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个月,几小股倭寇在台州登陆,总人数约一千人。太少了。胡部堂想要的,是一场毕其功于一役的大战。”
“你手里不是养了一个给倭寇提供假情报的渠道嘛?这一次要派上用场了。想个法子,把频繁出入浙江沿海的倭寇全都引诱到台州。”
林十三喝了口茶:“我明白了。您和胡部堂是想钓鱼。让我替你们抛鱼饵。”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假情报渠道也是一样。我这一年,用了二十几条真情报换取倭寇的信任。是时候收网了。”
徐渭笑道:“你若能在此事上助胡部堂一臂之力,真把活跃于浙江沿海的倭寇全都诱到台州。那你就是抗倭的大功臣。”
二人开始筹划如何钓倭寇这条恶鱼。
林十三道:“我经手了这么久的对倭情报事,有个心得。倭寇把上岸抢掠当成了做生意。他们的狗命就是本钱。”
“想让他们投下血本,投入大规模兵力登陆,那就要有重利相诱。”
“前两年,朝廷开放了三个口岸与佛郎机人贸易。”
“我们可以放出一条情报。朝廷刚刚谈成了与佛郎机人的一大宗贸易。货物总价四百万两。”
“这批货物包括上等丝绸、上等茶叶、上等瓷器、还有大批的极品珠宝玉石首饰。交割地点就在台州。”
“织造局和大批民间商人,正在往台州运送货物。在台州城内囤货,等待佛郎机人靠岸交割。”
林十三说完了他的鱼饵,徐渭满意的点点头:“妙。老兄你若在浙直总督府供职,至少能做个筹划军略的佥事。”
“不过光放出消息还不够。”
林十三接话:“对。既然是钓鱼,那就得打窝。给倭寇一丁点甜头。总督衙门要出次血了。至少要拿出个十万八万两银子采买货物,送到倭寇嘴边儿。”
“咱们两头打窝。我这边让文苑秀居给倭寇送出假消息。不对,不是送,而是卖。这条消息要价要高。直接要一万两。”
“且倭寇与咱们明军不同。东南明军在胡部堂的带领下如今拧成了一股绳。倭寇却分为许多山头。”
“我让文苑秀居一货多卖。卖出来的银子,恐怕足够填补总督府采买货物送倭寇的银子。”
徐渭伸出了大拇指:“与我想到了一起。我这个总督府首席师爷,真该你来当。”
林十三道:“除了拿实打实的十万两货物当饵。还要再造一个阵势。商人们正在大规模向台州运送货物的阵势。”
“嗨,我怎么把这事儿给忘了!”
徐渭问:“什么事?”
林十三道:“兵部采购了五千匹云南驮马,在南京中转。我可以借来用一用。让驮马驮着大批货包,在台州一带招摇过市。”
“台州一带有大量倭寇收买的耳目。咱们用障眼法迷惑下倭寇耳目。倭寇就更信咱们放出的假情报了!”
徐渭伸出了大拇指:“高招。不过兵部那边的人肯借这批马嘛?”
林十三道:“我得问问兵部的徐主事。我这几日在帮他治这批滇马的腹泻之症的。他应该会卖这个面子给我。”
“东南倭患早日平定,对兵部的杨部堂也有好处。倭寇平定了,朝廷的军费才有可能向九边倾斜。”
徐渭道:“我也写信给胡部堂,禀明你的计策。哦对,我记得你们专办秘密差事的人,对这种计策都是要起代号的。”
林十三想了想说:“就叫此计为滇马策吧。”
徐渭道:“好。”
当天夜里,林十三将徐主事请到了镇监府,摆了一桌上等宴席单独宴请。
徐主事道:“说好了我请您喝酒。怎么好让您破费?”
林十三道:“今夜我有求于您。”
徐主事道:“您刚帮了我的大忙。中午滇马喝了白陶土水便有了好转。您让我办事,何谈一个求字?尽管说就是。”
林十三将借徐主事五千匹滇马用于抗倭的事说了出来。
但他没说这批滇马是用于造假声势,迷惑倭寇。而是说这批滇马是用于运送抗倭军械、粮草。
林十三并不是不信任徐主事,滇马策是顶级机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徐主事皱眉:“五千匹,全部借走?我做不了主。得请示杨部堂。”
林十三道:“兵部在南京也是建有鸽站的。一来一回,再加上杨部堂考虑两天。八天内应该能给我回信吧。”
徐主事颔首:“应该能。”
二人吃罢了饭,徐主事立即赶往兵部在南京城内的鸽站,写鸽信向杨博请示。
林十三则让李高找来了文苑秀居的“主人”——北条浩二。
林十三见到北条浩二,笑道:“怎么样,你的两个儿子进了金陵书院了嘛?”
北条浩二纳头便拜:“多谢林千户的大恩!金陵书院是官学,有大儒授课。我这两个儿子他日学有所成,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大明子民!”
当初林十三招降北条浩二,给的条件便是保全他那些年通过给倭寇出卖情报攒下的巨额家资。同时让他的儿子成为真正的大明子民。
林十三又问:“我听说你在滁州又买了一千亩良田?”
北条浩二颔首:“什么事都瞒不过林千户的眼。我这一年来,陆续将现银都买成了大明京内的良田。”
“我是想通过此举让林千户您放心。我这辈子都不打算回倭国了。愿做大明的顺民。”
“您可以信任我。”
林十三笑道:“我们锦衣卫中有位姓余的老前辈说过,信任是一种滑稽的好感。”
“我看咱俩之间就有点那意思。”
北条浩二千恩万谢:“您是我的再生父母。您让我上刀山下油锅,我都会毫不犹豫。”
林十三道:“上刀山下油锅倒不必。你这条情报渠道,我已用真情报喂了整整一年。现在该派上大用场了。”
“附耳过来。”
北条浩二走到林十三身边。林十三低声将滇马策告知了他。
北条浩二是传送假情报的具体执行人。林十三只能告知他实情。
他不怕北条浩二反水。北条的两个儿子进了金陵书院,名为求学,换种说法也可以说是被软禁。
再有,林十三也知道,北条浩二的确把自己的银子全在大明京内买成了良田,还建了两处大宅子。
像北条浩二这种视财如命的人,才不会舍弃在明境的产业以及自己的儿子,吃力不讨好跟倭寇说实话呢。
北条浩二听完林十三所言,赞叹道:“林千户,您大手笔啊!”
林十三道:“不是我大手笔,而是明军大手笔。明军兵强马壮,彻底平定浙江一省倭患只在今年之内。”
“要换作三年前,咱们的这个计策即便成功,引诱到了大股倭寇登陆台州,那些不堪用的卫所军也会束手无策。”
“现在不一样了。浙江的明军脱胎换骨了!”
北条浩二点头称是:“对对对。林千户说的没错。”
林十三敲打他:“有些话我还是说清楚了为好。我刚才告诉你的,是明军顶级机密。”
“你若首鼠两端,把此事透露给倭寇。你两个儿子的命没了,你在大明的那些产业也没了。而你将受千刀万剐之苦。”
北条浩二道:“林千户放心。我没那么傻!”
第216章 送出假情报
北条浩二这个老倭鬼颇为识时务。
林十三又道:“若滇马策能够马到成功。我奖你白银一万两。另外还会上书京师锦衣卫南镇抚司,给你一个小旗的员额。”
北条浩二纳头便拜:“多谢林千户提携。”
林十三道:“别急着谢我。事情还没办成呢。咱们得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你回去好好琢磨琢磨。”
接下来的几日,林十三忙着跟北条浩二制定引诱倭寇上岸的详细计划。
兵部杨博的回信也已绑到了信鸽腿儿上,飞来南京。
杨博对借滇马的事表示同意。他是嘉靖朝后期数得上的猛人、能臣。
在他看来,抗倭大业是要高于党争和利益之争的。
为了抗倭,别说借五千匹滇马。就算把它们全送给胡宗宪又如何?
所谓深明大义,便是如此。
与此同时,戚部驻地,台州东南新河县郊军营。
指挥佥事胡守仁、千户吴惟忠、陈大成、王如龙等正围在戚继光面前。
戚继光闭着眼睛,一言不发。
吴惟忠道:“弟兄们练兵练了快一年。如今上千倭寇进犯台州。求将军率我们出击,让倭寇尝尝咱义乌兵的威风!”
王如龙道:“将军,咱们弟兄的鸳鸯阵法以以真,那个什么来着。”
胡守仁在一旁道:“已臻化境。”
王如龙点头:“对对对,已臻化境。咱们正好拿那一千倭寇练练手。您不是常说嘛,练兵练的再好,也需实战磨砺。”
胡守仁不是戚部中的义乌帮,而是观海卫世袭武将出身。
胡守仁道:“将军。他们俩说的有道理啊。朝廷花了那么多军饷在我们身上。如今台州遭上千倭寇入侵,咱们若做事不管,岂不寒了百姓的心?”
戚继光猛然睁开了眼睛:“我问你们,浙江沿海活跃的倭寇大约有多少人?”
胡守仁答:“三万多人,十六七股。”
戚继光道:“宝剑岂能轻易示人?一千多倭寇登陆你们就急眼了?小家子气!”
“告诉你们,未来台州有一场大战!这是一顿美味大餐,要吃我们就敞开肚皮吃。”
“能发大财的人,岂能算小账?”
“告诉弟兄们。白天好好习练鸳鸯阵法,晚上好好睡觉。养精蓄锐。”
就在此时,一名总督衙门的旗牌官快步走了进来。
旗牌官拱手道:“禀戚将军。上月十六,广东盗贼张琏聚众四万,攻陷福建、江西三府十八县。僭称飞龙国皇帝。”
“朝廷已命俞帅调任南赣总兵,率部离浙去赣,平定张琏匪乱。”
这是一个万分不妙的消息。
昨日胡宗宪刚派人来给戚继光通过气。说一两个月内,浙江沿海的倭寇全都会来台州。到时由戚部、俞部联手,将他们一网打尽。
如今俞部却调往了江西。整个浙东,就只剩下戚部一支生力军。
要知道,戚部只有三千人而已。而整个浙江沿海的倭寇却有三万多。
三千对三万,优势在敌。
即便是有大将之风的戚继光,此刻心中也捏了一把汗。
戚家军自建军之后,还未单独打过如此规模的大仗。
其实,身为统帅的戚继光严重低估了自己手下这一群义乌兵的战力。
杭州,浙直总督府。
胡宗宪正在跟福建巡抚谭纶密谈。
胡宗宪这个浙直总督还管着福建军务。谭纶是他的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