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她很少跟张绣见面,一方面是因为张绣的确是很忙。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她在有意避着张绣。
明明自己刚刚都已经说了,张绣纳妾,她应该很高兴不是吗?
可为什么在替张绣操办事宜的时候,总会感觉一阵阵揪心呢?
就仿佛是有什么重要的东西离自己而去一般。
特别是方才,好端端的又为什么非要去用语言来挤兑张绣呢?
再说大桥,无论相貌、家世、人品皆是上上之选,为张绣做妻是稍显不足,可做妾却是绰绰有余。
况且这段时间她对自己更是格外尊重,每次都以长辈之礼来面对自己,自己更是不应对她有任何不满才是。
可恰恰是因为大桥总以长辈之礼来对待自己,才每每让邹氏感觉一阵不适。
所以说,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想到张绣跟大桥此时就在距离自己不远处的房间里洞房,邹氏身上不由传来一阵阵燥热之感,情不自禁并住双腿。
其实邹氏的心底已经隐隐有了一个答案。
但是她不敢去深究。
甚至想都不敢想。
邹氏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反倒是洞房中的张绣并没有像邹氏所想的那样在跟大桥洞房。
“大桥,你觉得婶娘怎样?”
向着洞房的对象询问另一个女人的看法,这种事情恐怕也只有张绣能做出来了。
并且他还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
在他看来,大桥毕竟是女儿家,心思比起他这个男人要细腻。
再加上这段时间邹氏和大桥相处的时间颇长,所以张绣觉得她应该能够看出什么端倪。
问一问,没关系。
大桥听张绣问起邹氏,也是微微一怔。
想了想后便说道,“婶娘性格温柔、为人善良,这次夫君和我的婚事多亏她才会这般顺利!”
张绣点了点头:“你说得不错,我也这么觉得,可是……”
“可是?”
大桥看向张绣,目露疑惑之色,“夫君可是觉得事有不妥?”
“那倒不是”,张绣想了想,还是问道,“婶娘最近可有遇到不开心的事情?”
大桥闻言思索片刻,最终摇了摇头,“没有,婶娘对我甚好。”
说完这句话,大桥一下子紧张起来,“夫君,可是妾身惹婶娘生气了?”
她清楚邹氏的重要性。
在来到江夏之前,桥蕤就已经郑重的告诉过她。
当初张济在临死之前,把自己的一切都托付给了张绣。
这其中就包括邹氏。
所以邹氏对于张绣而言不仅仅是婶娘这么简单。
更相当于是一种财产、一种象征。
保护邹氏就是张绣的本能。
当然时至今日,张绣已经不再需要通过邹氏来证明自己接收张济政治遗产的合法性。
但是邹氏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
所以听到有可能是自己在不经意间惹到了邹氏生气,大桥一下子就慌了。
“没事,别瞎想!”
张绣看到自己一番话不但没能解答自己的疑惑,反而让大桥也疑神疑鬼起来,不由暗暗摇头。
这都是什么事!
“可是……”
看到大桥依旧没有释怀,张绣便把脸一板,“怎么,你不听我的话了吗?”
“妾身不敢!”
大桥见状,就要从张绣怀里挣扎着站起身来,却被张绣一把按住。
还是古代好啊!
这种程度的美女却对自己千依百顺。
哪像现代,刷个大火箭都未必能见着真人。
一股名为“爽”的感觉自张绣心中油然而生。
心理上爽过之后,自然就轮到生理上的爽了。
“忘记今天是什么日子了?”
“妾身怎会忘记?”
大桥说着便支起身子,却被张绣按住。
“将军?”
大桥疑惑地望向张绣,不明白他想干什么。
张绣微微一笑,凑到她耳边低声说了一句。
大桥闻言,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子上。
她嗔怪地看了张绣一眼:
“将军怎的……这、这般……”
说归说,她还是满足了张绣的愿望。
望着辛勤的大桥,张绣颇为尴尬。
此情此景,让他不禁想起了穿越之前的那个段子:
“你就算得到我的身体,也得不到我的心!”
“奇怪,我要你的心干什么?”
“因为那样可以让我的形式有更多的变化。”
……
……
随着张绣的婚礼结束,客人们亦是开始陆续返回。
除了文聘之外的五郡太守先后离开江夏,去往自己的驻地赴任。
刘表、刘备、孙策、张杨的使者也随之离开。
跟着张绣便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在各郡设置农中郎将,各县设置典农都尉,以不同于一般地方行政系统的组织与编制进行管理,从而进一步把屯田制进行了推广。
在这种情况下,屯田制为恢复生产力开始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与此同时,天下的形势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建安四年八月,大儒郑玄应刘备之请,向袁绍书信一封。
袁绍与一众谋士商议之后,便令书记陈琳写下一篇檄文,征讨曹操,领军往黎阳进发。
曹操在许都见到檄文,又惊又怒,遂令前军刘岱、后军王忠打着自己旗号去往徐州,攻打刘备。
第227章 为袁绍檄豫州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
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
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
……
……
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现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
州郡各整义兵,罗落境界,举武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
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
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
广宜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迫之难。
如律令!”
诸葛亮一口气念完,笑着对张绣说道:
“写得倒是不错——只是不知是袁绍尚未得知消息,亦或是作檄之人并不知晓,如今主公已不再是建忠将军,而是大汉右将军。”
建安四年七月,袁绍准备与曹操一战,为求名正言顺,遂命人做檄文一篇,历数曹操恶行,声罪致讨。
待檄文写成后,便命人将其遍行州郡,并于各处关津隘口张挂。
檄文传到江夏,张绣便专程让人把贾诩和诸葛亮叫了过来。
等诸葛亮念完,张绣也觉得这篇《为袁绍檄豫州》写得很不错。
这篇檄文他在穿越之前就曾经听说过,但却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貌。
谁曾想如今一朝穿越,居然让他见到了原文。
如今看来,这篇檄文能够和骆宾王那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起传为名篇不是没有道理。
此文历数了曹操的不良与罪恶,不但说曹操家世卑劣,为人龌龊。
更是痛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横跋扈、作威作福、杀大臣、盗坟墓等忘恩负义的行为,简直是罪不容诛。
最后则是告知豫州民众认清形势,配合此次伐曹之举。
“此檄写得极好,袁绍麾下果然人才济济,可知是何人所做?”
诸葛亮略一思索,便开口回答,“听闻是袁绍麾下书记陈孔璋所作。”
“孔璋?”
张绣愣了愣,那货不是黄祖的主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