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296节

  所以吩咐左右给阎圃看座以后,张绣便主动问道,“不知阎功曹再三相邀所为何事?”

  问是问了,但实际上即便阎圃不说,张绣也能猜到他的来意。

  果然,只见阎圃面带笑容的说道,“吾此番前来,一是为张将军贺喜,祝将张将军与甄家娘子白头偕老、百年好合。二是专程为我主与张将军结交一事而来。”

  阎圃的来意非常好猜。

  主要还是因为张鲁现在的处境。

  穿越之前的张绣只知道张鲁占有汉中多年,直到最后才投降曹操,后来汉中又被刘备给拿了下来。

  但张鲁本人却得了善终。

  即便是穿越以后,张绣对于张鲁的了解也仅限于他在益州牧刘焉支持下截断交通,斩杀汉使,使益州与汉王朝中央道路不通这件事情。

  直到张绣以南阳为根据地逐渐将自身势力扩大,恰好与张鲁比邻而居,再加上刘晔、鲁肃、诸葛亮等人陆续加入,出于对下一步战略的考虑,张绣这才对张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结果这一了解,张绣才知道张鲁的故事远比想象中要复杂。

  欲说张鲁,必先说刘焉。

  实际上也没什么好说的。

  刘焉这货虽然跟刘虞同为宗室大臣,但品格却差得太远。

  昔日韩馥、袁绍和山东诸将,以汉帝刘协年幼且被董卓控制为由,想立汉室宗亲的刘虞为新皇帝,刘虞坚决不肯。

  韩馥等人又请刘虞领尚书事,以便按照制度对众人封官,刘虞再次拒绝,可说是忠于汉室,绝无二心。

  反观刘焉,黄巾起义之后不久,身为宗室的他眼见天下即将大乱,不想着安汉兴刘,却打起了寻一安身立命之所,割据一方的主意。

  于是便对汉灵帝提出各州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所以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

  汉灵帝是出了名的昏聩,一听连忙说啊对对对,就同意了他的提议。

  这种用宗室、重臣为州牧,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以安定百姓的政策,就是著名的废史立牧。

  这一建议不但没有能达到初衷,反而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

  所以说刘焉是东汉王朝的掘墓人之一,一点也不为过。

  说回刘焉。

  其实一开始他的目标不是益州。

  在提出废史立牧这个建议的时候,他自请交州牧,想着那里天高皇帝远,去了以后谁都管不到他。

  结果就在他即将被任命的时候,原益州刺史郄俭在益州大肆聚敛、贪婪成风的消息传到了洛阳。

  正巧他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于是果断改变主意,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自请前往蜀中逮捕郤俭,整饬吏治。

  结果还没等到他来到益州,郄俭已经为黄巾军所杀。

  于是刘焉入益州,对内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

  自此以后,益州民众渐渐只知有益州牧而不知有天子。

  至于对外,就要说到张鲁了。

  张绣原本只知道张鲁是刘焉的部下,但在诸葛亮等人的解释下才得知这货的来头也不简单。

  他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后人,爷爷则是张道陵。

  对,就是那个世居龙虎山的张天师。

  张鲁的父亲也不简单,他叫张衡,是当时和黄巾起义头领张角齐名的道教首领。

  只不过张角传的是太平道,张衡传的是天师道。

  由此可见,张鲁是根正苗红的第三代张天师。

  按照正常发展,应该是拿了大男主剧本的。

  然而事事难预料,就在张衡死后不久,天师道教权便落入了一个名叫张修的人手中。

  张鲁这个道三代反而被赶出了天师道核心管理层。

  张修此人同样也不简单。

  中平元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张修便趁着这个时候将天师道改为为五斗米道,暗中响应张角的起义。

  所谓五道米教,就是指张修替人治病的时候,愈者要给他五斗米。

  自那以后张修便自号为五斗米师,在巴蜀、汉中一带活动,名声越来越响亮。

  那么这时肯定有人要问了,张鲁这个张衡的好大儿,张道陵的嫡孙去了哪儿了?

  这其中的原因便是贾诩、诸葛亮等人亦是不晓,还是于吉来到江夏以后在钓鱼时告诉张绣的。

  张鲁虽然是天师道嫡传,但却是一个废材。

  确切地说,是一个陨落的天才。

  曾经的张鲁资质卓绝,四岁修行,十岁便修至炼气九层,十一岁成功筑基,一跃成为道家百年之内最年轻的修行者。

  但在那之后又连续三年功力倒退,保持在炼气三段,从此逐渐沦为遭人白眼的废柴。

  正因如此,他才会被张修抢了天师道的教权。

  只有张绣自己知道,当时他听于吉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忍得有多难受。

  毕竟这槽点未免也有些太多了!

  原本张绣以为张鲁会像那一位一样,走出一条废材逆袭之路。

  结果张鲁走是走了,但用的方法却跟想象中不大一样。

  张鲁的母亲长相美丽,加上也懂一些道术,因而和刘焉家有往来。

  刘焉在她的睡服下,便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早就被他收编为别部司马张修一起进攻汉中郡,袭杀了汉中太守苏固。

  到此为止,刘焉跟张鲁还是合作关系。

  当然,张鲁是处于弱势的那一方。

  但接下来,张鲁便上演了一出废柴男主逆袭的大好戏码。

第338章 此人乃是我的挚爱亲朋

  自从被张修夺走了天师道道权以后,拿到了废柴流剧本的张鲁一直都掩饰得很好。

  他们这种修行者虽然不能冒然对没有修为在身的普通人动手,但互相之间出手却没有顾忌。

  即便如此,只有炼气三层的张鲁却远远不是炼气九层,随时都有可能筑基的张修对手。

  眼见自己没有办法在修行上胜过对方,张鲁便选择了另一条路。

  在此之前,刘焉入蜀时镇压了蜀中义军,同时收编了张修的五斗米师,还封其为别部司马。

  张鲁受此事启发,便依靠母亲和刘焉的关系,让刘焉任命自己为督义司马。

  自此张鲁一跃成为跟张修平起平坐的刘焉部将。

  当然刘焉任命张鲁也不是单纯的中了他妈的美人计。

  彼时张修作为五斗米教领袖,自号五斗米师,在巴、汉一代民间享有很高的威望。

  这自然让原本打算来这里做土皇帝的刘焉感觉到不爽。

  所以尽管已经收编了张修,但刘焉还是借机扶植张鲁,目的自然是分化五斗米教,巩固自己在益州的统治基础。

  正好张鲁有这个第三代张天师的身份,再加上张鲁之母的请求,刘焉便顺水推舟促成了此事。

  成为刘焉的部将以后,张鲁便一步一步取得了刘焉的信任。

  最后终于被刘焉派去和张修一起成功袭杀汉中太守苏固,占领汉中。

  就在这时,张鲁图穷匕见,骤然对张修出手。

  被张鲁一直以来的行为所迷惑的不但是刘焉,就连张修这个五斗米教的领袖也没想到张鲁一个炼气三段的废柴居然会对自己出手。

  毫无防备的他仓促应战,但终究还是没防住,就此驾鹤西去。

  张修一死,张鲁便利用祖父张道陵和父亲张衡这两代天师的威信,时隔多年重新夺回教权。

  然而让众人意外的是,他虽然杀死了将天师道改组为五斗米教的张修,但却并没有将其改回来。

  不但如此,他还继续沿用在巴、汉一带颇为深入人心的五斗米教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截断斜谷道。

  刘焉才反应过来自己中计,刘张两家由此结怨。

  但在张鲁母亲的不断安抚下,火气很大的刘焉最终还是消了火。

  他默认了张鲁的存在,但也借口米贼作乱阻隔交通,主动中断了与中央朝廷的联络。

  自此益州便处于一种半独立的状态。

  后来刘焉又想办法从京城盘回了儿子刘璋,任命其为巴西太守,使之成为阻隔汉中的一道屏障。

  不久之后,刘焉因病身亡,他的儿子刘璋继承了益州牧。

  刘璋为人懦弱,刚一接任便发生了沈弥、娄发、甘宁等人叛乱的事情。

  刘璋便任命赵韪为征束中郎将,甘宁等人被打败,投奔荆州。

  不久之后,权力在手日久,滋生了野心的赵韪也发动了叛乱。

  幸得刘焉之前收容荆州、三辅流民建立的东州兵拼力死战,才平息了叛乱,杀赵韪于江州。

  作为跟刘焉同一个时代的人,张鲁自然是看不上刘璋,于是连面子功夫都不做了,干脆不把他的话当成一回事。

  在张鲁看来,你老子都奈何不了我,你又能如何?

  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个懦弱的刘璋居然给张鲁来了一个狠的。

  他直接杀了张鲁的母亲和他留在蜀中的家室。

  随后便派遣大将庞羲等人去汉中攻张鲁。

  自此刘、张两家彻底决裂。

  然而此时张鲁羽翼已成,再加上汉中地形特殊,刘焉的多次围剿均被张鲁粉碎。

  最后刘焉见张鲁的部曲多在巴地,又任命庞羲为巴郡太守,打算再战。

  谁知反被张鲁率人袭取,自此张鲁威望更甚。

  再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东汉政权。

  因为无暇顾及汉中,索性拜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郡太守。

  直到曹操平定北方又在赤壁之战中败给孙刘联军以后,亲率大军十万西征汉中,张鲁这才率众投降。

  至此张鲁统治巴、汉之地已近三十年。

  对于张鲁的传奇经历,便是张绣也不得不说上一个服字。

  典型的废柴逆袭流主角。

  更难得的是,他是三国当中少有能善终的一方诸侯。

  只是随着张绣的穿越,许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

首节 上一节 296/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