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田丰和沮授和他一路,所以招募袁绍麾下人才的任务也就顺理成章的交到了诸葛亮手上。
“意料之中”,田丰听到诸葛亮的话,并不觉得意外,“荀友若为人谨慎小心,必不会在这种时刻与白月凉相见。”
“孔明不必费心了,只要主公一日不败,友若便不会叛之。”
就在这里,沮授插口说道。
这段时间沮授其实还是有些郁闷的。
他已经再三明确表示了自己不会替张绣办事,以及迫切地想要回到袁绍身旁的强烈意愿。
可诸葛亮就是不肯同意。
哪怕他留在这里什么都不干。
诸葛亮的态度比他还要明确,你可以不干活,但就是得上班。
张绣不是曹操,对于沮授有救命之恩,沮授个人修养不差,所以在这种情况也实在做不出来偷一匹马去见袁绍的事情。
于是就一直这样郁闷地留在诸葛亮身旁。
“哦,不知公与有何高见?”
听到沮授这么说,诸葛亮当即转向沮授,好奇地问道。
沮授淡淡说道:“以授之见,孔明还是莫要再打友若的主意。
就算张将军再欣赏此人,也要等我主弃之以后再做打算。”
诸葛亮微微一笑:“莫非公与也是这般心思?
只要袁本初弃之,便会降于我主?”
沮授:_〆(?Д`)
说荀谌就说荀谌,扯我干什么?
你有意思吗?
诸葛亮用一句话怼的沮授去生角落里画圈圈生闷气,跟着便转向田丰:
“元皓,可将荀友若生平再与我细说一遍?”
“自是无妨。”
田丰点了点头,便把他知道有关荀谌的事情事无巨细说了一遍。
荀谌,字友若,和曹操麾下做事的荀彧、荀攸同样出自颖川荀氏,是荀彧荀文若的弟弟。
说句不客气的话,此时的荀氏乃是中原影响力最大的世家。
家主荀淑品行高洁,被人称为“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
就连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都尊崇他为师,有着“莅事明理,称为神君”的极高评价。
荀淑有八子,分别是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旉。
因为这八人都极富才名,所以被世人称之为“荀氏八龙”。
荀氏八龙当中,第六子荀爽最为知名。
荀爽官至司空,因此也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美赞。
到了荀淑孙子辈,荀氏依旧是人才辈出。
荀彧、荀谌、荀衍、荀悦等人皆是当世名士。
这一代人当中,由于荀彧字文若、荀谌字友若、荀衍字休若,故又被人称为“荀氏三若”。
再加上一辈的荀氏八龙,二代人遂被合称颍川荀氏“八龙三若”。
由此可见荀氏一族在中原的影响力。
荀谌最初加入袁绍的时候,被其奉为谋主,地位还要在田丰、许攸、沮授等人之上,是袁绍当之无愧的首席谋士。
可惜后来荀彧和荀攸在曹操麾下的表现实在太过耀眼。
尤其是荀彧,直接被曹操视作他的“子房”。
在曹操南征北战之时,荀彧一直负责居中持重,处理军国事务,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多有建树,被敬称为“荀令君”。
正因如此,袁绍便对荀谌起了疑心。
但是他没有任何证据,所以只能是渐渐将之疏远。
特别是随着投奔袁绍的人才逐渐增多,四梁八柱体系达成以后,袁绍已经不愁无人可用,便不再像一开始那般倚重荀谌。
荀谌的性格也不像田丰、沮授那般刚烈,所以袁绍这样对他,他也就干脆躺平,渐渐淡出了袁绍的核心谋士团队。
因此有关他的事迹并不多。
然而荀谌事迹虽少,却极为耀眼。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游说韩馥一事。
这件事情虽说是由逢纪提议,但从执行到最后的收尾都是由荀谌独立完成。
要知道当时的袁绍还是勃海太守,韩馥却是冀州牧,地盘实力比起袁绍要强得多。
可荀谌愣是凭借一己之力对韩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韩馥心甘情愿搬出官署,还把自己的儿子把冀州牧的印绶送交袁绍。
最终袁绍代领冀州牧,自称承制。
至于韩馥,只得到了一个奋威将军的空头衔,既无将佐,也无兵众。
最后更是因为担心袁绍要害他,在厕所自杀而死。
一个诸侯死的这般憋屈,可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即便到了今天,田丰都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要知道那不是什么鸟不拉屎的地方,那是冀州!
不但是河北经济和人口第一大州,哪怕放到汉十四州当中,也是仅次于益州、豫州、荆州的存在。
事实上,冀州的实力并不比豫州强多少。
但是冀州除了黄巾起义以外,较少受到战争摧残,所以它的地位才会变得这般重要。
袁绍刚一拿下此州,立刻就成为了北方实力最强的诸侯。
就是这样一个大州,却被荀谌兵不血刃,仅靠三寸不烂之舌为袁绍拿下,如果不是亲眼见证,田丰说什么都不肯相信。
“虽说攻心为上,但友若之辩才,便是孔明也难以与之相比。”
说到一半的时候,田丰还忍不住拿他跟诸葛亮做了一个小小的比较。
诸葛亮知道这是田丰在表达这段时间总是辩不过自己的一个小小报复,闻言笑了笑没有说话,只是用手势示意田丰继续。
然而二人都不知道,在另一个世界里,诸葛亮同样有类似的事迹。
第377章 傲娇的陈宫
在没有穿越者张绣的那个演义世界里,诸葛亮渡江游说孙权,以一己之力辩的江东一众谋士无话可说。
以此为基础,最终使孙权下定决心与弱小的刘备联合对抗曹操。
孙刘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一战奠定了东汉末年分三国的基础。
从此之后,世间便多了舌战群儒这个成语典故。
所以像诸葛亮这样的辩才,与荀谌相比其实也不逞多让。
只不过在有穿越者张绣的这个世界里,这一切都不会再发生了。
听完了田丰的话,一旁的沮授也是微微颔首。
单就这件事情而言,他对荀谌也是服气的。
拿下冀州以后,荀谌依旧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一直到官渡之战前,荀谌都担任着袁绍的谋主之一,辅佐袁绍打下河北四州,完成了一统河北的大业。
直到今日,荀谌依旧是袁绍麾下排名第一的谋士。
这大概也是袁绍对荀谌一种内疚心理的补偿吧。
虽然并没有什么卵用就是了。
田丰说完这些,诸葛亮对于如何收伏荀谌也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
首先,得等袁绍在仓亭之战再一次被打败。
其次,要保持着跟荀谌的联系不能中断。
再次……没有再次,剩下的步骤等袁绍被打败再说。
“接下来,就等此战开始了。”
诸葛亮在给张绣写信的时候看到身旁闷闷不乐的沮授,想了想又在信中加了一句:“亮必可使沮授荀谌二人为主公所用。”
“孔明倒也有趣,他竟已打定主意要将沮授、荀谌二人替我收入囊中,看来是认定袁绍此战必败了。”
河北颜家。
张绣笑着将诸葛亮写给自己的信递给陈宫,如是说道。
陈宫接过以后快速将信看完,颇为感慨地说道:
“昔日汉太祖高帝有言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河北四梁八柱未必不如郭嘉二荀程昱等人,若袁绍能知人善用,曹操根本没有机会。
可惜袁绍比之项羽,麾下人才济济却不能知人善用,更无西楚霸王之勇。
即便败于曹贼,亦在情理之中。”
对此张绣深以为然,他想起了沮授很早之前就提出的邺中对。
如果袁绍那时肯听他的,早就没曹操什么事了。
他摇了摇头道:“可惜袁绍其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难成大事。
既是如此,他麾下的人才不要浪费,便让某笑纳了吧。”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陈宫听到张绣对袁绍的评价,不禁眼前一亮,“主公此言大善!”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
张绣摆了摆手,“此话乃是公台最痛恨之曹贼所言。”
看着陈宫一脸惊讶的模样,张绣便主动解释,“衣带诏事发前,曹操曾邀时在许昌的刘玄德吃梅饮酒,谈及天下英雄,故有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