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还真是没有必要在北伐之前先南征。
还是那句话,向来以稳妥著称的诸葛亮都觉得没有必要南征,那就真是没有必要南征了。
于是北伐的事情就这么决定下来。
正好张绣也跟孙策打了赌,只要能够拿下这场战斗,江东势力也将一并臣服。
所以这一战,只能胜,不能败!
很快,张绣便召集蜀军高层,开了一个小会。
当听到张绣决定北伐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反对。
这反倒是让张绣有些意外了。
他在内心自嘲的笑了笑。
看来,自己还真是成了保守派。
这一次北伐的核心就在于一个快字,这一点众人还是没有异议。
此时的荆、益二州的总兵力不过二十万,此战出兵则是有八万之多,已经占据了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
虽然说不上是孤注一掷,但也觉得可以称得上是举足轻重了。
不过,在进军的路线上,众人却是出现了分歧。
第600章 奇袭子午谷?
众所周知,从汉中北上,共有四条路可以穿越秦岭进入关中。
这四条路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除了这四条道路之外,还有一条祁山道,可以直接通往凉州。
诸葛亮既然决定力推北伐大计,自然对这四条道路如数家珍。
此刻的战前部署会议,便一一开始向张绣及其他人分析起来。
首先是最西边的陈仓道。
这一条道路从汉中出发,经勉县、略阳、凤县三处城池,最终可以到达宝鸡益门镇,也就是陈仓。
由于这陈仓道这一路都沿着故道水,所以又被称为故道。
故道不走直线,绕了一个大圈,因此比起其他三条道路都要长,长度超过千里。
但是它却绕开了秦岭山山脉最陡峭的部份,所以最为平坦。
当年汉太祖刘邦就是沿着故道出川,一统天下。
还留下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不少人都以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北伐之战。
其实则是不然。
这个典故最早是指刘邦去汉中的途中烧绝了栈道,向项羽表示无意东归与之争夺天下。
数月后,刘邦出兵反击,派少量军兵去修复栈道,装作准备通过栈道出兵,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实际上他却率部绕道袭击陈仓,攻敌不备,占领了关中。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也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当时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
可惜的是陈仓防御工事极为劳固,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此时魏国援军赶到,诸葛亮不得已只能退回汉中。
第二条道路是褒斜道。
这一条路在秦岭四道中最先开发和使用,历史相当悠久,所以行路条件也不差。
它沿着渭水支流斜水和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修建。
从汉中出发,经过褒谷到达留坝县,此后沿着褒水逆流而上至太白县,再沿余水顺流而下就能够出川,到达眉县斜谷。
之所以说褒斜道历史悠久,是因为它早在西周时就被开辟使用。
关于这条道路最著名的人物自然就是褒姒。
周幽王三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于是献出美女褒姒,经褒斜道进献给周幽王,乞求投降。
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大喜过望,对她非常宠爱。
之后的事情就不必细说了,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最终周幽王身死,褒姒被犬戎掳走,从此下落不明,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第三条是傥骆道。
它从汉中出发,经过洋县到傥水谷,然后就进入了秦岭北上,最终到达渭水南岸的周至县。
只要再沿着渭水向东前行一段时间,就可以到达曾经西汉的首都长安城。
傥骆道在四条道路中的行程距离最短,但相对的因为要穿越秦岭,所以也最为险峻,开发时间最短。
如果只是普通人用以赶路倒也罢了,但如果想要行军,那基本是不做考虑的。
第四条就是此时名不见经传,但在后世却是大名鼎鼎的子午道了。
子午道位于四条道路最东,路线是从汉中北上,经洋县、宁陕进入秦岭,穿过子午谷,最终直接抵达长安。
之所以称为子午谷,是因为这山谷正对长安城南,此时的正南北称之为子午,故名子午谷。
子午谷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当时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曾经提出了“子午谷奇谋”,虽然后来被求稳的诸葛亮否决了,但是这条奇谋究竟能否实现,却引起了后世历史军事爱好者的热烈讨论。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诸葛亮最后介绍的就是通往凉州的祁山道了。
这一条道路依旧是从汉中出发,往西到达略阳,接着转向北方翻越青泥岭到甘肃徽县。
此后便可以沿着汉水逆流而上,经过成县、纸坊、西和,翻越祁山以后再经过礼县,最终到达天水。
原本张绣觉得魏延没有参加这一次战前会议,所以子午谷奇谋应该不会再出现了。
万万没想到,没有了魏延,这个计策还是被其他人提了出来。
提出这条计策的人认为,可以率领五千精兵一路急行军,沿最东侧的子午道出子午谷,用十天左右的时间直接攻克长安。
只要能够拿下长安,就可以复制渭南之战关中联军的前期战斗形势,继续向东,再占潼关。
蜀军不比关中联军,一旦能够拿下长安和潼关,就可以直接阻拦曹军增援,切断曹魏与凉州刚刚建立起来的联系。
此时张绣再率蜀军主力出褒斜道,一举攻占眉县后东进,与走子午谷的这支队部会合。
说白了,就是效防当年的汉太祖刘邦和韩信。
两人分路合击,协同作战,利用各参战部队的相互配合,形成主攻、佯攻等多路进攻态势。
最终以出敌不意方式发起的战略性突击。
这个计策具有隐蔽性强、行动迅速的特点。
提出这条计策的不是旁人,正是从曹军跳槽到张绣这里的鬼才郭嘉。
当听郭嘉说完了有关子午谷奇谋的计策以后,张绣也是颇为感慨。
不得不说,历史的惯性是真的大。
哪怕魏延没有提,郭嘉也还是提了出来。
郭嘉认为,蜀军在这个时候突然发动北伐,曹操必然疏于戒备。
再加上派一员大将以急行军方式穿越子午谷道,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定能一举摧毁魏军主将夏侯渊构筑的防线。
至于人选,郭嘉也是强烈推荐刚刚加入不久的马超。
只因他有过攻破一次长安的经验,再加上如今他的原本就急于证明自己,拯救老爹。
夏侯渊虽是总帅,但其实也不过是一勇夫耳,再由法正从旁辅助,这样一文一武,定能让夏侯渊和张既无力抵御。
郭嘉的提议得到了不少人赞同。
因为郭嘉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积极、主动,一旦能够成功,那就是威震华夏的效果,一本而万利,非常划算。
有同意的,自然就有反对的。
向来谨慎的诸葛亮认为郭嘉的计划太过冒险。
奇谋如果要成功,那就要同时满足许多条件,包括夏侯渊守不住长安,魏军毫无防备、子午道畅通等多个条件。
诸葛亮深知,越是精细的计策,容错率就越低。
所以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发生意外,蜀军势必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因此他坚决不同意这个提议。
诸葛亮的坚持自然也有一群人响应。
毕竟这次北伐机会难得,一旦出现什么意外,让曹军有了防备,以后可就不好打了。
但是,以郭嘉为首的众人则是对于诸葛亮的谨慎颇多微词,认为诸葛亮用兵应当积极、主动一些。
双方争执不休,最终还是把目光投向了张绣。
在这种时候,能够做出决定的唯有他这个主公了。
同样,也只有他做出的决定才能够服众。
有一说一,张绣其实对于子午谷奇谋是十分动心的。
早在当初刚刚收降魏延,还带着他攻打庐江的时候,就曾经感慨过,假设有朝一日获得机会,那么就要给魏延实现这个奇谋的机会。
不曾想如今魏延没有出现,反倒是郭嘉提了出来。
由此可见,这个计策的确是具备可行性。
然而张绣作为诸葛亮的粉丝,却很清楚他的想法。
抛开诸葛亮谨慎小心的性格不谈,此时张绣的实力尽管已经比历史上的蜀汉政权好多了。
但是跟现在的曹魏相比,拥有荆、益二州的他,家底还是略显薄弱。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己方的试错成本偏高,所以用兵自然偏向保守。
跟历史上不同的是,那个蜀汉政权输不起。
如今的张绣虽然输得起,但是一旦输了,无疑会大大增加接下来的攻略难度。
但是,郭嘉说得也不无道理。
一旦此计成功,那么绝对可以大大缩小跟曹魏之间的实力差距。
那可是长安啊!
一旦拿下长安,军事意义倒还在其次,政治意义实在是太重要了。
不夸张地说,如果子午谷奇袭能够成功,那么张绣绝对有信心在五到十年之内统一天下。
可一旦失败的话……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风险极大,回报也极大的战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