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将军此言何意?”
太史慈一还反应过来,却听张绣肩头的鹦鹉突然开口:
“今日出发!”
太史慈&赵凡:Σ(っ°Д°;)っ
太突然了!
他们来找张绣就是为了说这件事,没想到不等他们开口,张绣居然主动提了出来。
太史慈和赵凡面面相觑,同时陷入了沉默。
张绣双眉一扬:“怎么,你们有困难?”
太史慈立刻摇头,“没有……只是将军这几日不是一直在军中演训,怎的突然就……”
“不是说了吗,出兵之前要准备好后勤补给,现在准备好了,当然就要出发了。”
听着这理所当然的理由,太史慈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
但他很快就反应过来,兴奋地当场拜倒:“将军高义!慈拜谢将军!”
说是让太史慈去和赵凡准备,但其实也没什么要准备的。
倒是在两人离开后,桥蕤对张绣说道,“主公,不若让小女随军同行,照顾将军?”
“大桥?”张绣愣了愣,“有那个必要吗?”
桥蕤笑道:“主公身旁总要有个人照顾才是。”
张绣想了想,觉得这次去江东又不是真要跟孙策拼个你死我活,一路上有个美女陪着自己说话解闷倒也的确不错,索性答应下来。
桥蕤闻言大喜,“我这就派人将小女送到军中!”
“那么麻烦干什么,我们出城的时候顺便把她接上不就好了?”
桥蕤一想也是,返回府中把这件事情告诉大桥,又叮嘱了几句就去忙了。
大桥望着父亲的背影,幽幽叹了口气。
自从加入张绣团队,桥蕤仿佛重新焕发了青春,整个人干劲十足,跟在袁术麾下按部就班的模样截然不同。
大桥把桥蕤的变化看在眼里,自然能猜到父亲的心思。
自己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桥蕤现在又张绣手下做事,他这么做倒也并不令人意外。
至于大桥自己,在跟张绣打过两次交道以后,对张绣隐隐也有好感,所以对桥蕤的这种安排并不抗拒。
只是桥蕤这么主动,女儿家的羞涩总是难免。
“倘若入夜时张将军欲与我同寝,当如何?”
这个念头刚刚从心底冒出来,大桥就双颊泛红,暗暗啐了一口。
“张将军是何等英雄人物,怎会如此,大桥啊大桥,你怎可如此不知羞?”
她看了看镜中的妙龄少女,又伸手摸了摸自己发烫的面颊,暗暗思忖:
“张将军尚未婚娶,又正直血气方刚的年龄,他既答应父亲此事,未免没有那份心思……”
“不对,张将军兴许只是不想驳了父亲颜面,我切不可胡思乱想。”
“可万一张将军想要,我又岂能不给?”
大桥思前想后,柔肠百转,直到夜幕降临,这才惊觉:
“天色已晚,张将军怎还未过来?”
“子义,你刚刚说自己在泾县招募了不少精壮?”
前往泾县的路上,张绣正在跟太史慈聊着江东的事情。
“正是,某与刘刺史失散后便遁走芜湖,逃入山中。
因得山越人依附,便自称丹阳太守,进驻泾县,屯兵立府。
招得精壮二千余人,并所部兵,本想与刘刺史报仇……”
听到太史慈的回答,张绣不禁暗暗摇头。
其实单单比较双方账面实力,刘繇要在孙策之上。
只是手下没有可用之将,只有一个太史慈还做不到知人善用。
反观孙策自己有勇有谋不说,还有周瑜、张昭等人辅佐,结果就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也幸好自己在庐江打出了名气,不然太史慈用不了多久就要被孙策招降了。
想到孙策和周瑜,张绣不由就想到在历史上他们还娶了大桥和小桥这一对姐妹花。
只是现在他们恐怕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等等,自己好像忘了什么?
张绣一下子反应过来。
自己出城的时候只顾着听太史慈讲故事,居然把大桥给忘了!
第58章 你只管打仗,办法由我来想
等到张绣想起大桥的时候,离开皖城已经有一段距离,用不了多久就能够渡江东行。
他想了想便把王虎叫了过来,让他回皖城一趟。
毕竟是自己答应别人的事情没有做到,专程接人固然没有必要,派人带个口信还是可以的。
看到王虎离开,太史慈便问道:“张将军,你先前与孙策多次交手,战果如何?”
因为之前在跟甘宁比试的时候听甘宁几乎把张绣吹到了天上,太史慈难免有些好奇。
以及不服。
毕竟他跟孙策正面做过一场,双方不分胜负。
张绣还没有回答,甘宁就抢着说道:“我主自出道以来,从无败绩,区区孙策,何足挂齿?”
“哦?”太史慈听到甘宁这么说,不禁一愣,“此话当真?”
“那还有假?”
甘宁兴致勃勃地就给太史慈科普起了张绣的光辉战绩。
宛城之战,以一敌二生擒盲夏侯和短乐进,单骑喝退十万大军。
江夏之战,作为援军固守西陵,打得孙策寸功未进。
下雉之战,看破程普计谋,过城不入,大破伏军骑兵。
蕲春之战,失却先机却愣是靠着临场发挥扭转局势,反败为胜。
还有舒城之战、皖城之战、居巢之战……
这一桩桩、一件件数过来,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
北地枭雄,乱世不败。
太史慈固然是听得半信半疑,张绣自己也是有些汗颜。
结果是不假,就是过程有些夸张。
毕竟按甘宁这说法,他差不多都能枪挑吕布了。
太史慈听到之后也是跃跃欲试,恨不得能跟张绣打上一场。
只不过张绣是专程来江东帮他的,约战这种话他哪怕是再粗线条也不不好意思说出口。
就这样,在甘宁的吹捧和太史慈的狐疑中,张绣率军东渡,抵达了太史慈的临时大本营——泾县。
因为张绣的身份和实力,太史慈二话不说就主动交出了指挥权。
不过当看到那所谓的二千精壮时,张绣。
虽然早就从太史慈口中知道这些大都是山越人,也算提前有了心理准备。
但当他看到这些人连最基本的军中命令都没有办法执行的时候,张绣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大概这就是太史慈被孙策打败以后投降的原因吧?”
看着这一幕乱糟糟的画面,张绣如是想到。
“张将军,这一仗怎么打?”
看着太史慈摩拳擦掌的模样,张绣暗暗摇头,打算给他上一课:
“孙策现在到了哪里,你知道吗?”
太史慈听张绣问起,招来一名小兵问了两句,面露凝重之色。
过了片刻,这才回答道,“孙策已经平定宣城以东一带,惟泾县以西有六县尚未平服,想必不日即将来攻泾县。”
听到太史慈语气沉重,张绣就猜到了他的想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张绣也不点破,而是直接说起眼前的战斗,“如果你现在去对付孙策,一丁点胜算都没有。”
“我……”
太史慈正要反驳,张绣却伸手制止了他,徐徐说道:
“第一,你不了解自己。
你招的这些人大半是山野居民,虽然看着身体素质不错,但不懂纪律。打顺风仗还行,逆风仗肯定崩盘。”
张绣目光炯炯地盯着太史慈,继续说道:
“第二,你不了解孙策。
你说孙策要攻泾县,实际上,他现在已经攻破陵阳,号称泾县大帅的祖郎已经投降。
最迟到明天,他就会引兵来攻泾县。”
“孙策已经攻下陵阳,祖郎也投降了?”
太史慈大吃一惊,“张将军何以得知?”
张绣笑了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我不是刚刚才说过吗?
你以为这段时间我都在干什么?”
难道不是在封闭式演训吗?
太史慈本想这么说。
只是话还没有出口就知道肯定不对。
明明他才是刚刚跟孙策交完手的人,但张绣对孙策的了解却比他更清楚。
要知道陵阳位于泾县西南,孙策不先打泾县而是先打陵阳,摆明了就是要断他的退路,不让他有再逃到豫章的机会。
在张绣的提示下,太史慈尝试着想象孙策携大胜之势包围泾县,自己带领这些山越人与之一战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