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上的翅膀不少了,如今能够插上曹宪、曹华姐妹已经差不多了。
纵然自己天赋异禀,又有穿越者身份加持,恐怕也难以再应付这么多妹子了。
何况三国时代有名有姓的美女几乎都被自己收了,别说是超过她们的,能够找到和她们差不多水平的都不太可能了。
再者自从邹晓答应了自己以后,张绣对于这方面还真是没什么追求了。
现在他想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给邹氏一个名分,让她能够堂堂正正和自己在一起。
三人就日后对曹方略又聊了一阵,郭嘉突然开口问道,“孔明,姜家那少年郎呢,这几日怎不见他跟你一起?”
诸葛亮微微一笑,“他的父母自天水来了洛阳,这几日亮便让他先去陪父母了。”
“什么少年郎?”
听到两人的对话,张绣心中一动,开口问道。
“大王可能还不知道,丞相在陇右屯田时在看上了天水姜家一个少年郎,有意如元直对邓艾那般,便将他带了回来。”
张绣听到这里,不禁脱口而出:“姜维?”
“咦,大王竟是知道吗?”
郭嘉闻言不免有些奇怪,明明张绣并没有关注这方面的情况啊!
张绣闻言不由感慨万分。
他怎么能不知道?
天水姜维,在他那个时代可是大大有名啊!
在天水麻辣烫红起来之前,天水为国人所知的原因之一就是姜维啊!
第673章 张绣中了美人计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
三国蜀汉政权的将领中,姜维可以说是惟一一个没有见过昭烈帝刘备的人了。
因为他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被招降的,那个时候刘备坟头的草已经有三尺高了。
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对蜀汉的忠诚。
自从被诸葛亮收服以后,他便深受重用。
等诸葛亮死后,更是成为蜀汉政权主战派的中坚力量。
故有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一说。
但事实上,诸葛亮的北伐并没有全部走祁山道,姜维也不仅仅只是九伐中原。
据史书记载,姜维对魏进行了十一次北伐。
就结果而言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不胜不败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总体上讲胜多败少。
这已经非常厉害的战绩了。
要知道曹魏占据了北方九州,彼时的蜀汉政权却只有益州一州。
真正的一矿打五矿。
可惜的是诸葛亮毕竟只有一个。
他在的时候,尚能又抓军事又抓经济,在压着曹魏打的同时还能维持住蜀汉国力。
但诸葛亮一死,蜀汉内政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姜维虽然擅长军事,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费祎先后去世,使得蜀汉内政无人治理。
特别是费祎被人刺杀,更是对蜀汉的内政造成重创。
在这种时候姜维还连年征战,蜀汉国力自是大不如前。
就连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开始反对姜维继续北伐。
等到费祎的接任者陈祗死后,黄皓更是对姜维产生了威胁,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落。
与此同时,曹魏政权动荡,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氏跟曹爽代表的曹氏产生激烈争执。
蜀汉恰恰错过了这个最佳机会。
等到已经控制了曹魏政权的司马懿五路伐蜀攻入汉中时,蜀汉再想抵抗,也是为时已晚。
即便如此,姜维依旧以六十岁的高龄将钟会大军阻挡在了剑阁。
万万没想到,曹魏另一员将领邓艾来了一招天降神兵,偷渡阴平,进兵至绵竹,杀败诸葛亮之子诸葛瞻。
此时的后主刘禅一方面调阎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议。
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
最终刘禅听从了他的意见,向邓艾投降,蜀汉政权灭亡。
这个消息传到姜维耳中,犹如一个晴天霹雳。
他说出了那句让人既无奈又愤懑的话: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皇帝都投降了,姜维自然是没有办法,只能听命投降。
但是他并不甘心,又说出了另一句流芳千古的话:
我有一计,可使汉室幽而复明。
那便是利用魏将钟会反抗司马昭的机会以恢复汉室。
具体过程堪称悲壮,只可惜最终无力回天,姜维、钟会二人皆被魏军所杀。
姜维死时六十二岁。
所以后世不少人秉持着这样一种观点:刘禅的投降不代表什么,姜维的死才意味着汉室真正的灭亡。
可见后人对其以命酬伯乐这种行为的推崇。
可以说,姜维不但从诸葛亮身上学到了用兵的本领,同样也学到了他高尚的道德品行,无愧于丞相的接班人。
千百年来,天水这个五线城市为国人所知,大抵就是因为其悠久的人文历史,包括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
还有就是以姜维为代表的三国古战场文化。
能代表一座城市的历史人物不是没有,但像姜维这般悲壮的当真不多。
后来天水麻辣烫也火了起来,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此时的张绣也从冗长的回忆中清醒过来。
他不禁感慨万分。
缘分啊!
原本自己想着姜维还小——印象中他比邓艾好像还要小个四五岁。
所以他是打算等到再过几年再引诸葛亮去找他。
反正雍凉之地已经拿下,姜维肯定跑不了。
不曾想诸葛亮竟然就这么跟姜维遇上了,不但遇上了,还把现在只是一个少年的姜维从天水带到了洛阳。
历史的惯性真的很厉害。
思忖片刻,张绣便让诸葛亮把他叫来。
他也实在很想看看,这个想让汉室幽而复明,最终却是无力回天的人到底是什么模样。
很快,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年郎就出现在张绣的视线。
此时的姜维浑身上下充满朝气,看上去虎头虎脑,特别是目光颇为灵动,第一眼看上去就甚是讨人喜欢。
“维见过凉王殿下、丞相、军师!”
向着张绣、诸葛亮、郭嘉一一行礼以后,姜维站到了诸葛亮身旁同,突出一个乖巧。
张绣对着他露出了一个老父亲般的慈祥目光,紧接着便问道:“姜维,汝可有表字?”
“维今年不过十三,尚未取字。”
这个年龄的人一般来说都是在冠礼的时候才会起表字,有些书香门第早一些,但那也要等到十五岁。
所以此时的姜维没有表字再正常不过。
不过张绣是没想到姜维只有十三岁。
毕竟从他的外貌来看,仿佛是十五六的样子,颇为早熟。
不过想想也对,就连诸葛亮也才是个三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姜维可不就应该是十来岁吗?
无论如何,这一对师徒能够提前见面总是一件好事情。
张绣也是颇为欣慰。
因为这一次,他们的人生都应该不会遗憾了。
想到这里,张绣一拍桌子:
“既是如此,便让孤为你取字如何?”
听到张绣的话,诸葛亮和郭嘉对望一眼,皆是露出了惊讶的目光。
其实刚才郭嘉说诸葛亮想要像徐庶对邓艾那般,把姜维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只能算是说对了一半。
诸葛亮的确是有这样的心思不错,但他还没有下定决心。
毕竟现在的他也是个年轻人。
如果不是听说了徐庶和邓艾的事情,他根本不会有这方面的想法。
可如今即便有了这方面的想法,他对姜维也还在观察的过程中。
却不曾想张绣一听说这件事情就要见姜维,等到见面以后更是直接要为他赐字。
张绣这么一搞,自己不收姜维都不行了。
否则恐怕就要被别人给抢了。
没看到郭嘉的双眼都开始发亮了吗?
姜维少年早慧,虽然没有像诸葛亮和郭嘉想的那么深,但也知道能让张绣为他起字是意味着什么,因而不假思索地说道:
“谢大王!”
张绣微微一笑,“从今往后,汝便是姜伯约。”
姜维,姜伯约。
诸葛亮,诸葛孔明。
张绣的目光掠过这两人,再一次发自内心的感慨起来。
从成都到洛阳不过四个小时的车程,可诸葛亮和姜维终其一生都未能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