风,他不会对国事发表什么看法。可在大明即将有不小改变的泰昌二年的第一天,太上皇帝为什么会出现在朝会上?

  皇权是不容分享的,太上皇帝的存在是十分敏感的。这是太上皇帝提的要求,还是皇帝的安排?

  他们不知道具体原因,此刻自然只能在有限的这一段距离里胡乱猜测。

  这一次,一进午门就看到前方的大朝会仪仗了。

  新修建好的皇极门一如旧日模样,又呈现出新气象。

  漆色是鲜艳的。

  面前隐隐看到的两重宝座,也是新鲜的。

  朱翊钧看着群臣鱼贯而入,这景象不禁让他心中百感交集。

  失去之后才倍感珍惜,如果当年能够勤快点……

  群臣走近了,越过儿子的冕旒,他看到了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面孔。

  孔尚贤、沈一贯、申时行、王锡爵……

  徐文璧、朱鼎臣、张维贤、李成梁……

  还有一些藩国的使节……

  孔尚贤先看了看表情平静的皇帝,又看了看更高处的太上皇帝。

  他压抑着眼神之中的怀念。多么希望仍是太上皇帝在位,不像如今这般心惊胆颤。

  太上皇帝懒是懒了点,但他……挺好的。

  直到入宫准备大朝会之后才临时得知太上皇帝一同临朝的鸿胪寺官开始唱败了。

  是田义跟他说的标准话语。

  “正旦大朝,太上皇帝御门观礼。五拜三叩,一拜,恭祝太上皇帝龙体安康。”

  “臣等拜见太上皇帝,恭祝太上皇帝龙体安康,万岁!万岁!万万岁!”

  “二拜……”

  漫长的五拜三叩,每一次都安排了一个吉祥词语。

  朱翊钧听着他们的朝拜,眼眶不由得渐渐湿润,心头激荡。

  他很想做点什么,说点什么,但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

  就连在这宝座上坐稳,要需要借助半靠椅背,借助田义和陈矩的左右支撑。

  而后则是朝拜皇帝,等他们都行完了礼,朱翊钧只见儿子抬手往上虚扶,朗声说道:“众卿平身!”

  “臣等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目光看着儿子头上的冕旒晃动,朱翊钧心里默默叹了一口气:是属于他的时代了。

  “朕得父皇托付江山于危急,社稷之重须臾不敢懈怠。朕咨文武谏议朝政以利弊,国事之繁年来毕见忠勤。”

  皇极门内,朱常洛解答着他们对于二圣临朝的疑惑。

  “自父皇染疾以来,一直静养。朕服侍汤药之余,一直盼着皇极门建成,恭请父皇一同御门临朝。今见群臣之贤,社稷无忧,固父皇之所愿。聆群臣之祝,观朝会之盛,亦朕忧敬之孝。”

  说罢先离了座,对着朱翊钧大礼跪拜:“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如今君臣相济,社稷稳固;父皇当略安忧国之心,谨受皇儿及群臣敬拜。而后乐养龙体,则皇儿欢欣莫名,天下臣民莫不鼓舞恭顺。”

  众臣这才恍然,有些微微失落,也有些放下了心来。

  此前大家伙心目中最离谱的猜测自然是:莫非太上皇帝大好了,又把权夺回去了?

  原来只是皇帝想告诉大家太上皇帝一直担忧着这种特殊的大位传承之后天下人是不是忠于新君。

  见到天下臣民都忠心恭顺之后,他老人家才能放下忧虑一心养病。

  皇帝也想告诉大家他很孝顺。所谓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如今太上皇帝还没驾崩,但是重病缠身。皇帝请他御门临朝,是让他再享受一下群臣的恭敬,也解除他对国事和皇权的一些担忧,这确实是忧敬之孝。

  朱常洛带了头,群臣自然纷纷下拜,斟酌着掏出各种词汇来祝福太上皇帝。

  有资格单独开口的都是重臣,而后则是内阁大学士们带着大家再度山呼太上皇帝万岁,给足了场面。

  是君,也是父。

  皇帝都不担忧太上皇帝又出面之后群臣之中可能的“怀念”反应,只表达着孝心,那么臣子们自然也该充分地表达着孝心。

  大朝会在这个环节上就足足持续了近半个时辰,正常大朝会上向皇帝朝拜的恭敬今天都让给了太上皇帝。

  而后才是正式的诏制颁告。

  辟西苑为太学,下设大学、中学、小学、百家四苑,设太常大学士专管文教,遴选一批学官,这是泰昌二年即将开始的文教大事。

  科举旧制不变,但太学有明确的学制,年年都可考选,这无疑是乡试、会试三年才一次的有力补充。

首节 上一节 148/3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