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干脆又在潼关多留了几日,等诸葛亮到了跟他一起去潼关。
不过诸葛亮在来潼关之前,还是先去了一趟长安。
目的自然是拜天子。
自打他成为大汉王朝的丞相以后还没有正式跟刘协见过面。
先前情况特殊,不见也就罢了。
这次他明明都要路过长安,若还不过而不见,从礼数来说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诸葛亮对于汉室的情感还是复杂的。
哪怕跟随了张绣这么多年,但内心深处潜意识里一直都有一个希望。
如果张绣姓刘,那该有多好?
或者张绣的位置跟刘协换一换,那么这波将是绝杀。
可惜换不得。
这次去刘协,看似是谢恩,其实诸葛亮也还是有自己的考量。
他想要用自己的双眼看看刘协对张绣的真正态度。
如果刘协把张绣当成了董卓、曹操,那么他定会力劝天子,告之张绣不是那种人。
可如果自己提醒了刘协还是要一意孤行——哦,刘协没有那个胆量。
否则的话当初刘备也不会在见过刘协以后去江东了。
所以结合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诸葛亮的心中其实已经隐隐有了一个猜测。
只不过诸葛亮一向奉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思想方针。
再加上他向来谨慎,所以只有自己亲眼确认过以后才会相信。
结果也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
从刘协的言谈举止当中,诸葛亮得以确定了一件事情。
刘协是真心不想做这个皇帝了。
至于原因,那就是心累了,身体也累了。
但是不当归不当,他却始终不愿意承认曹贼。
这江山纵然要交,也得是自己心甘情愿交出去才行。
像曹贼那种阴险小人,设计篡汉立魏,是他坚决不能容忍的事情。
明白了刘协的态度,诸葛亮的心中顿时就有了底。
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等他在潼关跟张绣见面的时候,当即拜了下去:
“亮,拜见主公!”
第668章 司马懿之心
诸葛亮跟张绣在潼关之下见面,两人都是感慨万千。
正所谓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再回首天荒地老。
不知不觉,诸葛亮跟随张绣已经十多年了。
当初那块无人发现的璞玉早已随着这些年的丰富经历大放异彩。
甚至就连诸葛亮自己都不曾想过他会能够达到今天这般高度。
丞相!
还是整个大汉王朝的丞相。
要知道东汉自建国开始可是一直都不设丞相一职的。
结果到了末年出了曹操这样一个变数,废三公、置丞相,最后这个职位却是落到诸葛亮身上。
自从第一次北伐战争结束,诸葛亮受张绣之命屯田陇右,经营凉州,两人便再也没有见过面。
在这期间自然是发生了无数事情。
如今二人再度重相逢,自然是许多话要说。
“丞相,如今当称大王了。”
一旁的荀攸笑着说道。
他对于诸葛亮也算是神交已久。
当初在曹操阵营的时候,他跟荀彧、郭嘉、程昱等人就没少在诸葛亮的身上花心思。
昔日程昱曾有言曰“徐庶之才十倍于我”,偏偏徐庶自己又说“亮之才十倍于吾”。
这样一换算,一个诸葛亮就是一百个程昱!
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
自然不会有人真的叫真。
可是这种说法却也从侧面烘托出了诸葛亮的厉害,让曹操阵营的一众谋士对他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再加上张绣对当时还是少年的诸葛亮那般信任,委以重任,更是让他们下定决心要像研究贾诩一样好好研究诸葛亮。
最终的结果就是,诸葛亮的确有着经天纬地之才。
更关键的是,这个人还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全才。
有点类似于汉初萧何、张良、韩信三合一的那个意思。
当时荀攸就认定此人不除,将来必成大患。
后来的事情也果然是验证了他的猜测。
然而荀攸万万没想到,自己兜兜转转竟然也跟诸葛亮成为了同事。
只能说是造化弄人了。
顺便一提,在潼关的那场决战当中,程昱并没有死。
当夏侯惇和曹洪下定决心要跟张绣一战的时候,程昱就已经知道这一战必败无疑,无非是怎么败的问题,败多少的问题。
程昱自然不欲将性命丢在此处。
他还要留着有用之身为主公效力,所以开战之前便悄悄离开了潼关。
对于程昱的选择,夏侯惇和曹洪也是默许了。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求。
况且程昱跟他们的身份不同,谋士跟将帅终究还是不一样的。
书归正传。
听到荀攸对诸葛亮说的话,郭嘉的眉梢微微一挑。
他跟着张绣的时间比起荀攸更长,比起对诸葛亮不甚了解的荀攸,郭嘉可是真正跟诸葛亮共事过一段不短的时间。
所以此刻他已经敏锐的从诸葛亮对张绣的称呼中听出了一些东西。
结合诸葛亮先前去了一趟长安拜见刘协的事情,更是让郭嘉品出了其中的味道。
当然,他是什么都不会说的。
因为他觉得以诸葛亮的性格自己就会把话给说了。
“公达所言甚是”,果然,诸葛亮在听到荀攸的话后也向他施了一礼,随即解释道,“只是昔日亮随主公出山之时便已立誓,将为主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而一日为主,终生为主也!”
诸葛亮这话乍一听没什么问题,但是在场的都是聪明人,细细一品就明白了其中蕴含的意思。
无论张绣本人是什么身份,对于诸葛亮来说,他就永远是主公。
这……
荀攸犹豫着朝郭嘉望去,就见后者暗暗朝自己点了点头。
荀攸立刻就懂了。
原来如北!
“孔明所言甚是,是攸孟浪了。”
诸葛亮亦是轻轻颔首,笑而不语。
大家都是聪明人,就可以用聪明的方式来说话。
有些人却是不行。
张绣跟诸葛亮各诉别情,随即问起陇右和凉州那边的事情。
诸葛亮也是一一作答。
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
诸葛亮的个人实力在那里摆着。
千百年来,或许有人质疑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但是对于他搞内政、搞后勤、搞经济的能力却都是持肯定态度。
这也是必然的,否则以蜀汉一州之地,哪来的底气压着一统北方的曹魏打?
况且如今前方战线有张绣亲自带队,诸葛亮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还是比起平行世界年轻了十多岁的诸葛亮。
更不必说对于张绣对于凉州的布局早就开始,原本的马家、韩家都归顺了张绣,作为凉州豪族的张家更是倾全族之力支持。
贾诩虽然还在划水,但对于建设自己家乡这件事情上还是出了不少力。
就这样多管齐下,经营雍、凉之地对于诸葛亮来说,那还不是十个指头捏田螺——十拿九稳?
事到如今,凉州已经跟益州一样,成为了蜀汉的第二个大后方,为张绣平定天下默默贡献力量。
得到了意料之中的答案,张绣又问起了诸葛亮为什么想去洛阳。
诸葛亮当即表示,一是因为雍凉之地已经走上正轨,自己已经没有必要再留在那里——更何况那里还留着贾诩。
自己跟张绣多年不见,十分信念,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来向张绣述职。
二是因为他太想还于旧都了!
先前已经说过,除了张绣这个穿越者和刘协因为个人经历之外,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都认为汉室“旧都”是洛阳,而非长安。
两百年的历史可不是开玩笑的。
虽然此世之人皆认为两汉为一体,然而比起长安,到底还是洛阳更亲切一些。
就连篡汉自立的曹操都动过立洛阳为都的念头,却是从来都没有考虑过长安。
所以对于这一点,郭嘉、荀攸、法正等人都是十分理解。
在他们看来,能够拿下洛阳的政治意义丝毫不下于打下长安、潼关,甚至尤在这二者之上。
“既是如此,那便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