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531节

  张绣和诸葛亮这么一商量,能够决定整个张绣集团未来的一件大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原本诸葛亮是想带上甘宁的。

  甘宁虽然祖籍南阳,但他实际上出生在巴郡临江,是地地道道的蜀人。

  年少时期,他便纠集了一群精神小伙在巴郡以锦帆贼之名横行无忌。

  后来洗尽铅华,跑去蜀地做过郡丞。

  直到刘焉死后,刘璋初掌益州,他又起兵造反。

  丰富的履历让他成为了张绣麾下少有对蜀地颇为了解的将领。

  按说带着他对于此行应该会有不小的帮助。

  不过考虑到接下来跟曹操的战斗对于水军将领的需求更强——毕竟曹军不擅水战这一点是对方的致命短板之一。

  所以诸葛亮最终还是让甘宁留在了这更需要他的地方。

  最终除了赵云和吴匡之外,诸葛亮还带上了文丑、胡车儿、高览、臧霸四将。

  这几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勇大于智。

  臧霸和高览倒还好些,文丑和胡车儿干脆就是有勇无谋。

  不过没关系,诸葛亮觉得凭借着自己和赵云两个人的智慧已经足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一切情况了。

  文丑和胡车儿听命行事就好。

  至于吴匡,他在诸葛亮眼中可是尊贵的客人。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站在旁边看着就好。

  对于诸葛亮的安排张绣自然是没有异议。

  诸葛亮不知道张绣为什么会对他这般推心置腹,张绣自己却是再清楚不过。

  如果说整个中国的历史上还有哪一位丞相可以让所有皇帝都毫无保留的信任,那一定就是眼前的诸葛亮。

  千百年来,只要提到丞相,人们第一个想起的必然是这一位。

  当然,至于村夫这样的绰号则更多的就是调侃了。

  话说这日,张绣亲自将赵云、诸葛村夫、吴匡一行人送到城外。

  他的目光一一从众人身上扫过。

  对于赵云,张绣并没有过多的去说什么。

  师兄弟的关系实在是太好了。

  不夸张地说,除了老婆之外,任何东西都可以跟他分享。

  赵云望向张绣的目光和十年之前一样,充满了崇拜和热情。

  他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思念丝毫未减。

  眼前这个少年,还是最初那张脸,面前再多艰险也不会退却。

  此行赵云身负着说服大师兄张任和保护诸葛亮、吴匡等一行人的任务。

  他同样也没有对张绣做出任何的保证,因为完全没有那个必要。

  一切尽在不言中。

  对于吴匡张绣则是拉着他的手臂叮嘱了几句。

  虽然此行应该不会有风险,但凡事还是要以保全自身为第一要务。

  能够说服吴班、吴懿等人固然最好,可也不能排除对方是带孝子的可能。

  对于张绣的叮嘱,吴匡在觉得好笑和同时也颇为触动。

  明明经略蜀地对于张绣意义重大,他还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这的确是一位很好的主公。

  难怪他能将诸葛亮、庞统、赵云、典韦等这般优秀的人才聚焦到麾下。

  有些良臣,何愁大汉不能复兴?

  至于文丑、高览、胡车儿、臧霸等人,张绣便嘱咐他们要听从军师诸葛亮和右将军赵云安排。

  不错,当张绣升职骠骑将军以后,赵云就继承了他右将军的职务,成为了张绣麾下的武将之首。

  虽然他年纪不大,但无论资历、能力,众人没有不服气的。

  跟众人一一道别之后,张绣便将目光转向了诸葛亮。

  “主公,亮此行可能耗费不少时间。”

  诸葛亮是天生的劳碌命,此刻纵然离别在即,依旧忍不住叮嘱道:

  “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补给困难。

  凉州马腾虽以降曹,但马超、韩遂依旧是其后顾之忧。

  曹军麾下多以北方之人为主,不习水战,异地作战,必然水土不服、疾病流行……”

  “且慢……”

  听诸葛亮一一指出曹操的弱点,却把张绣给整不会了。

  “孔明,你对吾说这些做甚?难不成以为吾会向曹贼投降否?”

  诸葛亮咳嗽一声,目光极快的在张绣身旁的贾诩身上扫了一眼。

  贾诩:(o??ェ?`o)

  看着贾诩一脸无辜的模样,诸葛亮又说道,“如今曹操未至,倒也不必担心。

  但若等曹操整顿人马,大军南下,只怕彼时拥兵百万之众……”

  说到这里,诸葛亮顿了一顿。

  言下之意已是不言而喻。

  张绣闻言觉得有些好笑,“所以军师是担心吾被其兵锋所指给吓住了?

  汝大可放心,昔日宛城之下吾没有投降,如今更不可能投降!”

  说到这里,张绣也看了贾诩一眼。

  贾诩:╮(╯_╰)╭

  诸葛亮还要再说,庞统却笑着打断了他。

  “孔明,你去便去罢,怎的这般婆婆妈妈?你且放心,主公说甚都不会投降曹贼!”

  他一边说一边朝贾诩看了一眼。

  贾诩:ㄟ(▔,▔)ㄏ

  今日跟随张绣来送别的诸葛亮等人的除了吕玲绮这个贴身护卫之外,便是贾诩和庞统了。

  贾诩是因为纯粹闲着没事干,庞统则是刚刚从襄阳返回。

  如今荆州大局已定,兼之诸葛亮又要入蜀,所以庞统便自襄阳回到了张绣身旁。

  取而代之的是祢衡跟鲁肃。

  这两人的组合是典型的红脸和白脸。

  遇到什么难以处理,需要得罪的人活,就让祢衡去干。

  反正这哥们得罪的人已经够多了,属于是虱子多了不怕痒,债多了不愁。

  自带外交Buff的鲁肃则是等到祢衡把事情搞混以后再出面收拾残局。

  有鲁肃在后边兜着,第一次掌管一州之地的祢衡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过得那叫一个轻松惬意。

  鲁肃同样也是将祢衡的优秀利用到了极限,大概就是背黑锅我来,挨打你去的节奏。

  返回江夏的庞统对于诸葛亮主动请缨前往蜀地的事情,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小情绪。

  毕竟三分天下的计策最早是他提出来的。

  如今正式开始实施,张绣却安排诸葛亮着手去做。

  就因为他是先来的吗?

  不过有情绪归有情绪,他依旧还是保留了自己的意见。

  只不过此刻眼见诸葛亮都要去蜀地了,还放心不下荆州这边的事情,他的心态不免发生了改变。

  忍不住便取笑了一句。

  诸葛亮面对好友的调侃,不免也有些尴尬。

  正准备说些什么,却不妨庞统又道,“孔明可知,主公为何不会降曹?”

  “嗯?”

  诸葛亮闻言不禁一怔,心说这种事情还需要什么理由?

  庞统的确是没有说错。

  像张绣和孙策这种性格的人,那是说什么都不会投降曹操的。

  也只有像马腾和孙权这样的人,才会在这种事情上犹豫不决。

  只是他天然带着求稳的性格,生怕自己离开以后张绣被其他想要投降的人影响,所以才多说了几句。

  如今看来却是有些画蛇添足了,连好友庞统都看不下去。

  他正准备承认错误,却见庞统却是转向了张绣:

  “主公可知,曹贼已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

  张绣当然知道。

  这件事情最初还是从汉帝刘协那里听说的。

  后来张绣又命谍报部队留意了一番这方面的情报。

  曹操在消灭了袁氏兄弟的势力以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结果隔日掘得铜雀一只。

  于是荀攸便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闻言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这原本没有毛病。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虽说如今只建成了铜雀台,但实际上曹操却想搞出铜雀、金虎、冰井这邺三台。

  要知道筑三台可是天子的特权。

  以曹操如今的身份地位,充其量最多只能筑二台。

  刘协之所以急召张绣等人入京,跟曹操想要筑造铜雀三台也不无关系。

  张绣、诸葛亮、吴匡对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十分清楚,但其他人却是第一次听说。

  所以闻言皆是好奇地望向庞统,不明白这件事情跟张绣有什么关系。

首节 上一节 531/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