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155节

  刘表拉着刘晔的手,一脸遗憾又相见恨晚的模样。

  刘晔见状表面激动,实则暗暗冷笑。

  刘表忙不忙?

  的确很忙。

  别说是州牧这样的地方诸侯,就是郡守、县令,要是真的事无巨细操心起来,那的确可以称得上是脚不沾地。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不然还要那么多的幕僚何用?

  刘表如果真的想见刘晔,完全可以抽出空闲去南阳一趟。

  退一步说,就是没有办法亲自过去,派个人去问候也是一样的。

  然而刘晔在南阳这么久了,刘表却一点表示都没有,显然是根本没有这种打算。

第189章 伯乐之论

  刘晔固然知道刘表是虚情假意,刚刚那些话只是在做样子,但既然他这么说了,刘晔就没有拆台。

  反而微微一笑,替刘表解释起来:

  “吾兄既为荆州牧,自是日理万机,若是因私废公,反是弟之罪也。”

  听到刘晔这么说,刘表倒是真的有些后悔自己没能去南阳看一看这位族弟了。

  不过这个念头只在他的脑海一闪而逝,毕竟是一代雄主,知道有些事情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于是又把目光转向了鲁肃:

  “听闻子敬与吾弟乃是好友?”

  跟刘晔和鲁肃都寒暄了两句,刘表这才转向张绣,微笑着说道,“博超今日怎的有空过来?”

  表面上看刘表把张绣这个主公放到刘晔和鲁肃之后再询问,似乎是有些无礼,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恰好符合了他平日里礼贤下士的人设。

  况且张绣身为南阳太守,原本就要受他这个荆州牧的节奏,可却是刘表和蔼可亲,言谈举止令人如沐春风,完全不像上级对下级的态度,反倒像是多年未见的老友。

  张绣心中感慨,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

  尽管待人接物只是一小部份,但已经足够让张绣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当然这种类似的感觉他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了,在曹操、刘备、孙策,甚至是吕布、张杨等人的身上他都或多或少都有过体会。

  脑海中思绪乱飞,但张绣的应对却是一点不慢,“绣早欲来拜会使君,却苦于诸事缠事,一直没有机会。

  如今偷得浮生半日闲,自应来向刘使君谢过举荐之恩。”

  说着便一挥手,自有刘晔将礼单奉上。

  礼物是鲁肃这个张绣麾下的首席外交官精心挑选,既符合刘表的身份,又不失庄重大气。

  “偷得浮生半日闲?”

  对于礼物刘表倒是没说什么,但听到张绣这句话,他却是眼前一亮:“博超此言大妙,当浮一大白!

  来人,上酒!”

  自此两人初见的隔阂消散一空,气氛也逐渐热烈起来。

  “所谓能者居之,南阳在博超治下越发繁荣便是明证。”

  刘表自然清楚张绣口中说的举荐之恩是推荐他来做南阳太守一事,举起酒盅啜了一口,轻轻摇头,“博超实在不必如此客气。”

  张绣同样举起酒盅浅饮一口,淡淡说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此言一出,不单单是刘表,刘晔和鲁肃,以及刘表麾下的蒯良、蒯越、蔡瑁等人皆是惊讶地望向张绣。

  这句话,有内涵啊!

  过了好一阵子,还是刘表先反应过来,看向张绣的目光中也多了一丝耐人寻味之意。

  “妙!世人只知博超北地枪王之名,却不知博超竟有如此智慧。

  便是只为此句,也当浮一大白!”

  张绣笑而不语。

  又喝酒……

  果然是什么事情都能扯到酒上。

  “听博超之意,吾便是汝之伯乐?”

  刘表面带笑意地问道。

  “正是如此。”

  张绣这话是发自真心的。

  如果没有刘表让张绣驻扎在南阳,那么北地枭雄、乱世不败的故事就不会流传。

  无论是对穿越后的自己还是对历史上那个没有被穿越的张绣来说都是如此。

  “听闻仲业在江夏做得不错,比祖亦不逞多让”,刘表保持着笑容继续问道,“如此说来,博超亦是仲业之伯乐否?”

  文聘如果知道你拿他跟黄祖比,会指着鼻子骂人你信不信?

  张绣虽然觉得好笑,但依旧是看出了刘表的探试之意,摇头道,“仲业之伯乐自是使君,若非使君慧眼识珠,仲业又怎会随我同去江夏?”

  “哈哈哈!”

  刘表闻言开心的大笑起来,这一刻他对张绣大生好感。

  会说话就多说点!

  接下来的气氛自然是更热烈了。

  见张绣绝口不提其他事情,就仿佛今天真的只是礼节性拜访,刘表酒兴上涌,甚至还当众舞剑来着。

  这让张绣倒是对这人多了几分好感。

  只可惜英雄迟暮,和曹操、刘备相比他终究是老了,更不用说和自己还有孙策这种更小一辈的人比较了。

  此时此刻,张绣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了新三国里刘备的那句话。

  “我打了一辈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说起来的话,这句话倒真是挺契合现在的刘表。

  这也许就是他跟曹操、刘备最大的不同吧。

  刘表一曲既毕,便又吩咐其他人接着舞。

  眼见刘表心情不错,张绣趁机提出了此行的第二个目标,“绣此来还有一事,吾受淳平所托,此行欲带孔明离开。”

  “淳平、孔明?”

  酒意上头的刘表听到这两个名字,一时没能反应过来。

  一旁的蒯良当即小声提醒了一句,刘表这才明白张绣说的原来是诸葛玄和诸葛亮这一对叔侄。

  “此等小事何需告之于我?”刘表笑道,“你自去处理便是。”

  话是这么说,但是对于张绣这种态度刘表还是非常开心的。

  就像张绣想的那样,刘表打了一辈子仗,如今已经失去了锐意进取之志。

  除非敌人打上门来,或者优势大到了飞龙骑脸的地步,否则他不愿意跟任何人开启战端。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张绣。

  所以眼见张绣又是来谢恩送礼,又是称自己为伯乐,他怎么可能不开心——哪怕这其中有几分表演的性质在。

  因为刘表心里很清楚,只要自己在荆州一天,无论是谁也别想翻天。

  可一旦哪天自己走了,身后事就不好说了。

  不过自己虽然已经年近花甲,但身子骨还硬朗着呢,至少每次都能跟妻子折腾上一个多时辰。

  所以距离那一天还远着呢。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张绣自始至终都没有表现出其他心思,反而是在多个场合在维护自己。

  只这一点跟曹操、袁术等人相比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非要把他逼到对面去呢?

  自己那个小舅子只因为受了气就不断撺掇自己收拾张绣,还是太年轻了啊!

  在张绣和刘表的一力促成下,这场相会的结果自是皆大欢喜。

  刘表满意张绣的态度,今后会约束部下,不再去扯张绣后腿。

  张绣来到荆州的两个主要目的到达,同样也颇为高兴。

  至于正事?

  拜托,那种事情根本没有必要和刘表通气吗?

  只要刘表能够维持荆州现在的局面,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

  接下来……

  张绣双眼发亮,终于要跟传说中的诸葛亮见面了。

第190章 少年诸葛亮

  诸葛亮看着面前的张绣,目光中是满满的疑惑。

  只因为,站在自己面前的是:

  凉州豪族,董卓旧部、骠骑将军张济从子,蓬莱枪神散人童渊嫡传、北地枪王,南阳太守、建忠将军,被许劭评为“雄踞宛城,虽乱世可安”的一时之雄,有着“北地枭雄,乱世不败”之称的张绣,张博超。

  他倒不是记不住这一长串的名号。

  相反,诸葛亮才思敏捷,过目不忘,只听了一遍就把这段话倒背如流。

  只是他实在不明白,张绣一见面就这样自报家门意义何在?

  从叔父诸葛玄给自己的信和这段时间张绣的种种表现来看,他并不是这种人啊!

  诸葛亮哪里知道,张绣纯粹是因为看到年少的诸葛亮觉得好玩才这样说。

  刘备三顾茅庐的第一次,他便自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求见”。

  然而那看门童子却回答,自己不记得这么多名字。

  刘备只能尴尬地回应:“你只说刘备来访。”

  当时的刘备屯兵新野、尚无立足之地。

  但是面对隐居的诸葛亮却还是把自己的头衔挨个儿报了一遍。

  隐含的意思就是我刘备不但名扬四海,还是皇亲国戚,如今能亲自上门拜访,已经算是礼贤下士、求才若渴了。

  虽然说不至于到“诸葛亮你不要不识抬举”这种地步,但也是他自信感和优越感的一种体现。

  万万没想到,却被童子的一句话给怼了回去。

首节 上一节 155/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