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邹氏喜极而泣。
自己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陪伴在张绣身旁了。
第709章 全靠个人努力
张绣登基称帝以后,又下诏立洛阳为都,长安为陪都。
随后就是对百官的安抚和对逊位之帝的优待。
刘协的待遇在禅让时就已经议定,如今无非再提一次。
总结一下就是封汉王,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有事于太庙。
吴王孙策仍是吴王,王号不改,当然有关汉王的那些待遇就没有了。
至于刘氏宗室自然也是皆有封赏。
本就在张绣麾下的刘晔、刘备、刘琦、刘琮、刘璋等人也一起跟着沾了光。
再之后就是对文武百官的任命了。
至于更易改制,则是一件大事。
既然都用了唐这个国号,张绣干脆就把唐朝官制一并拿了过来。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三省六部制。
张绣原本还担心这是不是有些超前了。
毕竟这玩意真正出现是要到南北朝结束以后的隋朝。
不过事实证明,只要不像王莽那样超前太多,这玩意依旧还是可以搞。
诚然,当贾诩、诸葛亮、荀彧等人第一眼看到这玩意的时候,对张绣惊为天人。
但在细细推敲以后,却是立刻肯定了它的价值。
一番讨论以后,更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富有这个时代特色的三省六部制度。
这一制定,张绣才意外地发现,原来三省六部中的个别部份在汉代已经有了雏形。
自己先前觉得提出这个制度有些超前的想法反倒是杞人忧天了。
所谓三省指的就是中书、门下、尚书。
中书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
门下负责审议中书之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
尚书省为行政官署,其下尚分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置尚书及侍郎。
其中尚书省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只不过现在叫尚书台。
就连中书省和门下省也有了雏形,其存在的目的就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对此张绣也有自己的看法。
虽然他很信任跟着自己的这一帮老部下,也觉得以诸葛亮、庞统、荀彧等人的品格不至于做出以权谋私的事情。
但是。
以自己一个穿越者的经验来看,单纯的依靠人的道德是行不通的。
单单是一个小小的团队都不行,更不用说是治理国家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坐江山原本就比打江山更难。
人是会变的。
人性更是经不起考验。
就算是跟随着自己的这一波人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坚守道德底线。
但是以后呢?
新换上的人可就说不好了。
所以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是最优解。
确定了制度以后,接下来就是人选了。
尚书令一职,毫无争议由原丞相诸葛亮担任。
无论能力、资历,以及人职适配的角度来考虑,他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如此一来,哪怕改朝换代,诸葛亮依旧还是宰相。
顺便一提,宰相跟丞相是两个不同的感慨。
丞相是一种具体官职,乃是百官之长,辅佐皇帝操理国家大小事务、处理国政。
其权力很大,号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说是国家权力最高的官员。
单单就汉一朝而言,自西汉汉哀帝以后,唯有曹操担任过这一职务。
等到后来曹操篡汉,丞相一职业自然就无了。
不过以张绣为首的蜀汉政权不认魏国,所以便由诸葛亮便沿袭了这一职务。
至于宰相,则是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
宰相是统称,并不是具体的官名。
说白了,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却不一定叫丞相。
除了担任尚书令的诸葛亮之外,中书令为庞统,待中则是荀彧。
张绣的这个决定让包括荀彧在内的百官大为意外。
虽然撤消了丞相一职,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其实就相当于汉时的宰相。
也就是说,张绣建立的唐朝乃是多宰相制。
诸葛亮和庞统成为其中之二并不意外。
但最后一个位置的人选是荀彧就让人有些意外了。
哪怕换成徐庶,都不会有太大的争议。
可是荀彧……能力倒是没有问题,但是他的资历比起前几人就不足。
事实上,张绣一开始的确是打算把贾诩放上去。
奈何老贾这货已经彻底进入了咸鱼模式。
眼见天下太平,如今只想躺平,再也不愿意去劳心费力。
哪怕他已经看出这三省六部制的奥妙,并对之赞不绝口。
但让我干活,没门!
在这种情况下,张绣也就只能遂了老贾的意,拜其为太尉,位居三公之一。
不错,尽管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但张绣依旧保留了东汉的三公。
只不过在唐朝,三公虽然依旧官居一品,但只是一种荣誉虚衔,并无实权。
类似于荣誉会长。
三省才拥有真正的权力。
对于贾诩这种人而言,这个位置刚刚好。
除了贾诩之外,由张杨任司徒,张鲁任司空。
这二人都算是张绣的长辈,威望、资历也足够,放到这里刚刚好。
三省当中尚书位列最后,但却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六部负责处理具体事务。
吏部管人,负责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位居六部之首。
尚书为徐庶,各司长为祢衡、华歆、王朗、诸葛谨。
户部管钱,负责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尚书为郭嘉,各司长为马良、张昭、崔琰、孟建。
礼部管教育和外交,负责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尚书为鲁肃,各司长为张松、张紘、杨修、蒯越。
兵部管军事,负责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
尚书为荀攸,各司长为甘宁、魏延、张辽、陆逊。
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尚书为法正,各司长为高顺、陈宫、黄盖、乐进。
工部主管营造工程事项。
尚书为刘晔,各司长为田丰、审配、孔融、马腾。
至于武将方面不必说多,赵云作为张绣麾下第一武将,又是他的师弟,直接封宁公,加封骠骑大将军。
其余诸将按照能力亦有封赏。
只是像关羽、张飞、吕布等人,虽然能力强悍,奈何加入张绣阵营的时间有些短,反倒是不如一些跟随张绣更久的将领。
不过吕布好歹算是张绣的岳父,自然不会亏待了他。
等到大典的整套程序忙完,就算以张绣这个穿越者的精力和体魄,也是累的头晕眼花,比起晚上跟着妹子练枪还要疲乏。
等回到皇仪殿中坐下,只觉得腰酸背疼,这才长长地吁了口气。
他低下头看了看自己这一身帝王冠带,回想起刘协先前那副又似释然又似不舍的模样,不禁感慨道:
“果然有些事情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明白,原来尧舜禅是这么回事——总算是领教了。”
说完这句话,张绣不禁一怔。
在另一条世界线上,貌似曹丕逼着刘协禅让以后也曾说过类似的话?
当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自己怎么就跟曹贼一样了呢?
正思忖间,忽听有人开口道:
“陛下现在该自称朕了。”
张绣扭头一看,就发现诸葛亮正目光炯炯地盯着自己。
张绣忍不住便笑道:“宰相未免太过认真?我这不是还没有习惯嘛!”
“规矩就是规矩,任何人不得凌驾规章法制之上,这本是陛下曾经对我等所言。”
张绣一想,貌似自己还真是说过这样的话。
不过那个时候的自己可没想到今天会君临天下啊。
他还没有回答,贾诩和庞统笑吟吟地走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