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真是一点胜算都没有……
想到这里,太史慈不再犹豫,当即对着张绣拜下:“请张将军赐教!”
看到太史慈直到这时这才算服气,张绣一把拉起他,拍着他的手背笑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子义,这一仗你想赢吗?”
“想!”
虽然感觉这是废话,但太史慈毫不犹豫地回答了。
张将军如此急公好义,他都已经做到了这种程度,自己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看到太史慈已经被带入到了自己的节奏,张绣也笑了。
之前在庐江的那段时间他的确是没有只顾着演训,但也没像太史慈想象的那样把全部心思都放到江东去。
他在临行前专程去了一趟居巢,亲自向魏延交待了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及其意义。
这次来江东走的是小股精锐路线,主力还是要放在庐江。
与此同时还要让刘勋产生庐江空虚,有机可乘的错觉。
所以他需要和魏延演一场双簧骗过刘勋,嗯,主要是刘勋身旁的刘晔。
当然这些事情暂时没有必要告诉太史慈。
就让他继续这样误解下去吧。
尽管看不到自己的表情,但张绣觉得现在的自己一定很像一个老鸨,他思索片刻,便对太史慈说道:
“你按自己的想法去打这一仗,就当完全没有我的存在。”
太史慈愣了愣,“张将军这是何意?”
不是刚刚还在说知彼知己吗?
“你只管打仗,办法由我来想。”
张绣说了一句让太史慈听上去更加费解的话,目光就飘向了远方。
孙策,我张绣又回来了!
与此同时,被张绣惦记着的孙策也正在为这一战准备着。
自从在神亭跟太史慈打成平手之后,孙策就一直惦记着这个人,想要把他收为己用。
所以他这次平定了丹阳东边,第一件事就是来泾县。
为了能活捉太史慈,甚至不惜先绕道陵阳,就是为了断他的退路。
“兄欲生擒太史慈,可令我军三面攻县,只留东门放走。
在离城二十五里处,使三路各伏一军。
太史慈到那里,人困马乏,必然被擒。”
说话的那人身材高大,容貌俊美。
虽一身戎装,却有一股掩盖不住的书卷气,让人一望就忍不住心生好感。
第59章 太史慈之心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
他的父亲是洛阳令周异,叔祖父周景、叔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
当初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孙坚将家小迁到了舒县。
周瑜的家人为孙策一家提供了住处,两家自那时就已经有了交情。
后来十几岁的孙策在寿春结交名士,名声渐渐传播开来。
周瑜听说以后就专程从舒城到寿春去拜访他。
因为孙策只比周瑜大两个月,再加上两人都胸有大志,因此一见如故,结为昆仲。
从此周瑜就把孙策当成哥哥来看待。
这次孙策决定甩开袁术单干,就给周瑜写了一封信。
正好周瑜前去探望身为丹阳太守的叔父周尚,接到信以后率军在历阳迎接孙策。
他为孙策带去船粮器杖,以实际行动表示了对孙策的支持。
除此之外,他还为孙策举荐了江东二张,彭城张昭和广陵张纮。
孙策先是派人带礼物去请人,结果两人都推辞不愿出山。
他也不气馁,干脆亲自上门,终于是把这两人都请了出来。
于是孙策就拜张昭为长史,兼抚军中郎将,张纮为参谋正议校尉。
之后就从历阳东渡长江,在众人的相助下打败了刘繇。
孙策相貌英俊、言谈幽默,性格豁达开朗,又善于用人。
在周瑜和二张的帮助下,渡江转战后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唯一一次没能占到便宜就是因为太史慈。
当时孙策带着十二从骑来到神亭,遇上前来拦截的太史慈和一骑小卒。
结果太史慈毫不畏惧与孙策大战,两人交手五十余合不分胜负。
孙策刺向太史慈的座下马而揽得太史慈系的颈后手戟,太史慈也抢到了孙策的头盔。
直至两家军队并至神亭,二人才罢战解散。
这是孙策自出道以后遇到的第二个能跟他正面抗衡不落下风的人。
顺便一提,第一个是张绣,他不是那个人的对手。
听说太史慈在刘繇那里不受重用,所以孙策下定决心,要把这个人才挖到自己这边。
此刻听完周瑜给出的计策,孙策大笑道,“吾得卿,事成矣。”
他说完这句话,又想到自己如今的部众已经从离开寿春时跟袁术借到三千人翻了好几倍,达上万之众,便又对周瑜说道:
“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待此战结束,卿还镇丹阳。”
丹阳是他转战江东后的第一郡,意义重大。
接下来他还要取吴郡、会稽,平定山越,只有周瑜镇守丹阳,才能让他继续安心经略江东。
周瑜和孙策关系非比寻常,自然没有异议。
两人又商议一番,补充细节,很快就定下计策,只等太史慈中计入伏。
他跟周瑜相视一笑,当众开口问道:“今夜攻泾县,谁愿当先锋?”
“某愿为前部先锋!”
众人朝说话那人望去,却见是军中校尉陈武。
陈武是庐江松滋人,之前在周瑜率军偷袭曲阿的时候,就是他带着人接应,才让周瑜那么容易就得了手。
此人身长七尺七寸,面黄睛赤,相貌古怪,打起仗来却格外凶狠,如今也算是孙策麾下一员猛将。
看到他主动请缨,孙策觉得没什么毛病,当即点头允下。
等到三更天,陈武身着短衣、手持短刀,率领百余精壮士卒,爬上城头。
泾县不比舒、皖,城头原本就不高,轻易就被陈武率人攻下。
很快,太史慈就得到了城上起火,军中大乱的消息。
“守城的人呢?怎能让敌人这般轻易就得手?”
“将军,我等所招军大半是山野之民,不谙纪律”,太史慈的亲兵急急说道,“一见城头火起,便慌了心神,四散而逃!”
太史慈想起战前张绣的话,不禁暗暗佩服他的先见之明。
自从白天跟张绣定下计策以后,张绣就不知去了哪里。
想到张绣说这一仗任由自己发挥,定了定神,问清楚东门敌少,便直接率军从东门杀出一条血路,冲了出去。
刚一出城,背后孙策便引大军赶来。
太史慈当然也知道这是孙策故意留出来的口子让他钻。
只是眼下张绣不知人在哪里,他现在率领的这些人肯定不是孙策对手,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两军一边跑一边追,后军足足追了他三十里路,这才渐渐放弃。
太史慈被追了一路,只觉得人困马乏,悲从心来。
虽然他认同了张绣关于这场战斗的预料,但未尝没有好好表现让张绣看一看的心思。
只是没想到憋着一口气的他连孙策的面都没见着,就已经落到这般下场。
这个时候他也算明白了,只凭一己武勇,在这乱世根本难以成事。
换句话说,想要在这乱世立足,乃至闯出一番事业,必须遇到一位明主才行。
这个念头刚一产生,张绣的名字不由自主就跳了出来。
他暗暗把张绣跟刘繇相比,愕然发现除了不姓刘,张绣根本就是全方位碾压式胜出。
正思量间,只听两侧芦苇之中喊杀声起。
太史慈没想到这里竟然还有人埋伏,一边思索张绣怎么还不来,一边策马转身,寻找出路。
结果还没等他下一步动作,地上的绊马索齐齐探出,直接就把他的马绊翻。
跟着数十人一拥而上,太史慈连挣扎都来不及就被生擒。
如果没有意外,他接下来就会被解投孙策大寨,因为孙策的宽厚对待,降服于孙策。
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
但是……
“子义怎的这么不小心?”
被缚的太史慈正要被押解着离开,就听到一个熟悉又亲切的声音响起。
“张将军!”
张绣的声音此刻在太史慈耳中简直就是天籁之音,让他忍不住激动地叫出声来。
“子义莫慌,我来救你!”
随着张绣一声断喝,原本埋伏了太史慈的这些人被统统拿下。
张绣则是下马走到太史慈向前,长枪划过,直接就给他松了绑。
“怎么样,孙策不好对付吧?”
听到张绣半开玩笑的话,太史慈倍感惭愧,同时也对张绣心悦诚服。
他当即拜倒在地:“慈愿自此追随将军,还望将军收留!”
张绣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