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143节

  即便申时行这种人也不免心里躁动不已。

  国子监才多少监生?

  现在皇帝不仅要把整个西苑开辟为太学,还有着收纳数以万计的学子在其中读书的宏愿,更要恢复一个以太常为名的古官职。

  太常卿,古九卿之首。如今太常寺卿,只是小九卿之一,管的只是祭祀和典礼活动中的祭祀物品准备和礼乐工作。

  皇帝所说的太常大学士,那又不同了。在如今大明的权力结构中,他的地位不仅高于九卿,而且将是内阁大学士之中唯一一个有明确主管事务的阁臣,是实质的大明文教魁首。

  这种地位又哪里是普通的内阁大学士甚至首辅能比的呢?足以称一句“当世夫子”了。

  一个让在场所有人眼红的好位置!

  “三大殿固然重要,国库若宽裕,这太学却更重要!西苑诸多殿阁,也只需稍改一下就能够用。”朱常洛看着他们,“卿等以为,这件事可不可行?今日正好围炉议一议。”

  在名望的驱使下,哪个文臣会说这件事不可行?

  而且王锡爵顿时就想到了尽快推动这件事所需的财务问题可以怎么解决。

  “西苑诸主殿,规制上都是足够了的,无非格局上要增设、改建一些宫苑。大司空也在此,臣以为所需工银不会过两百万两,况且可以一步一步来嘛,先把大学苑建起来。陛下若能借支内帑,那便不在话下。”

  “这大学生考选,诸省正榜举子皆可前来应试;中学生、小学生考选,可稍改开纳。与其开纳给官身、功名,不如开纳可应考。入得太学,哪怕只是小学生,学成考满也算是生员功名在身了。”

  朱常洛笑着看他:“考选报名费。”

  “正是!”王锡爵说道,“只要太学能够快快建成,天下多出一两万的生员,也算合乎成例的优免了。此陛下殊恩,地方学官也能凭此劝抚士绅。”

  不能依托身份和地方上的关系来额外优免了,那么增加合法优免上限总可以吧?

  虽然平摊到大明所有的县,也许一个地方只有几人,但这毕竟是开始啊,毕竟是一个指望。

  如果这也不肯,那也不肯,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总之又是一个分化手段和激励手段。

  朱常洛欣赏王锡爵当场想出的这个法子:是预期管理。

  开纳是直接买官身功名、买优免,但报名费的门槛却可以极低。而大明尚未取得生员身份的读书人,规模就太大了。

  在正常情况下,大明活着的进士总共只有大约三四千,举人大约在一万五左右,秀才则在五万左右。

  而每一关的录取率都差不多,在百分之三四而已。

  俗称秀才的生员是年年都可以考的,但大明每年录取的生员数量平均不过一千三左右。

  如果这太学的小学苑明年就能建成,那么不说一次性录个上万人,一次录个五千人又会是什么概念?而且是到北京读书,是上限直达可以免试获得贡士身份的大学的太学。

  这是地方县学、府学能比的?

  只要放出这个消息去,录取率是如此之高,那么几乎所有还没获得生员功名的人都来试一试。

  

  即便报名费每人只收个几钱,那也是巨量的一笔银子。

  何况学成考满,有了秀才功名又能直接考中学不是?

  因为朱常洛抛出来的这个想法,即便是此刻在殿中的“旧党”也不能不觉得这是皇帝的一桩善政。

  由于厉行优免而带来的风波,直接增加合法优免的人数确实是个极大的安抚。

  子嗣教育条件最好的当然还是地方士绅大户,所以他们必定能占得这个善政最大的好处。

  虽然只是对于厉行优免之后的找补,而且生效至少要等到考选结果出来、学成考满的数年后了。

  朱常洛并不拒绝现在多出规模不小的秀才和举人。没做官之前,秀才、举人在地方上仅凭本身功名能够享受的优免有限。

  只要严格遵守优免上限的政策能落实,无非是分出其中一块小蛋糕罢了,而且能让地方上的官吏们更好开展工作。

  朱常洛看的还在更长远:如此庞大的帝国,最终还是需要足够多、经受了系统的学问和思想教育的人来担任官吏的。

  设置公办银只是第一步,哪能一直放任地方胥吏杂役纯粹佥派或者买卖填充呢?

  要走到那一步,靠大明如今存世的这不足十万有功名在身的人万万不够。

  如今只是厉行优免,等生员、举人队伍膨胀了,等地方官绅害民的案例免不了要突破朱常洛划下的线,或者财税上已经足够支撑进一步加底薪和津贴了、打通了生员举人晋升通道了,那就是让他们之中的不少愿意早点出来吃皇粮的时候。

  一步一步来。

  天恩浩荡,大明要一次性增加这么多有功名在身的太学生,这必定会成为正旦节朝会上的一个大喜讯。

  在这御前燕朝上,大家很快就统一了思想:旧党希望促成一个让天下官绅都觉得他们在做事、在为他们争取利益的结果,新党也希望“新政”能够更加顺利地推行而不出大乱子。

  很快就到了组建“筹备工作小组”和“选任领导官员”的阶段,其实都瞄准的是那个太常大学士的位置。

  “臣以为内阁该增设一员!”

  “来年事务繁多,在京部衙今年变动已多,还是由如今的阁员改衔吧。”

  “臣愿专办此事!”申时行难得态度明确地直接要官。

  沈一贯心情很复杂,可他没法说话。

  他是内阁首辅啊,王锡爵要主持新政啊!

  功劳要被老申头抢了!

  朱常洛满意地点头:“申阁老自是上上之选,拟旨吧,申阁老改太常大学士,专掌天下文教和太学筹设事宜。”

  “臣谢陛下隆恩!臣定不负陛下重望!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家都听得出来申时行很激动,朱国祚心里有点失落,但只能羡慕。

  他太年轻了,也升得太快了。哪怕是如今有资格入阁的寥寥数人之一,而且是本就管文教的礼部尚书,可他毕竟还是太年轻了,升得太快了。

  但现在他有了明确目标。

  内阁大学士之中唯一有专管事务的阁臣,主管天下文教,天下文魁!

第179章 儒术为体,百家为用

  京营首官也参会,这场会议自然还有关于京营或者说军队的事。

  这也是与太学有关的,是朱常洛准备在其中塞进去的第一个私货。

  “兵甲之利,营造之巧,算学、历法、医术、农学、水利……”朱常洛看着他们,“历朝历代都认为这些是小道。对朝廷而言,还是要许多精于这些学问的人才。过去,有些能臣或因职责、或因喜好,在有些杂学上颇有建树,就好比潘季驯,好比李时珍。但若是一时急需,又从哪里迅速选用?”

  潘季驯治黄淮,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已由其子献予朝廷。

  朱常洛复着古,也藏着新。

  “朕以为,于国有益者,皆应着意培养,量才而用。”他看着众人,“监生编入太学大、中、小三院之后,国子监却暂时空了出来。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朕倒觉得,该是儒术为体,百家为用。这国子监,莫若再设个百家苑,择诸多有心杂学者进学,自成一体,为国育良才……”

  有了在紫禁城右手边的太学,再有个孔庙旁的百家苑。

  左为尊,体例上是说得过去的。

  但皇帝提出的这个想法还是让众人十分意外,担心风评。

  只有田乐知道这是“百业皆列朝堂”的开始。

  “臣以为可!”他开口道,“陛下有圣君胸襟。体用之说既安天下士绅之心,也给了精于杂学之人、士子中另有喜好之人多一条进身之阶。儒门要重振士风,多些鞭策也是好的。”

  工部尚书也很直接地感觉到这是一个有利于工部的决定,立刻出言附和。

  倒是已经定下来要专管天下文教的太常大学士申时行犹豫地问道:“这百家苑的学生,又如何考选?学成考满如何选用?也予功名吗?为官还是为吏?”

  “自然是与大学一般,学成考满即可授官,赐同进士出身。”朱常洛毫不犹豫地给出让众人心头一震的待遇,然后又解释着,“这算得上另辟蹊径了,自然更难。其学制不同,考选法子也不同……”

  朱常洛能让他们听到的,自然都是更新颖的法子。

  科举如今只考士子对经义的熟悉程度、考较他们对于一些具体事务的理解。这种理解,也一般是站在上位,从战略和方向的角度进行阐述,具体操作和执行细节上并不做太高要求。

  但朱常洛对这百家苑,采取的则是类似“必修”加“选修”的模式。

  太学之中的大学苑,参加考选的门槛是已经名列过乡试正副榜之人;而百家苑,参加考选的门槛则是有生员功名就行,时间也与中学苑的考选错开。

  考选时候,就采取了目前科举考察内容成绩加上杂学成绩的综合选拔方式。

  这意味着秀才确实可能因为更加精于杂学而在综合成绩上超过一些举人。

  “进入百家苑后至少要学满五年,经考较有了举子学问,再加上另有一门以上杂学可谓专才,故而可赐同进士出身。”朱常洛说道,“仍是儒门子弟,无非另有所长罢了。”

  这就是他所说的儒术为体、百家为用。

  至少表面上看,这只是如今的学子当中分流出一些人罢了,确实是另一条蹊径。

  将来的功名出身是进士当中最低的一档,也足以打消一些人的顾虑。

  只不过这只是开始,对朱常洛而言,后面大有操作方式。

  事实上现在就已经有人想到一种十分便捷的操作方式了:先以恩荫进入太学小学苑,学满之后就有了生员功名,自然可以继续恩荫进入百家苑学专长。

  太学诸苑如今商议出来的学制都是三年。

  从太学里,只要能够顺利学成考满,那便是六年出一个有举子功名的后人。

  中学苑虽然年年从面向举国生员们考选,但从太学小学苑之中录取一半,比例之高岂是地方能比?

  虽然入了中学苑不是立刻有举子功名,但再经三年,不能学成考满的那就真是不成器了。

  而皇帝拥有恩荫特权,太学之中的恩荫只限于入小学,升中学苑还是要考的。但这百家苑明显只是“用才”,去学个一技之长,又本来就是恩荫极多的国子监,很明显能够继续恩荫。

  这意味着小学苑加上百家苑,三年加五年,甚至比太学里一路考上去还要少一年就能得到同进士出身。

  朱常洛肯定了他们的猜测,轻叹道:“朝野都鄙薄杂学,这百家苑要真能为国培育良才,只怕起步极难。有功之臣都是愿为国出力、为朕解忧的,家中有成器子弟,自然仍能走科途博个一甲二甲;若有资质稍差的子弟,朕恩荫入百家苑学一门专长,将来也是能效力的。”

  至此,还有谁会反对设立这个百家苑呢?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安抚天下士绅的好法子:就算将来真的降优免比例了,但每家可能出现的秀才、举子、进士都预期会增加。此消彼长,等于没降。

  而是不是能够达到那种等于没降的效果,就看他们是选择适应新改变还是仍旧顽固不化了。

  这是朱常洛的切香肠战术,现在他们是万万不会去想皇帝最终将要全面废除优免的。

  废了之后谁为天子卖命?徭役问题又如何解决?

  毕竟即便最苛刻的太祖也会免了在职官员的徭役。

  于是又开始讨论起百家苑里设那些学科,朱常洛提出来的那些,确实都与国家实力提高有着直接关系:目前主要是兵器研制,是医学,是农学,是水利……

  深刻影响大明未来走向的一场会议就夹在这年终财政会议里举行。

  贯彻皇帝“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顺天府的水利设施和京城大小工程、工部军器局和兵仗局、太医院、钦天监等将会成为百家苑的一些“实习基地”。

  而百家苑的主官学正则由翰林院百家馆的徐光启兼掌,其中一个佐官从七品训导又是由宗室出身的朱载堉来担任。

  宗室之人出仕为官,这又是一个先例了。

  “申太常。”

  朱常洛改变了称呼,申时行心里美美地站起来:“臣在。”

  “适才所议,内阁就早些拟好旨意,再把宗旨方略也拟明吧,正旦节大朝会上即可颁告天下。”

  “臣领旨!”

  “另外,工部派员先勘察一下西苑。”朱常洛看过去,“边办学,边营建,学生可以慢慢再增加。所需银两,算好了先呈上来,朕可自内帑借支。国子监那边,也把旨意传过去,让监生们备考。因太学之设,这国子监、太常寺等诸衙如何因之而改,该增设哪些学官、拟选何人,吏部也呈个题本上来。”

  当场只定了百家苑的主官和佐官,皇帝看起来更重视百家苑。

  群臣从乾清宫里离开后,朱常洛站了起来动了动胳膊腿:“走,先去坤宁宫看看皇后,再到宫后苑赏赏雪。”

首节 上一节 143/3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