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成的面前站着一群陈姓同族,如陈禄、陈子銮、陈九霄等等。
陈大成高声道:“诸位老少!坎头村的土匪今夏把咱打出了八保山。害得咱们村里人这小半年来只能喝稀粥!”
“如今上回械斗受伤的都已经养好了伤。刀枪也都打造齐备。若不抢回那些铜井,咱们对不起陈家列祖列宗!”
“这一遭还是老规矩。全村老幼齐上阵。三日之内,我要将坎头村的土匪赶出八保山!”
一众陈姓族人嗷嗷叫。从八十老叟到六七岁的孩童都憋了一股气,誓要打下八保山,活捉吴惟忠。
这场大规模的械斗一触即发。坎头村大约有两千八百人参与,倍磊村则有两千人参与。
其中有大约四成是青壮。
入夜,林十三和张伯来到了祠堂的前院。见四下无人,二人小声交谈。
张伯道:“成化、弘治两朝第一名将王越说过,兵不怕野。越野的兵越能打胜仗。”
“边军就是一群野狼。凶狠、好斗。咱明军如今真正能打仗的,也就只剩下了边军。”
“我看乌南人有点野狼的意思。”
林十三道:“师父,我寻思咱们还是先别急着下结论回禀皇爷。先看他们打完这场械斗再说。”
张伯笑道:“看吴族长排兵布阵井井有条,颇有章法。已经能胜过九成九的卫所军千户了。”
“只是不知他手底下的人能否听从他的命令。能够服从军令的才是好兵源。”
林十三道:“咱们如今即便亮明身份,恐怕也阻止不了这场械斗。唯愿他们双方少死些人。”
浙直总督衙门。
胡宗宪正在跟心腹智囊徐渭徐文长拟定新军的军饷。
徐文长道:“自古无钱不聚兵。若要按戚继光所说,练人数三千的一支浙兵新军,我以为粮、饷、赏三样一样不可少。”
徐渭是江南第一才子,书诗画字四绝。“书”指的是兵书。他的韬略不次于胡宗宪。
但有种人只适合一辈子居于幕后出谋划策,不适合在台前开牙建府。徐渭便是这种人。
胡宗宪道:“粮、饷、赏?仔细说说。”
徐文长道:“粮者,口粮也。至少要让新军弟兄每顿都吃得饱。定额每人精米三斤,肉蔬若干。”
“饷银一项,边军军饷为每年十八两。我们浙兵新军则定为每人每年四十两。合每月三两半。”
“三千人的新军,每年总军饷便是十二万两。因总人数不多,十二万这个数字浙直总督府绝对能够负担的起。”
“另外便是赏。俗话说得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每杀死一个倭寇,赏银三十两!也就是说,杀一个倭寇几乎可以拿到全年的军饷。”
“沿海倭寇加起来也不超过十万。朝廷乐得拿三百万两银子换十万颗倭寇人头。”
胡宗宪颔首:“嗯,徐先生所言极是。你把你刚才所说拟成条陈。我上奏皇上。”
此等粮饷赏银待遇的确冠绝明军。
胡宗宪道:“戚继光的新军要建。咱们也不能亏待了俞大猷手下的那支四千人的老兵。”
“俞大猷那四千人中要么是广西狼兵,要么是福建子弟。福建那边几乎全靠俞大猷的兵镇守。”
“将他们的年饷也提升到四十两。”
一日之后,八保山。
坎头村内突然铜锣声震天。一个青年敲着铜锣,高喊道:“倍磊村的打来啦!村里留守的防贼!防贼!”
林十三刚从祠堂内探出头四处张望,便被守祠堂的几个少年郎提醒:“林掌柜,我们族长说了,打完械斗前您不得出祠堂。”
“这是为了您好。”
林十三有些失望。他太想亲眼见识下两村械斗了。
他回到了祠堂中,跟张伯、孙越、李高焦急的等待着械斗结束。
李高之前被打掉了一颗牙,抱怨道:“要不是师父说要从这儿招兵,我非得告诉我姐,让她劝我姐夫发兵剿了这村子。”
“他娘的,自从我姐进了王府,我啥时候挨过这样的打?”
孙越问:“听你这话,你姐没进王府前你在村里没少挨打?”
李高是个直肠子:“嗯,我在老家村里挨的打可多了。谁让我是泥瓦匠家的儿子,不是地主家的崽子呢?”
林十三有些担忧:“这场械斗别打得两村青壮尽亡。那咱们就白来了。”
“倍磊村的人我没见着。光说这坎头村的人,真是绝佳的新军兵源。”
众人正说着话,突然间“扑棱棱”,血将军飞进了祠堂。
张伯提醒:“别忘了这回还有一件捎带的差事,得把血将军带回京里去。”
众人在祠堂内聊了一会儿天。到了午饭口,却不见人来送饭。
村里老幼都去打械斗了,祠堂这边仅留了五六个少年郎看着。没人给做饭。
林十三突然听到祠堂外一声喊:“陈五、陈六、陈七,还有二瘸子家的。前面打得不可开交缺人手。你们快去雅雀台那边运受重伤的叔伯弟兄。”
林十三闻声又来到祠堂门口。只见守祠堂的少年郎们一溜烟跑向村外。
林十三道:“师父,咱们的机会来了。走,咱们去八保山,看看这场械斗。”
四人出得祠堂,进了八保山。刚进八保山便听到了震天的喊杀声、痛苦的哀嚎声。
这里名叫雅雀台,是去最大的铜井靠山井的必经之路。双方几乎把所有兵力都放在了雅雀台决战。
林十三等人找了个高处,俯瞰整个雅雀台战场。这场械斗何止是惨烈,简直就是惨烈!
无数两姓族人被打倒在地。有个人被竹枪豁开了肚子,露出一大截的肠子。他竟左手捧着肠子,右手拿着铁刀嗷嗷叫的往前冲。
不光是两姓的壮汉们打成一团。那些孩童、老者甚至于六七十岁的老妪都打得不可开交!
武器丢了就抡拳头,用脚踹,用牙咬!
“轰!砰砰!”双方的增援火器到了。宋时的突火筒、元时的松树板门炮开始射散子
林十三急眼了:“再打下去,还招个屁的兵?双方全要死在这雅雀台!”
就在此时,一群身穿鸳鸯战袄的骑兵冲入了雅雀台。
为首的将领一身盔甲,披着红袍,正是戚继光!
戚继光带着总督府的二百亲兵来了。
他领着骑兵在两村对垒的中央掠阵纵横,强行将双方隔开。
戚继光举起马鞭,高喊道:“别打了!我乃浙江都司同知、宁绍台参将戚继光!我命令你们停止械斗!”
戚继光在浙江的名声很好。又加上他带来了两百多骑兵。械斗双方都得给他面子。
吴惟忠一挥手,高喊道:“停手!”
陈大成亦喊道:“倍磊村的,停手!”
双方械斗中止。
雅雀台上虽说不上尸横遍野,也是死伤惨重。
戚继光喊道:“双方族长上前来!”
吴惟忠和陈大成上前。
吴惟忠道:“戚将军,上回我已经跟你说了。坎头村的人绝对不会当兵。您就别费心思了!”
陈大成道:“我们倍磊村的人也绝不当兵!”
戚继光表情严肃:“这个暂且不提。我问你们,最近可有几个操北方口音的人来八保山一带?”
“你们没把他们怎么样吧?那几人是朝廷钦差,若被你们杀了.朝廷将派重兵剿杀你们!”
“我戚继光第一个砍掉你俩的脑袋!”
陈大成一脸疑惑:“操北方口音的人?没见过啊。”
吴惟忠却眉头紧锁,一言不发。
戚继光质问道:“你可见过他们?如实回话!”
吴惟忠还是一言不发。
戚继光急了:“你该不会真把他们杀了吧?”
就在此时,戚继光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戚将军,林十三在此!”
第172章 缺德?不不不,我林某人是在积德行善
林十三等人来到了戚继光面前。
戚继光竟以浙江一省副帅;宁波、绍兴、台州最高武将的身份,下马给林十三跪倒磕头。
戚继光道:“臣,戚继光,恭请圣安。”
林十三道:“圣躬安。戚将军快快请起。”
一旁的吴惟忠看懵了。这铜商是皇帝?
吴惟忠突然高声提醒戚继光:“戚将军,你别是被他骗了!他怎么会是皇帝?嘉靖年号都到三十七年了。看他才二十多岁。”
戚继光哭笑不得:“我刚才以面见皇帝之礼拜他,是因他乃钦差。钦差者,如皇帝亲临也。”
吴惟忠惊讶:“钦差?他是官家人?”
林十三向吴惟忠拱手致歉:“吴族长,我是来微服私访。隐瞒身份实在是迫不得已。”
吴惟忠最恨满嘴谎话的官员,他怒道:“私访?访什么?”
林十三扯谎道:“南直隶有官员上禀,说义乌的坎头村吴姓、倍磊村陈姓有不臣之心,聚众图谋不轨、意图谋反。”
“朝廷派我来访查实情。”
“经我访查,坎头村、倍磊村的两姓皆乃忠义之士,绝无反叛之心。”
说这话的时候,林十三给戚继光使了个眼色。
戚继光心领神会:“吴族长,陈族长,如果你们能率领两姓青壮加入我明军,更能向朝廷表示忠诚。”
“你们若当兵,军饷绝对优厚!一句话,只要加入明军,银子多多滴啊!”
吴惟忠皱眉:“我们绝不加入明军!因为我们信不过当官的嘴!”
陈大成虽跟吴惟忠是世仇,此刻却站到了死敌一边:“没错。当官的嘴,骗人的鬼。说不准官府是为了耍什么调虎离山计。”
“我们一走,你们就派兵进来霸占八保山的铜矿。”
戚继光哭笑不得:“霸占铜矿?难道你们连我戚继光都信不过?”
吴惟忠道:“我们不是信不过你戚将军,而是信不过你上头那些当官的。”
“那些乌龟王八蛋什么损招数没有?说不准你也被他们蒙在鼓里。”
陈大成道:“官军除了欺负欺负老百姓,还会干什么?”
吴惟忠附和:“没错。上回义乌千户所的人来夺铜矿。跟我们开打前说什么‘我们不敢打倭寇,还不敢打你们这群穷棒子嘛’?”
“听听。官军都是狗揍的。我们虽穷,虽苦,却有骨气。不可能放着好好的人不当去当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