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纪被放出以后,二话不说就逃到了袁尚那里,将此事告知。
“青州别驾将某放出,告知郭图献计欲害主公,主公若往,必遭奸计。”
原本接来袁谭相邀的袁尚就心存疑虑,如今得到了逢纪的“内部消息”,更是破口大骂。
逢纪见状便趁热打铁:“窃以为主公不如乘势攻之。”
虽然王启将他放出来的初衷是想袁尚不要被袁谭所害,从而造成手足相残的惨剧。
但他却没有想到,因为袁谭先前几度要杀逢纪的行为,让他从内心深处恨透了袁谭。
所以他在得到消息以后,立刻就怂恿袁尚抓住这个机会反客为主。
原本审配是不太建议袁尚主动向兄长出手的。
因为兄弟二人在这种时候交手,损失的始终都是袁氏家族的内部力量。
然而当听到逢纪说袁谭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要杀害逢纪,如今更是打算假借酒宴的名义想以刀斧手对付袁尚跟自己的时候,审配也就怒了。
既然你都打算这样对我了,那我这边确实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眼见父亲生前倚重的两大谋士都同意了这个决策,袁尚便不再迟疑,披挂上马,亲自引兵五万出城。
城外的袁谭看到袁尚亲自引军前,虽然不知道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但也知道自己要害袁尚的事发了。
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披挂上马,准备亲自跟袁尚交锋。
袁尚看到袁谭,当即破口大骂。
你身为兄长居然要害亲弟弟,简直是道德品质败坏、底线伦理丧失、性质极其恶劣!
袁谭自然不可能任由袁尚指着鼻子羞辱,回骂道:“汝药死父亲,篡夺爵位,今又来杀兄耶!”
从两人的骂战来看,占理的是袁尚。
袁谭想要借吃酒来谋害亲弟弟的事情是实打实发生了的。
但袁谭所谓的“药死父亲”“篡夺爵位”的事情却是袁谭的主观想法,他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
至于“今又来杀兄”倒是真的,但那也可以说是正当防卫。
只不过两军阵前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自然不需要过分纠结,关键就是双方都想在开战之前占据大义名分。
结果只能说是半斤八两。
在骂战结束以后,双方便亲自交锋。
因为双方都颇有默契的瞒过了张绣留在河北的人马,所以像甘宁、太史慈、张郃这样的一流武将都没有出场。
原本纪灵身为袁术麾下的头号猛将是可以露个面的。
可惜的是袁术如今也已经疏远了纪灵,并没有将这件事情告诉他。
所以当袁谭和袁尚交锋的时候,表现最出众的反而成为了袁尚麾下的大将柴山。
在一流武将都没有出场的情况下,他这个二流武将便显得格外厉害。
再加上袁谭本身就不是袁尚的对手,青州兵的战斗力也不及冀州军,审配加上逢纪的组合比起郭图加上辛评的组合也要稍强那么一点点。
最终两军交战的结果就是袁谭大败。
随后袁尚一马当行,冒着箭矢滚石冲突掩杀。
冀州军见主帅如此勇猛,个个奋勇争先,直到袁谭一种引败军逃到平原,袁尚这才暂时收兵。
事情闹到了这一步,自然是再难以瞒过其他人。
诸葛亮是万万没想到,这两兄弟就这么急不可耐,竟然连一天时间都等不及就交手了。
此外两兄弟在对战之时驰骋疆场,皆是有着超水平的发挥。
怎么当初对付曹操的时候没看到你们这么勇?
耗子扛枪窝里横是吧?
几乎是在同一时刻,诸葛亮找到袁尚,张郃找到袁谭,都是劝两兄弟莫要再做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然而此刻的两兄弟都已经打出了真火。
就是他爹袁绍复生,也别想劝两人停手,更别说诸葛亮和张郃这两个外人了。
结果就是,袁谭无视了张郃的劝告,跟郭图商议再度进兵之事。
因为之前被袁尚的大将柴山给打怕了,所以这一次袁谭专程安排魏赤为将,领兵再攻袁尚。
袁尚一看袁谭来了,自然是信心满满,同样无视了诸葛亮的劝告,亲自引兵出冀州。
等到两阵对圆,袁谭和袁尚再次相互破口大骂起来。
结果便是旗鼓相当,不分上下。
最终还是袁尚沉不住气,想要亲自出战。
此时大将柴山便拍马舞刀,主动出战。
袁谭这一边自然是专程为了此战召唤而的魏赤。
魏赤到底是袁谭专门找来对付柴山的,不再像上一场战斗那般被打败的那些二三流武将。
两人足足大战数百个回合,从早晨一直打到了下午太阳落山。
只可惜柴山到底是在之前的战斗中被诸葛亮带过的,技高一筹的他在最后阶段将魏赤斩于马下。
袁尚趁机引兵攻下,袁谭再败,第二次逃到了平原。
这一次,审配和逢纪都劝袁尚不要撤退,进兵一路追至平原。
袁谭没想到这一次袁尚竟然追得这么远,抵挡不住的他在无奈之下只能退入平原,坚守不出。
袁尚这次下定决心要把总是跟自己争权夺位的这个兄长给做掉,干脆三面围城,日夜攻打。
一连数日之后,袁术找到了愁眉不异的袁谭,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今城中粮少,彼军方锐,势不相敌。
吾意可遣人投降曹操,使操将兵攻冀州,尚必还救。
彼时汝可引兵夹击之,尚可擒矣。”
袁谭一听袁术又要让自己投降曹操,不禁有些犹豫。
“若曹操破尚后不退攻我,为之奈何?“
袁术闻言不禁哈哈大笑起来,“甚矣,汝之不慧!”
袁谭闻言不禁一怔,“叔父何出此言?”
他觉得自己的想法没有问题啊!
假道伐虢、唇亡齿寒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如果曹操破了袁尚,返过身来再对付他,他又当如何应对?
袁术拍了拍袁谭的肩膀,对他说道:
“若曹操津击破尚军,我便可因而敛其军实以拒操。
曹军远来,粮食不继,必自退去。
我可以仍据冀州,以图进取也。”
“这……”
袁谭闻言不禁犹豫起来,听起来似乎是不错,可那真的能够顺利执行吗?
袁术见状不禁冷笑一声,“显思!汝身为我袁氏族人,怎可如此优柔寡断?
莫非汝得幽州军实,尚无力应对曹操否?”
被袁术这么一激,袁谭胸中豪气顿生。
对啊!
只要袁尚一死,自己就是当之无愧的袁绍继承人。
彼时自己顺理成章就能够整合四州之兵,像诸葛亮、张郃这些张绣留在河北的人马没有选择,只能帮助自己。
不要把他袁谭当成傻子。
张绣的目的其实他一清二楚。
不就是想利用他们袁氏将曹操拖在河北,不让他干扰荆州的发展吗?
所以只要到时候袁尚一死,诸葛亮等人根本别无选择,只能支持自己。
因为那个时候只有自己才能够举起反曹大旗!
想到这里,袁谭再不犹豫,重重点头道:“叔父所言极是!只是不知何人可为使?”
袁术微微一笑,“这便要问贤侄自己了。”
袁谭见袁术并没有借机为自己推荐出使曹操的人选,心中稍定,便以此事去询问郭图、辛评二人。
两人听说袁谭又想投降曹操,虽然觉得不妥,可眼下的情况他们能力有限,也的确是想不到其他好办法了。
听到干嘛这样追问人选,郭图想了想便推荐了辛评的弟弟辛毗,算是卖给辛评一个面子:
“辛评之弟辛毗,字佐治,见为平原令。此人乃能言之士,可命为使。”
袁谭又问辛评,不料他却沉默不语。
袁谭只当是辛评在避嫌,所以也没有多想,随即召见辛毗,眼见他对答如流,不禁十分开心。
于是亲笔修书一封交给辛毗,还专门派遣五百人将他护送出境。
此时辛评想要再劝,却已经来之不及了。
原来当初曹操任司空的时候,就因久闻阳翟名士辛毗之名,曾经征召过他。
只是那时袁绍正处于其势力的巅峰期,辛毗虽然心动,却听了哥哥辛评的话,拒不受命,而是跟着辛评继续为袁绍效力。
万万没想到,在经历了官渡、仓亭两场大战以后,原本占据着绝对优势的袁绍反而被比他更加弱小的曹操所打败。
事到如今,就连袁绍本人都死了,可以说是强弱之势异也。
如今辛毗虽然还跟着自己为袁谭效力,但是辛评却能够感觉到他对袁氏的忠心已经不像袁绍还在时那般坚定了。
如今郭图推荐他出使曹营,一旦曹操再度抛出橄榄枝,辛评还能不能像以前那样抵挡住诱惑就不好说了。
可惜的是,面对如今这种情况,他还真想不出什么其他好办法了。
偏偏袁谭还对弟弟的口才十分满意,这种时候他总不能说出“我觉得弟弟这次去了曹营十有八九会有去无回”这种扫兴的话,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辛毗在五百人马的护送下离开了河北。
不过他也并非什么都没有做。
在送辛毗离开的时候,他再三叮嘱辛毗,此行莫要忘记北方的家人。
这就是在提醒他不要瞎妈巴搞。
以辛毗的聪明才智,自然会理解自己的意思。
然而无论是推荐了辛毗的郭图、同意了推荐的袁谭,还是再三叮嘱了弟弟的辛评都没有想到,辛毗不但完成了任务,而且还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他首先向曹操分析了袁氏兄弟反目成仇的个中缘由,并建议曹操趁机出兵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