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156节

  强行酷炫却失败,自然有些尴尬,只能老老实实说是刘备来访。

  当然,在千百年后的人看来,刘备这其实也是一种自卑和没有信心的表现。

  真正自信的人是没有必要刻意去强调这些的。

  自信自强者只需要报出名字,自然会有旁人恍然大悟:

  原来他就是那个三界之内,六道之中,威名赫赫,妇孺皆知。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拳打真理法庭、脚踢时间之主、七探怪物王国、三戏幻魔教会、横扫咀魔岛、勇闯基金会、吓尿篆颉尊、惊倒奠寉王的男人啊!

  此刻的张绣既没有达到这种水平,也不需要通过这种刻意强调的方式来彰显自信、表达优越。

  他之所以会这么做,纯粹就是因为眼前这个诸葛亮太年轻了。

  这让他实在难以把这个唇红齿白的少年跟历史那个殚精竭虑的丞相联系到一起。

  童心忽起,索性就玩了这么一手。

  看着诸葛亮一脸懵逼的表情,不知为何,张绣是越发觉得他有点儿萌了。

  “开个玩笑,孔明无需多想。”

  眼见诸葛亮还没从惊讶中回过神来,张绣这才摆了摆手,示意诸葛亮坐下,随即对同样一脸呆滞的童子说道,“还愣着干什么,有客,看茶啊!”

  等到诸葛亮落座,那小童也听话地离开以后,诸葛亮这才反应过来,到底谁才是此间主人啊!

  这分明就是反客为主了嘛!

  此时的诸葛亮到底还是一个少年郎,还不是那个历经沧桑的丞相,就是比起初出茅庐的时间都要早了近十年,自然有些沉不住气。

  只是他正要开口,却发现张绣盯着自己的眼神有些不对劲。

  怎么说呢……

  能够看出欣赏,但是却让人心中发毛。

  忽然想起张绣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娶妻纳妾,又想到自己生得英俊萧洒、气宇不凡,诸葛亮不禁双股一紧,这人该不会是……

  张绣哪能猜到少年诸葛亮已经有了护菊的心思,按照之前想好的说辞就进入了话题:

  “孔明,你在刘使君这里可住得习惯?”

  诸葛亮谨慎地回答:“甚好,不知张将军此来所为何事?”

  正好这时小童奉上茶水,张绣端起来喝了一口,这才缓缓说道,“我是来接你回去的?”

  “接吾回去?”

  张绣这句话让诸葛亮一愣,“此话怎讲?”

  心中更是越发警惕。

  “就是字面意思”,张绣一脸平静地说道,“先前淳平来信我已差人送你,可当时你不愿去南阳。”

  诸葛亮见张绣直接把这件事情摆到了台面上,不禁有些尴尬,“亮自知才疏学浅,当不得如此大任。”

  “谦虚了。”

  “非谦虚也”,诸葛亮一脸认真地说道,“亮自身学问未成,又怎能去教他人?”

  见诸葛亮模样不似作伪,张绣摸了摸下巴,一想也对。

  毕竟眼下这个时间点有点早,尚未弱冠的诸葛亮是真觉得自己学问还不到家。

  事实上,距离诸葛亮成长为完全体原本也还需很长一段时间。

  或许等到什么时候他有了卧龙的称号就差不多了。

  然而张绣已经不打算再等下去了。

  这个世界已经在他的影响下改变了太多。

  就是他自己也难以判断被他改变的历史走向,如今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未死,谁知诸葛亮还会不会和原来那样一直在南阳隐居?

  万一他哪天想去外边浪一圈,正好跟刘备碰上,看对了眼提前加入对方的阵营,那自己岂不是抓瞎了?

  虽然这种概率不大,但张绣可不觉得自己在胡思乱想。

  历史上的诸葛亮有很多选择,可偏偏最后却选择了刘备,就是因为两人的三观高度契合和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

  哪怕张绣现在已经有了一番作为,但如果跟刘备同时站在诸葛亮面前,他还真是没有信心能争过那位皇叔。

  毕竟诸葛亮不是赵云,没有师兄弟的情分加成。

  所以听出诸葛亮言谈中的拒绝之意,张绣当即咳嗽一声,做出了战术后仰的动作。

  如果贾诩在的话,他就能够看出张绣这副举动的意思。

  快闪开,我要装逼啦!

  说不定还能配合着当个捧哏。

  可惜贾诩不在,张绣也只能喝起独角戏:

  “孔明可否听我一劝?”

  “张将军请讲。”

  “孔明若只认为隐居于此读书是为学习,殊为不智”,张绣侃侃而谈,开始拿着千年以后的鸡汤忽悠起村夫来,“君岂不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诸葛亮闻言就是一愣,怔怔地看向张绣。

  却见后者微微一笑,不知道从哪里摸出一支羽扇,一边缓缓扇动,一边继续说道:

  “勤学苦读自是无错,我知你有天纵之才,并非赵括那纸上谈兵之辈。

  然则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若能与我同行,便可将所学之物付诸实践,再以实践验证所学,如此一来,岂不美哉?”

  诸葛亮顿时陷入了沉默。

  这些道理其实他隐隐也明白,但被张绣以这样直白的话点出来,却有振聋发聩之效。

  再加上前面那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亦是深富哲理之言,细细想来,竟是令人回味无穷。

  看着诸葛亮这副模样,张绣心中一阵暗爽。

  他手执羽扇的模样自然是在Cos诸葛亮本人。

  要知道坐在自己对面的可是武侯诸葛亮啊!

  光是这三个字就值得大书特书了。

  更不用说能让他陷入沉思和给予启迪了。

  所以要装逼只能趁现在了。

  等到诸葛亮真正成长起来,就再也没有这种机会了!

  看到对方沉默不语,张绣觉得自己有必要整个大的了。

  “孔明,我知你心中素有抱负……”

  “张将军,我……”

  “不必解释”,张绣不客气地打断了诸葛亮的话,对上这个还是少年的亮亮,张绣还是很有底气的,“孔明可知我一生所愿?”

  诸葛亮心中一凛,双手抱拳,正色道:“愿闻其详!”

  其实两人谈到这里,诸葛亮已经有些心动了。

  当初接到诸葛玄的信,得知了张绣是叔父的救命恩人,对于张绣曾是董卓旧部的那一点点介怀就已经消失了。

  至于张绣想要拉他入伙的想法,诸葛亮是又惊又喜。

  对于张绣的重视,他自然颇为感动。

  但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自己学业未成,并不愿意就此入职。

  还有一个原因他并没有告诉张绣,那就是张绣的条件还是不够理想。

  他心目中的最理想对象其实是天子。

  诸葛亮是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人,忠君报国这四个字更是牢牢刻在了骨子里。

  只是如今汉室倾颓,汉天子沦为曹贼傀儡,他纵有报国之心,却是报国无门。

  所以他的目标就转到了刘表身上。

  一方面是因为他素有贤名,另一方面则是他姓刘。

  某种程度上讲,后者的重要程度甚至更大一些。

  然而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他却发现刘表同样不是一个理想的对象。

  别的不说,一旦刘表身死,他的两个儿子绝对守不住荆州!

  再就是刘表本人看在诸葛玄的面子上对他虽好,但也始终把他当成子侄晚辈,至于召他问计就更不可能了。

  至于刘备,诸葛亮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这个人……

  如果真这样下去,他很有可能就会像历史上那样在南阳隐居读书,随着时间推移学问增长,名气渐渐传开。

  再等到那个跟自己合拍的人找上门来,从而开启属于他自己的那条复汉之路。

  然而张绣却在这时出现了。

  不但出现,还带给了他一种全新的思路。

  此刻听到张绣要说出自己的抱负,诸葛亮猜测他八成是要说光复汉室,复我河山一类的话。

  而他也下定了决心,只要张绣肯这么承诺,那他就愿意答应。

  这种想法其实跟荀彧差不多。

  荀彧当初之所以会辅佐曹操,就是因为他认为曹操能够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

  所以等到曹操称魏公、加封九锡,篡汉之心昭然若揭的时候,荀彧立刻跳了出来反对。

  可惜那时的曹操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只想成为大汉征西将军的孟德,面对荀彧的激烈反对,他毫不犹豫的将这位辅佐自己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调离中枢。

  不久之后,荀彧便郁郁而终。

  诸葛亮与早期的荀彧想法相似,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只要张绣能一心匡扶大汉江山,没有像袁术那样篡位自立的心思,辅佐这样的雄主就是最好的选择。

  但让诸葛亮没想到的是,张绣接下来的话却恍若晴天霹雳,直把他双耳炸得嗡嗡作响,久久不能回神。

第191章 刘晔:“如今形势一片大好……”

  在决定见诸葛亮之前,张绣早已经拟好了腹稿。

  对于张绣来说,遇到这个时间点的诸葛亮既有坏处又有好处。

  坏处很明显,现在的诸葛亮未及弱冠之龄,还不是完全体。

  他跟历史上那个未出茅庐就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之计,初出茅庐和鲁肃一起促成孙刘联盟对抗,号称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的诸葛村夫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好处同样也很明显,现在的诸葛亮就像一个没有工作经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初任公务员。

  说服他根本没有必要像刘皇叔三顾茅庐那样麻烦,再加上张绣对其叔父的救命之恩,只要他能亲自出马,基本就没有问题。

  至于成长……以诸葛亮的妖孽体质,把他放到自己军中大概率会比原本历史上成长得更快。

  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首节 上一节 156/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