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889节

  接下来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国家重新统一,这种普天同庆的大事按照惯例是要大赦天下的。

  除此之外,就是要论功行赏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

  谁是统一天下的最大功臣?

  事到如今,这个问题自然是没有任何争议。

  凉王张绣。

  可问题就在于,对于如今的张绣而言,他已经封无可封了。

  先前已经说过,汉朝不设异姓王。

  当然,曹操任魏王的时候已经打破了这一规律。

  但即使如此,本朝也只有凉王和吴王——自曹操称帝以后,他的魏王封号就已经被拿走了。

  随后每一次北伐战争取得胜利,汉帝都会给张绣和孙策加封。

  时至今日,如果单论权势和尊贵程度,如今的张绣已经超过了巅峰时期的曹操。

  曹操拥有的那些特权,像什么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他都有。

  至于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王子皆为列侯这些特权,张绣同样也有。

  只不过一直以来张绣并没有这样做罢了。

  事到如今,张绣成为了一统天下的首功,似乎也只剩下那一条路。

  那么问题来了。

  这条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第707章 张绣称帝?

  长安凉王府。

  张绣大马金刀坐在主位,文臣武将一字排开,众人脸上皆是一副既凝重又兴奋的模样。

  事实上,自从庞统、徐庶、郭嘉等人跟着张绣返回长安以后,就已经开始着手策划这件事情了。

  紧接着,贾诩、诸葛亮、荀彧也先后来到了长安。

  如此一来,贾诩、诸葛亮、刘晔、鲁肃、庞统、徐庶、郭嘉、荀攸、法正、荀彧等人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聚集在这里。

  这个目的便是改朝换代。

  由于张绣对于人材的重视,使得他麾下从来不缺玩政治的高手。

  特别是像贾诩、诸葛亮、庞统、郭嘉等人,不但原本就是博学之士,更是在多年的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旦让他们放开辩论,当真是引经据典、天马行空,旁人根本就插不进嘴去。

  起初人人都在发言,随着时间推移,先是老贾看着情况不对直接选择了偃旗息鼓,不再跟他们争执。

  紧接着口才方面稍逊一筹的刘晔、鲁肃、荀攸、法正等人统统退避三舍。

  到最后,就只剩下诸葛亮、庞统、郭嘉、荀彧四人还在坚持辩论。

  张绣一开始还在认真倾听,不过越听越感觉不对劲。

  结果一转头就看到贾诩这个老六早早就退到了一旁,完全就是一副笑看风云的模样,忍不住就是一阵腹诽。

  老贾就是老贾,都到了这种时候,依旧还是稳如老狗。

  他索性也就装聋作哑,只等四人争出一个结果来。

  四人当中郭嘉的身体最为虚弱,如今又正值换季,跟着张绣长途奔波的时候受了点风寒。

  结果刚一赶到长安便病倒了,直到现在都还没好利索,一直咳嗽不止。

  可即使如此,他也一改往日风度翩翩的形象,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情急之下还会怒拍桌子,丝毫看不出是个病人。

  其实此时四人争论的焦点其实只有一个:

  是让张绣现在就正式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接受刘协禅位,还是先让刘协继续干着,等再过几年天下彻底稳定,再行禅让之举。

  什么,你说继续让刘协当皇帝,让刘家坐天下?

  开什么玩笑?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你老刘家已经坐了将近四百年的天下了,在这最近的一次大乱中更是毫无建树。

  这位天子刘协更是从一登基开始就一直是一个傀儡,如今何德何能来坐这江山?

  就算是张绣答应,他们也不肯答应。

  更何况张绣根本没有那方面的意思。

  如果说这是一本历史小说,那么一定是争霸向,而非辅佐向。

  况且想要光明正大让婶婶陪伴在自己身旁,非皇帝不可。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蜀汉虽然一直都没有承认之前伪·刘协禅让曹操的事情,张绣治下的南方大片区域也不认。

  但已经被魏国统治了五年的北方大地却是承认的。

  所以一旦决定由张绣接受刘协禅位,在世人看来那就是在短短时间里一连两禅江山。

  这在诸葛亮和庞统看来未免有些儿戏了。

  庞统认真地分析:“若一禅再禅,视江山如无物,天下必然人心不安,难免有人再生异志,此其一也。

  其二,大王素以信义闻名天下,如今天下初定,便急不可耐接受禅让,未免让大王背上莽、操之名。

  大义名分本在我们手中,一旦到了那时,反而让人捉了短处。”

  “咳咳……咳咳……”

  郭嘉一听庞统这么说顿时就急了,纵然咳的满脸通红,上气不接下气,依旧鼓着劲说道:

  “凤雏,此言差矣!

  以嘉看来,若是直接由大王接受禅位,才是利大于弊。

  这天下本就是大王一手打下,如今大王即位,那便天下归心,乃顺理成章之事也。

  况我等一直未曾承认伪帝禅让之事,又何来一禅再禅之说?

  今大王已功高盖主,赏无可赏,唯顺势而为,方可保四海安定。

  否则时间一久,难保夜长梦多,让他人生出其他异想。”

  荀彧立刻赞同:“此言大善。

  其实士元所虑并无足为虑——大王檄文曾有言,当今天子与大王自始至终都未承认大魏,故而再三禅让之言根本无从谈起。

  古语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今天下为大王所平定,天子本就有心退让。

  大乱后方有大治,若再等几年,人心思变,这汉家江山只怕不好再改。”

  诸葛亮摇头:“此言大谬,曹操称魏王多年,天下亦只知有曹而不知有汉。

  一朝篡汉建魏,反对者寥寥。

  假以时日,大王地位只会愈发稳固。

  况如今军政大权皆在大王掌控之中,刘氏又能如何?

  反是大王本乃汉臣,以忠义仁信著称,檄文中亦指称曹操为王莽之流。

  如今天下初定便接受天子禅让,如此做法又与曹贼何异?”

  郭嘉立刻反驳:“若再等数年由大王接受禅让,便没人有这种想法了么?”

  荀彧微笑道:“不错,只消大王接受禅位,无论何时何地,总会有人这般想。

  既是如此,倒不如快刀斩乱麻。

  大王不是曹操,更不是袁术,待大位定下,纵有些风言风语,也不会撼动朝廷根本,日久自然散去。

  反是缓登皇位,猜疑传言方会愈演愈烈。

  须知人言可畏,人心可诛,彼时封赏恩赐出自刘氏圣意,大汉属臣亦不会承大王之情。

  彼时安知背后不会搞出什么事来?

  虽我等无惧,但正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

  诸葛亮闻言,亦是再度开口反驳。

  其实在如今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像郭嘉、荀彧说的那样直接接受刘协禅位,还是像诸葛亮、庞统说的那样缓上一段时间,等天下彻底稳定再改朝换代,都是有利有弊。

  旁的不说,只说名义。

  纵观华夏文明史,不管是曹魏代汉这种和平演变,还是武王伐纣这种武力夺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一方面因为不是所有人的都是人。

  另一方面,就算是秦皇、汉武、唐宗、明祖这样的千古一帝,都做不到让所有人都承认你是正确的。

  时隔多年之后依旧有人去黑。

  再退一步,你就算是真做到了圣贤那份上,照样还是有人说三道四、揣己度人,把你说的肮脏不堪。

  所以说不管怎么选择,利弊各半,就看如何取舍罢了。

  诸葛亮、庞统和郭嘉、荀彧四人的争执只是一个缩影。

  他们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立场。

  诸葛亮和庞统对新生的魏国并无感情。

  甚至于曹操一直以来本就是张绣最大的敌人,更是做出了篡汉自立这种事情——虽然这件事情有张绣在后边推了一把。

  但无论如何,以他们为代表的这批人对魏国怀有很深的敌意,所以他们的希望就是张绣能以最稳妥的方式得到整个天下。

  至于这样做可能会对魏国造成什么伤害,那关我屁事?

  不幸灾乐祸已经算是不错了。

  反观郭嘉和荀彧,则是希望张绣能够尽快接手整个天下。

  毕竟东吴的例子就在之前摆着。

  孙策明明都已经投了张绣,可是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东吴都跟后娘养的一样,爷爷不疼姥姥不爱。

  就是因为没有彻底把他们当成是自己人。

  如今的情况也是一样,如果张绣继续做他的凉王,对于北方数州而言就缺少了归属感。

  监国毕竟不是当国。

  只有张绣正式登基称帝,成为天下共主,那才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还有一个不好明说的原因就是:张绣一旦马上登基,十有八九会把新朝都城选在北方。

  尽管郭嘉已经早在第一次赤壁大战以后就跟了张绣,但是对于效力多年的曹操和新生的魏国而言,他还是相当有感情的。

首节 上一节 889/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