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闻言先是一怔,随即微微一笑。
“吴将军所言极是。”
吴匡没有说错,事实上,国公爵位还真的存在过。
就在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曾取消王爵,以国公代替。
但那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
西汉建国初期,也有韩信、彭越等异姓王。
所以吴匡还真没有说错。
只不过这两种情况都属于特殊时期的特例,不在正常讨论范围内。
吴匡这时提起它们就纯属抬杠了。
无论荀彧还是吴匡都明白这个道理。
吴匡就是看不惯荀彧为曹贼办事的模样,所以才故意这么说。
荀彧心里自然也清楚,所以他也没有反驳。
反正张绣肯定是不能封公封王的。
别说张绣,就是曹操都不能这么干!
否则他荀彧第一个不答应。
综上所述,张绣的宣威侯爵位跟扬州刺史职位都没有再加封了,唯一能够改变的就只剩下右将军了。
刘协思来想去,觉得还是不能亏待张绣。
他跟身旁的吴匡又商议了一阵,最终做出了决定。
“骠骑将军?”
荀彧闻言沉思片刻,觉得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当年张绣的族叔张济因为迎奉天子有功,便被拜为骠骑将军。
在他死后,继承了他遗产的张绣再拜骠骑将军倒也说得过去。
另一方面,以张绣如今的军功也的确是当得起这个职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比张济更有资格。
既然刘协摆明了想要给张绣封官,那么便依了他吧。
只是张绣动作快就拿下了荆州,压力就全到了曹操那边。
荀彧上一次得到来自曹操军中的消息时,他刚刚接受了袁尚的投降,准备率领大军进攻袁尚。
此时又是数十日过去,想必也已经有了进展。
“也不知主公情况如何?”
荀彧随手将加封张绣为骠骑将军的事情交给了孔融,心思却飘到了河北的曹操身上。
他思来想去,便将最近许昌发生的事情写了一封信,派人快马加鞭送给曹操,同时亦是有询问河北战事的意思。
至于张绣平定荆州,又被加封为骠骑将军的事情,他暂时不打算曹操,以免他在平定河北的时候分心。
收到荀彧来信的时候,曹操正在率军强攻邺城。
其实他原本没有打算这么快就去攻冀州。
正如他当初对袁谭所说的那样,由于粮草还没有及时跟上,所以需要先打通粮道再出兵。
可没想到他跟袁术的谈话内容却被吕玲绮听到了。
曹操并不知道来探听消息的人是吕玲绮。
他以为来人是诸葛亮派来的探子。
正因如此,他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
因为一旦被诸葛亮得知了这个消息,势必要利用它来大做文章。
那么如今好不容易才形成的“势”就又一次要被扭转了。
所以曹操当机立断,下令猛攻冀州。
由于事发突然,再加上有袁谭这个二五仔配合,所以冀州各郡皆是猝不及防,纷纷失陷。
曹操就这样一路攻到了邺城之下。
在这里,他终于碰上了一块硬骨头。
“看这阵势,似是审正南在亲自主持城防?”
曹操亲引大军抵达邺城以后,就以曹洪为先锋,下令三军绕城筑起土山。
与此同时,还在暗中挖掘地道。
可是无论他出什么招,全被城中守将接下。
曹操便猜测一定是审配在亲自守城。
他又探听到袁尚如今正在领兵攻打平原,眼见邺城在审配的防守下难以攻克,便起了围点打援的心思。
“三郎闻得曹操大军围困冀州,必掣兵回援。”
邺城之中,诸葛亮向审配问道,“可否劝之莫要回援?”
审配面色发苦,摇了摇头,“邺城乃冀州根本,主公必不听也。”
诸葛亮闻言长长叹了口气,“若如此,邺城危矣、冀州危矣。”
“孔明何必这般沮丧?”
审配不解地问道,“如今我等已将大将军为袁术和袁谭所害之事传中,军中上下同仇敌忾,军心士气可用。
待主公回援,自可内外合围,举而破之。”
“若是正南你在外领兵,吾倒有信心与你内外合围,可三郎……”
诸葛亮话没有说完,只是摇头。
审配闻言也有些尴尬。
最近这段时间他跟逢纪可以说是心力憔悴,袁尚的能力的确是有些差,他们两人都有一种带不动的感觉。
好在对手袁谭也可不到哪里去,两人合力,倒是可以对付郭图+辛评的组合。
万万没想到,袁谭打不过就叫家长。
这就让他们两人有些顶不住了。
幸好关键时刻,诸葛亮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消息。
袁绍的死因!
当得知袁绍居然是被袁术和曹操联手害死的时候,审配和逢纪都被惊到了。
曹操想害袁绍倒也罢了,虽然这种暗下杀手的方式有些无耻,但毕竟两人原本就是仇人。
但袁绍可是袁术同父异母的亲哥哥啊!
他也下得去手?
更不必说在袁术最困难的时候,是袁绍收留了他。
这简直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丧心病狂、恩将仇报、世态炎凉。
在强烈的谴责以后,他们也发现这是一个机会。
一个可以让袁尚名正言顺继承袁绍政治遗产的机会。
诸葛亮跟他们的想法相同。
对他来说,袁谭和袁尚谁来当话事人其实关系不大。
反正两人的能力半斤八两,只要他肯听自己的话就行。
但如今袁术跟曹操做出了这种事情,袁谭又投降了曹操,那么支持袁尚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这让诸葛亮不禁有些感慨。
河北袁家、荆州刘家,这大戏还真是一家比一家精彩啊!
第467章 诸葛亮的大胆想法
吕玲绮跟随张郃一同返回冀州以后,就告知了诸葛亮袁绍死亡的原因。
事实上,在确定这个消息之前,一直在查询袁绍死因的沮授已经得到了不少线索。
特别是在袁尚领兵离开邺城去对付袁谭以后,没有了掣肘的审配也是人如其名,很配合地说出了一些有关袁绍死亡时的细节问题。
正是这些细节问题让沮授得以确定,袁绍不是自然死亡,而是中了慢性毒药。
这种毒药的症状跟风寒很像,所以不易为人察觉。
不过即便如此,等闲也不至于会让人丧命。
但是。
一旦被下药的人受到了强烈的刺激,药效就会一次性全部暴发出来,使人猝死。
但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平时就好像是平时积累的疾病所致,非常难以觉察。
当初袁绍正是得知袁尚出城作战负于曹军大将之手,损兵折将,所以这才一命呜呼。
如果不是沮授这个人在天文、地理、历史、自然、医学各方面都所涉猎的话,也根本想不到这个方面。
说来有趣,从这方面来看,沮授其实就相当于一个低配版的诸葛亮。
如果说诸葛亮在什么方面都“略懂”的话,那么沮授就是在什么方面都“微懂”了。
可惜的是诸葛亮这段时间的确是分身乏术,不然肯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查出袁绍的死因。
不过即便如此,在沮授调查的过程中,他依旧提供了不少宝贵的建议。
如今吕玲绮的证词就像是最后一块拼图,让一切就全部对上了。
于是沮授立刻顺藤摸瓜,把下药的人给找了出来。
那人不是旁人,正是袁绍的厨子之一。
说起来,他之所以会向袁绍下药,也有袁绍自己的原因。
因为前段时间战事不顺,所以袁绍的胃口就变得很不好。
这原本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众所周知,当人的心情很糟糕的时候,吃什么都会觉得没有味道。
可偏偏袁绍这个家伙却迁怒于厨子,认为自己吃东西不香是他的原因。
正好那段时间就是这个厨子在做菜,所以袁绍就狠狠的责罚了他。
这样的无妄之灾,自然让厨子恨上了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