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385节

  说干就干。

  张绣当即开始归纳总结起自己的配置。

  这一归纳不得了,张绣愕然发现,经过十年运营,自己居然已经这么强了!

  文臣方面:

  贾诩、诸葛亮、庞统,这三位的实力不用多说,就算拿到整个三国时代都是顶配。

  同时因为自己发掘得早,所以诸葛亮和庞统极有可能会比他们原本在历史上的表现更加耀眼。

  至于贾诩,别看他现在划水划得厉害,可真要到了关键时刻,那绝对是一点都不含糊。

  稍逊半筹的就是刘晔、徐庶、鲁肃三人,他们在原本自己的阵营也算得上是超一流的存在。

  刘晔是曹魏三朝老臣,鲁肃承前启后,奠定和维持了孙刘联盟,徐庶在加入曹操阵营之前亦有亮眼表现。

  再往下便是原本应该已经消逝在风中,却被自己改变历史所拯救的田丰、沮授、祢衡、陈宫四人。

  正是因为死得有点早,所以这四人的实力不是很好评估。

  但是从他们生前的表现来看,除了祢衡可能稍弱一些,其他三人的能力绝对是值得肯定的。

  田丰、沮授对于官渡战役的提前预判,沮授的邺中对,陈宫在吕布麾下数次献策等等。

  况且从他们在被自己救下之后在自己麾下的表现来看,绝对是一流人才。

  仅仅这文臣的433经典阵形就已经能对如今任何一家割据势力形成绝对优势了。

  武将方面更是称得上是将星璀璨,大腕云集。

  原蜀汉的武力担当,五虎上将自己这边就有俩,并且赵云和黄忠都是比原本历史上更早就加入了己方阵营。

  五虎将之下第一人,三国志吞食天地系列游戏中硬是将马超挤出去的魏延同样也是早早被自己收了。

  魏国的五子良将更是被自己拿下了三个,其中张辽、张郃是文韬武略都能拿出手的全才,乐进则是稍差一些。

  但他跟另一员大将臧霸依旧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名将。

  东吴方面被自己截胡的是跟魏延齐名,擅长水战的甘宁,跟孙策打成平手的太史慈,被埋没的曲阿小将赵凡。

  和文臣一样,武将方面依旧有原本应该已经消逝在风中,却被自己改变命运救下的典韦、高顺、高览、文丑、韩琼、纪灵。

  典韦号称步战无双,高览、文丑、韩琼都是河北名将,纪灵是袁术麾下头号大将,能够跟关羽战到三十回合。

  还有兢兢业业、善于练兵,让自己起意要轮岗的高顺。

  哦对了,差点把自己这个开着挂的北地枪王给忘记了。

  经过这五年时间的磨练,他的百鸟朝凤枪愈发锐利,距离最后的突破只有一线之差。

  如果说己方的文臣对上任何一方割据势力都是绝对优势,那么武将方面简直就是碾压局了。

  地盘方面,基本盘南阳早已经被经营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大郡,甚至比起它最巅峰的时刻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还影响到了邻近的江夏。

  原本隶属袁术的两淮之地也已经被彻底消化吸收,再加上从汝南骗来的弋阳。

  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张绣如今的地盘已经初步构建形成了“一核两带”的区域发展格局。

  其中一核是指以南阳为中心,辐射带动江夏、弋阳的核心经济圈。

  两带分别是指扬州的九州、庐江的淮南经济带,和徐州的广陵、下邳淮北经济带。

  外交方面,河内张杨是自己的铁杆盟友,这五年来诸葛亮在北方代替自己跟他打交道,双方关系愈加友好。

  江东只要不换话事人,同样是可以信任的盟友。

  荆州刘表虽然只是表面盟友,但却不用担心会背刺自己。

  西凉是自己的老家,可以算是半个盟友。

  益州刘璋和汉中张鲁现在算是中立。

  河北方面的袁绍如今还在跟自己派去的人并肩作战。

  辽东的公孙康正在积极开拓高句丽国的业务,可以不用管他。

  这样一圈算下来,真正跟自己立场相对的居然只有曹操一家。

  所以说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经过这么一梳理,张绣发现自己居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只是手中的很多资源还没有完成转化,很多人的潜力没有彻底展露,所以就连己方阵营的许多人都不知道如今张绣优势已经很大了。

  虽然还不到飞龙骑脸的地步,但也是半身神装了。

  唯一可虑者就是北方实力实在太强了。

  在这个年代,人口始终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性因素。

  这也是张绣明知道袁绍不如曹操,依旧不敢让他在北方战场取胜的原因。

  一旦让他消化了曹操的实力,五年之前的自己根本没有办法与之匹敌。

  好在经过了这五年励精图治,双方的差距已经缩小了不少。

  哪怕改变历史,让袁绍一统河北,张绣也有信心联合刘表、孙策、刘璋等人跟袁绍拼一拼。

  当然,对于张绣而言最好还是由曹操取得胜利。

  一旦袁绍获得胜利,那么他不用花多大力气就能够统一北方。

  但如果是曹操获胜就不一样了。

第423章 整个大的

  张绣觉得自己对袁绍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袁绍在仓亭之战不久之后就会郁郁而终。

  但在自己的帮助下,袁绍如今多活了好几年,而且仿佛是在跟曹操的持久战中重新找到了自信一般,整个人都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至少短期内不太可能再出事了。

  惟一的遗憾就是过了整整五年,袁绍依旧没能把继承人确定下来。

  诸葛亮为这件事情可以说是操碎了心。

  在几经相劝未果以后,他甚至把话掰开了揉碎了告诉袁绍:

  要么就趁你现在人还活着,直接确定袁尚为接班人,压服一切反对声音,这样哪怕将来你死了,袁尚也已经坐稳了位子。

  要么就不要想那些有的没的,反正自古废长立幼原本就是取乱之道,不要因为溺爱而立少子,干脆断了念想,就让长子袁谭继承家业。

  诸葛亮能把话说到这份上,绝对算是仁至义尽了。

  可袁绍偏偏就是不听。

  他一方面觉得袁尚相貌奇伟,颇似自己,欲要废长立幼。

  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样做碍于礼法,害怕遭到他人反对。

  明明诸葛亮都已经把解决方法放到了他的面前,可他依旧是首鼠两端、左右摇摆、犹豫不决。

  诸葛亮那么好的脾气,都被他气得一天一夜没能吃下饭。

  还是沮授实在看不下去,跑过去劝诸葛亮说袁绍又不是你的主公,常言道好言难劝该死的鬼,何必为了这种事情伤了自己的身体。

  被沮授这么一劝,诸葛亮的气这才消了。

  通过这五年的时间,沮授也算是彻底看清了袁绍的为人。

  主要也是袁绍自己实在不争气。

  实际上沮授跟诸葛亮在这五年其实相当于是袁绍的谋士,可是眼见着提出的建议被一次次否决,原本想要招自己回到麾下的种种热情举动也因为曹操的一次次无功而返减少乃至消失,沮授那颗火热的心终于也渐渐凉了下去。

  事实上,如果不是这些年来诸葛亮凡事未虑胜、先虑败,再加上幽州和青州那边配合得好,搞不好他们连这五年都撑不下来。

  毕竟在这种级别的战场上,一个错误的决策带来的后果是致命的。

  明明是优势局还能打成这样,沮授是真的哀莫大于心死。

  所以最初沮授还想通过诸葛亮去劝张绣进攻许昌,为袁绍争取最后的胜机,但后来他也想通了。

  劝什么劝?!

  别说张绣为了自己考虑,绝不会在这个能够埋头发展的大好时机进攻许昌。

  就算是张绣真的去攻打许昌了,以袁绍现在这种表现,搞不好就跟当初曹操去徐州征刘备时那样,因为某些原因按兵不动。

  到时候不就是把张绣给坑了吗?

  所以主公不愿出兵攻打许昌,肯定也是因为考虑到了这方面的原因吧?

  想到这里,沮授只觉得一切豁然开朗。

  所谓投张一念起,刹觉天地宽。

  自打沮授想通了这一点,是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走路也有劲儿了,一口跑五里不费劲儿。

  有关袁绍继承人的这件事情就这么一直耽误了下来。

  对于诸葛亮传回的消息,张绣虽然无奈,但也莫得办法。

  毕竟这是人家的家事,劝了不听,又能有什么办法?

  袁绍你别叫袁本初了,干脆改名叫袁不听算了。

  每次都能精准避开正确选项,真特么的是个人才。

  不过话说回来,有自己帮袁绍续了这五年命,哪怕他如今真的突然暴毙,曹操就算是想一统河北,照样得花上好几年。

  等到那个时候,自己就算是还没拿下益州,也差不多拿下荆州了。

  张绣在厘清思路以后,当即将贾诩、徐庶、庞统三人叫来。

  这三人如今就是江夏自己的谋士团了,至于陈宫,还是跟以前一样,协助文聘主抓江夏事务。

  听张绣表达了自己要让四州六郡之人轮岗的意思之后,贾诩便表示自己留在江夏哪也不去,剩下的事情由徐、庞二人来拿章程就行。

  徐庶和庞统则是面面相觑。

  两人都没想到张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蛰伏了五年没有动静,结果一出手就整了个大的。

  那可是足足六个郡的太守啊!

  你一句话就要全换了?

  况且听张绣的意思,个别郡的太守不是让他们去其他郡任职,而是要直接从这个岗位上拿下来。

  比如胡车儿这个九江太守。

  其实胡车儿原本就不适合一郡长官的位置。

  他算得上是一员猛将,但是处理政务的能力约等于没有。

  好在他有一个优点就是听话。

  多年来九江的政务基本都是由幕僚团来负责,再加上没有发生过战争,倒也没出什么乱子。

首节 上一节 385/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