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190节

  对于曹操而言,他想跟袁绍交战,必须要先把后方解决。

  否则正在跟袁绍战斗的时候,刘表、张绣、刘备任意一个抽冷子给他来上一下,那他就要面临腹背受敌的不利环境。

  此时的曹操可不是三分鼎立时候那个可以两线作战,同时顶住东吴和蜀汉进攻的曹魏政权。

  所以他要极力避免自己落入这种不利处境。

  对于袁绍来说就更简单了。

  核心就是四个字:远交近攻。

  不同的是以前他的结交目标是刘表,攻打的是公孙瓒。

  如今结交的目标换成了张绣,攻打的目标换成了曹操。

  历史上的张绣也曾经面临着相同的选择。

  最终他听从了贾诩的建议,选择了投降曹操。

  最开始,这看起来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曹操不计前嫌,加封张绣扬武将军,等到他在官渡之战中再度立功以后又升为破羌将军。

  等到跟随曹操在南皮击破袁绍之子袁谭以后,张绣再次增加食邑,达2000户。

  要知道当时天下户口剧减,十户才留下一户。

  曹操麾下的将领中封邑连1000户的都没有达到,唯有张绣一支独秀。

  可以说是非常对的起他的名字了。

  然而好景不长,张绣在跟随曹操去征讨乌桓的时候水土不服,最终病死途中。

  死后谥定侯。

  然而对张绣的死历来还有一种说法:

  那就是曹操之子曹丕,因兄长曹昂在宛城战死之事对张绣不满,出言相逼。

  张绣心不自安,遂自杀。

  无论哪一种说法,张绣最终还是死在了曹操之前。

  他的儿子张泉虽然袭爵,被封长乐卫尉,但后来却卷进了魏讽的谋反事件,被视为同党诛戮。

  北地枭雄一脉自此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

  反而是建议他投降曹操的贾诩得以善终。

  当然,如今的张绣自然不会再重复这样的遭遇。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便看向贾诩。

  正好贾诩笑着对孔融说道:

  “文举可知,若主公还像三年前那般盘踞宛城,则诩必劝主公降于曹操。”

  孔融惊讶地看了贾诩一眼,“却是为何?”

  在他看来,贾诩的选择未免有些让人费解。

  且不说袁绍强、曹操弱的事实,就是张绣跟曹操之间的仇恨,就很难让人相信曹操会容得下张绣。

  贾诩倒也不卖关子,直接回答了他的问题:

  “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

  袁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

  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

  孔融听完贾诩的话,惊讶地张大了嘴,半晌没能合上。

  主要是贾诩说得太有道理了。

  连他这个坚定的倒曹派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半晌过后,他才合上嘴巴,缓缓说道,“还好张将军不听你的。”

  贾诩闻言便哈哈大笑起来:

  “诩已说过,若是主公还像三年前那般盘踞宛城,某才会如此献策。

  如今我主麾下有四州六郡,便是曹操也未尝不能一战,又怎会降之?”

  孔融眨了眨眼,“文和的意思是让将军降于袁绍?”

  在他看来既然不降曹操,那就是要降袁绍了。

  “错!”

  贾诩还没有回答,就听一个洪亮的声音自屋外响起。

  跟着一个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的少年走进屋来。

  孔融见到来人,立刻激动地站起身来:“孔明!”

  来人正是诸葛亮。

  诸葛亮微笑着对孔融点了点头,便转向张绣,正色道:

  “主公,某已与袁绍之使见过。”

  张绣笑着问道:“如何?”

  “亮问来使:‘近日兴兵破曹操,胜负何如?’

  使曰:‘隆冬寒月,权且罢兵。今以将军与荆州刘表俱有国士之风,故来相请耳。’”

  孔融冷笑一声,“融离许昌之前,曹贼亦这般说。”

  他跟着便好奇地问道,“听孔明先前所言,似是并未答应?”

  “那是自然。”

  诸葛亮淡淡说道,“袁绍虽强,与我主相比却相差甚远,若想招安我主,待打败曹操再说。”

  言辞之间充满了对张绣的信心。

  建安四年十一月,曹操和袁绍同时遣使招降刚刚拜为扬州刺史的张绣。

  张绣既没有答应曹操,也没有答应袁绍,而是选择了中立。

  作为曹操说客的孔融,在张绣的极力挽留下,选择在江夏过冬。

  同年十二月,庐江太守诸葛玄命人传来消息,孙策在数月之前命虞翻说服豫章太守华歆,华歆举城投降。

  张绣一算时间,正好是他之前跟孙策在庐江见面时候的事情。

  “没想到居然被他给阴了一手。”

  张绣哑然失笑。

  他跟孙策差不多同时出道,但孙策自始至终都被他压了一头。

  如今总算是扳回一局。

  现在孙策尽得江东地面,倒是比他更像是扬州刺史。

  不过如今的江东不比未来,没有被开发的地盘比比皆是,像豫章郡这种偏南地区更是如此。

  所以张绣虽然有些遗憾,但遗憾程度却并不强烈。

  孙策占领豫章之后,命人将刘繇灵柩带回归葬,还把他的遗孤刘基等诸子也带回曲阿。

  这一举动也让他嬴得了江东诸郡民众的好感。

  随后他又留中护军周瑜镇守巴丘,派遣蒋钦为建昌都尉,治海昏,抵挡荆州牧刘表从子刘磐,使刘磐不敢侵扰。

  此时曹操正因为袁绍和刘备的事情焦头烂额,根本无力东顾。

  得到消息的他只能感慨:“难以与他争锋了!”

  他听从荀彧之策,对对孙策实行安抚。

  先是把弟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小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迎娶孙贲的女儿。

  之后又用礼征召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并令扬州刺史张绣举荐孙权为茂才。

  建安四年便在这紧张的气氛中有惊无险的结束。

  然而新年尹始,一碗汤药却打破了这种脆弱的平衡。

第229章 建安五年的第一场雪

  当曹操从返回许昌的孔融口中得知张绣和刘表都不愿意向他投降的时候,顿时勃然大怒。

  特别是想到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张绣手中吃亏,更是觉得无法容忍。

  就要他考虑到底要不要兴兵问罪的时候,反而是向来主张先对付张绣的荀彧劝住了他。

  荀彧的理由也很简单:

  “袁绍未平,刘备未灭,而今公欲用兵江汉,是犹舍心腹而顺手足也。

  窃以为明公可先灭袁绍,后灭刘备,彼时自北征南,江汉可一扫而平矣。”

  曹操一听,顿时觉得这话很有道理。

  便依荀彧之见,打算先对付袁绍,再说其他。

  计划固然是好,可惜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事情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无论是曹操还是袁绍,亦或是时刻都关注着他们的张绣,以及其他各路诸侯,均是没有想到在曹操和袁绍的大战之前,一场风波率先在许昌暴发了。

  自从刘备、马腾先后离开许昌,又没能说服张绣在衣带诏上留名以后,董承便与王子服等人日夜商议,想着用什么办法能够除掉曹操这个国贼。

  然而商量来商量云,却并没有什么卵用。

  等到元旦朝贺之时,董承见曹操一如既往的骄横,甚至比起去年更是尤有过之,不禁忧愤成疾,自此卧床不起。

  曹操不知原因,闻知此事只是一笑而之。

  只有汉帝刘协得知国舅染病,担心不已,便命随朝太医吉平前去医治。

  吉平此人虽然不能跟华佗、张仲景相比,也算是一代名医。

  他奉皇命来到董承府上,日夜用心调治,却是不见好转。

  因为旦夕不离,又常见董承长吁短叹,心中疑惑,偏偏又不敢多问。

  这一日到了元宵佳节,吉平便欲辞行。

  只是建安五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

  董承见大雪不止,便将吉平强行留下,与之共饮。

  饮至夜晚,董承不胜酒力,加上心中苦闷,跟吉平告罪一声,便和衣而睡。

  谁知刚睡下没多久,就有下人报说王子服等四人齐至。

  董承睡意顿时消,连忙将他们接入自己房间。

首节 上一节 190/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