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气急败坏的曹操出了一系列昏招。
比如安排了冒牌的天子,宣称伏后已经崩了,继续以大汉官方的口吻辟谣等等……
其实也不能算是昏招,因为这已经是面对这种恶劣环境时为数不多的几个应对方式。
可惜这年头你不辟谣还好,你这一辟谣就更没有人会相信了。
更何况你这还属于官方造谣。
等到在天子刘协协助张绣攻克长安,又宣布迁都长安,许都改回许县的时候。
曹操终于破防了,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掀了桌子。
我不做臣了!
曹操称帝。
轰动天下。
和当年袁术的僭越称帝不同,这一次曹操称帝那是做足了功夫。
即使只是表面功夫。
先是天子再三禅让,曹操坚辞不受。
直到刘协专门筑了台,又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公开请求曹操即位,连续推辞了两次的曹操这才“勉为其难”接受。
如此,坚持了近四百年的大汉王朝,这个夕阳中的帝国最终轰然倒塌。
事后,无论在长安的真天子刘协如何辟谣,声称在许县给曹操禅让的刘协是伪帝。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曹操不像袁术那般外强中干。
他原本便是汉朝事实上的皇帝,如今只不过是公开接受了禅让罢了。
对于整个曹魏集团而言,他们需要的也仅仅只是这样一块遮羞布。
哪怕人人都知道这遮羞布是透明的,根本起不到遮丑的作用。
可有没有这块遮羞布就是不一样!
政治这玩意就是这样。
这也是历史上曹丕篡汉褒贬不一,司马昭弑君却被千夫所指的原因。
因为他是连一块透明的遮羞布都没有。
书归正传。
曹操称帝以后,所有人都以为张绣会继续高举“清君侧”的旗号,跟曹操硬刚到底。
毕竟你对曹操废后这件事情都表现的如怒不可遏嘛。
如今也不用你去清君侧了,人家直接连君都不认了。
万万没想到,张绣的做法却是又一次让所有人为之侧目。
正在高歌猛进的他却突然停了下来。
在对潼关的试探性攻击没有取得进展以后,一方面是撤回了马超所部,直接放弃了攻打潼关。
另一方面则是直接将之前集结的全部北伐兵力遣散,让他们直接回到了蜀地。
一开始所有人还以为这是张绣的疑兵之计。
但是当这些将士们真的回到东、西二川以后,众人才知道张绣这不是计策。
他是真的不想打了。
这种做法自然是让所有人都大惑不解。
参考第一次北伐的过程来看,张绣明显还没有出尽全力。
哪怕单是比较这第二次北伐的陈仓之战和长安之战,也能看出来。
单单就潼关的攻势而言,完全还是可以与曹昂、司马懿一战。
可他偏偏就这么撤了。
当所有人认为应该休息的时候,张绣选择了出兵。
当大多数人认为张绣应该再战的时候,他却退缩了。
看不懂,只能说是看不懂。
但无论如何,随着张绣退兵,张绣第二次北伐的结果已成定局。
建安十六年,一个依旧属于张绣的年份就此走向尾声。
然而世人不知道的是,对于张绣,乃至整个天下而言,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直到多年以后重新复盘,人们才惊讶地发现了一个事实。
自从建安元年张绣正式出现在大汉历史的舞台开始,这每一年其实都是属于他的。
以至于后来“建安”这个年号都成为了张绣的众多标志中的一个。
“陛下,凉王,吴王送信,辽东太守公孙康已经答应吴王条件,愿出兵与我等一同瓜分曹魏。”
刘协听到郭嘉的话,几乎是条件反射般望向张绣,“凉王,你怎么看?”
张绣有些无语。
他发现这位大汉王朝的天子跟自己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大概是多年来的傀儡皇帝生活养成了他谨小慎微的性格。
所以几乎是事事都要征求自己意见。
甚至于就连自己的“XX,你怎么看”这句固定句式都学会了。
并且用得比自己还要频繁,还要熟练。
可问题是自己才是那个甩手掌柜好吗?
于是张绣便又看向法正,“孝直,你怎么看?”
历史上的法正是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第二年去世的。
张绣并不知道法正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死的。
但印象中不是非正常死亡,这也让张绣不知道应该如何为他逆天改命。
所以张绣也只能叮嘱他注意身体,不要熬夜。
法正虽然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对于张绣的关心还是真心感谢的。
于是他也就真的不熬夜了。
事实上他也不用熬夜,因为如今张绣麾下人才济济,比起向来以人才诸多著称的曹操还要夸张。
法正听到张绣询问,便又向刘晔望去。
但见后者看到自己的目光,立马就扭头看向窗外,假装无事发生。
法正无奈,只得开口道:
“正以为此事可行。
公孙康为公孙度长子,任辽东太守后,继承父志,励精图治。
在得吕布相助后,更是东征高句骊,西伐乌桓,威震海外。
若我等能得其相助,便可让曹贼疲于奔命,乃是一桩美事。
只是辽东自公孙度始,便乘中原大乱自称辽东侯、平州牧,穿戴拟于天子……”
法正皱着眉头说道,“与之合作,只怕会引来非议。”
张绣点了点头,又转向郭嘉,“奉孝,你怎么看?”
郭嘉早就猜到张绣会问他,所以立刻说道: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
况辽东公孙氏父子虽穿戴拟于天子,然终究未像袁公路、曹孟德那般僭越称帝。
况吴王使者与之交涉后,公孙康亦拒绝曹操封赏,仍称自己为汉臣。
由此可见,他依旧有爱国之心,至于细节,可以再谈。”
郭嘉在说起袁术和曹操的时候,也不免有些感慨。
他是如今张绣麾下众人当中极少数没有称曹操为曹贼的人了。
也算是他对曹操知遇之恩的一种报答了。
如果换个其他主公,少不得要猜测他还心念故主,乃至对他起疑。
然而张绣却不会。
在张绣看来念旧其实是一种挺不错的品质。
说明这个人重感情。
只要郭嘉不是真的吃里扒外,念旧没什么不好的。
张绣却不知道,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想法,才让郭嘉死心塌地的跟随了自己。
事到如今曹操称帝,郭嘉亦是在暗中摇头,一是感慨曹操终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二是庆幸自己时来运转,跟对了人。
张绣听到郭嘉这句话,不免一怔,“公孙康也可以谈,他也可以爱国?”
郭嘉同样也是一怔,他不明白张绣怎么说的这么古怪,但还是点了点头:“正是!”
张绣不免觉得有些好笑。
他略一思索,便下定了决心,对刘协说道,“国家,绣以为此事可行,至于瓜分曹魏一事,等到时重新再议便是。”
议个屁。
你公孙家在历史上都让司马懿给平了,如今收拾你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既是如此,此事便由凉王全权处理。”
刘协显得非常尊重张绣意见,于是此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等到简短的议事结束以后,张绣便跟刘协并排往外走去。
一众朝臣见状,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按说,臣子与君王并步齐驱已经属于僭越了。
然而从刘协第一天来长安开始,张绣便仿佛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然后刘协次日便给了张绣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待遇。
当然,吴王孙策也一并获得了这样的待遇。
只不过孙策在长安待了没过多久就返回了江东。
所以明面上享受这个待遇的也就是张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