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璠心领神会:可着李高请我们赴宴,是来打秋风的啊!背后一定是林十三指使。无妨,给他们一些好处就是了。
徐璠熟读史书:盛唐时,玄宗外派了一堆什么“荔枝使”、“御马使”、“花鸟使”到地方上。
诸使到了地方,横加敲诈大发横财。
徐璠心道:还真是古今一同啊。
想到此,徐璠主动开口:“我徐家愿为招猫婿之事献银一千两。”
一众士绅纷纷开口:“我愿献银五百两!”
“我愿献银三百两!”
李高站起身:“多谢诸位好意。可惜.远远不够。”
“我明跟诸位说了吧。我这趟出来办差,不能给裕王府丢人,一定要办圆满。”
“江南是在座诸位的一亩三分地。我不指望你们,难道指望胡宗宪那抠门货?”
徐璠道:“李公子尽管说个数。我们就算钻山打洞、卖家产、售祖田也一定要给您凑齐。”
李高清了清嗓子:“嗯哼,诸位,要把差事办圆满,至少也要两百万两银子。”
徐璠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呢:“多少?”
李高重复了一遍:“二百万两银子。”
此言一出,一众士绅鸦雀无声。
好家伙,这位李公子请客,不是来打我们秋风的,是来割我们肉的!
徐璠的目光从李高脸上转移到一直在埋头吃菜的林十三脸上。
他心知肚明,李高一个浪荡外戚哪里有这么大的胃口?定是林十三指使。
徐璠试探林十三:“林传俸,都说您是养宠玩宠的行家。敢问一句,为御猫招婿为何要用二百万两银子?”
“二百万两银子换成金子,恐怕能打跟眉霜等身的金猫几百只!”
林十三嗦了嗦手里拿着的乳鸽腿骨:“的确得用二百万两银子。你们且听我细细道来啊!”
“御猫招婿,仿皇帝选后妃例。皇帝选后妃,一向是由内承运库拨银子给各布政使司,由各布政使司拨银子给各府、州、县。”
“嘉靖元年六月,皇爷选后妃。先拨内承运库银三十万两。各地官府皆称不足,无法为皇爷挑选称心如意的佳人。”
“七月,又拨内承运库银五十万两。地方官府继称不足。”
“八月,再拨银六十万两,地方官府仍称不足。”
“九月,拨银六十万两。地方官府这才开始甄选佳人。”
“皇爷前后给了地方官府二百万两。要知道,先皇武宗殡天,内承运库遗银便是两百万两。”
“此番御猫招婿,仿皇帝选后妃例用银,两百万两之数岂不是很合理?”
皇帝想要亲政必先大婚以示成人。当年嘉靖帝急于亲政,愣生生被天下文官讹走了一个内承运库。
徐璠为首的一众士绅目瞪口呆。
这什么歪理邪说?
不就是配个猫嘛?那御猫再尊贵,能跟皇帝一样嘛?
可着当年天下文官讹了嘉靖帝,你要替嘉靖帝把这钱要回来?
李高带着哭腔说道:“诸位善长仁翁,你们就发发慈悲吧!银子凑不齐,我就办不好差事。”
“办不好差事,丢的是裕王爷的脸!裕王爷丢了脸,徐次辅的脸也得塞进裤裆里!”
“我晓得,你们都是江南的大菜猪,啊,我小地方人,说话有口音。是大财主,不是大菜猪。”
林十三心里一紧:你怎么把实话给说出来了?
李高道:“谁不知道在座的诸位,家产最少的也以几十万两计!两百万两听着唬人。你们随便拔九牛一毛上的毛尖尖凑一凑,也就凑齐了。”
“只要能凑齐银子,让我给你们磕头都成!”
“诸位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算看在我姐夫的面子上”
徐璠终于表态:“这样吧。我们咬咬牙,凑三十万两出来。看着我们家大业大,其实都是空架子。”
“凑三十万,我们今年就都得过苦巴日子了。”
“不足之数,请李公子和林传俸拿着圣旨去跟浙直地方官府要。如何?”
李高道:“去找浙直官府要?浙直总督如今都恨不能穷的露着腚。他们哪里有这一注闲钱?”
林十三起身:“徐公子,请随我来。我有几句要紧话单独说给您听。”
徐璠跟着林十三去了后厅。
林十三拍了拍手,张伯捧着一个木匣走了出来。
林十三掀开木匣,里面是一叠纸。不等徐璠看清,林十三便合上了木匣。
这是在故弄玄虚。其实木匣中装着的,只是胡柏奇的儿子手抄的三字经。
林十三道:“敢问徐公子,华亭县广义进棉布行可是您的产业?”
徐璠一愣,敷衍道:“似乎是我徐家一个远枝子侄开的。”
林十三仰天大笑:“哈哈哈。徐公子,当着明人又何必说暗话?您是广进义的大股东。”
“去年腊月,广进义从松江府各地买了了十五万匹松江棉布。”
“蹊跷的是,这么一大批棉布,徐家不说囤放在城墙坚固的华亭县城里,竟囤放于城外布仓。只派了十几个老弱家丁看着,仅能防防火。”
“没过三天,倭寇高仓文太部在登陆入寇,直扑华亭县城外的布仓。将十五万匹松江棉布全数抢走。”
“更蹊跷的事来了。在倭寇‘抢掠’棉布的当晚,有一艘海船靠岸。您带着二百多号家丁,从海船上搬下来二十万两银子,运回了祖宅。”
“这是徐家遭倭寇抢掠,还是跟倭寇的默契交易?”
徐璠愕然。
林十三拍了拍匣子:“最近十五年,广进义棉布行几乎年年被倭寇抢。匣中皆有详细数字记录。”
“我就奇怪了。年年遭抢年年赔本,这广进义还开的下去?”
第155章 又立三大功,天生福将
徐璠的眼睛死死盯着林十三手边的木匣。
他不知道林十三掌握了多少徐家与倭寇交易的证据。
林十三道:“徐公子,明跟你说了吧。储君不会倒,徐次辅就不会倒。我没那么大的胆量,绝对不敢把这木匣中的东西公之于众。”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给徐家面子,也请徐家给裕王爷面子。”
“裕王爷的小舅子第一次出京办差。您得带个头,帮李高把差事办好。”
徐璠问:“林传奉,你们要我徐家出多少银子带头?说个数吧。”
林十三想了想,说:“徐家在松江府有田二十万亩。每亩每年产米三石,扣除给雇农的一石。每年徐家得米四十万石,折银二十万两左右。”
“我看徐家就捐出一年田产所得。二十万两银子如何?”
徐璠问:“那匣中的东西?”
林十三笑道:“好说。张伯,把火盆拿上来。”
张伯拿来一个大号火盆,将木匣放入火盆中,又浇上了火油点燃。
顿时火光闪动。
可怜胡宗宪那七岁的小孙子抄了十二天才抄出的全本《三字经》,就这样被林十三顺走,一把火给烧了。
缺德带冒烟儿!
林十三与徐璠回到了酒宴之上。
林十三一言不发,继续埋头吃菜。
李高问:“我的徐公子,徐大哥,徐祖宗。徐家是江南大族之首。您倒是发句话啊,到底帮不帮我?”
徐璠咬了咬牙:“我徐家世受皇恩。皇家御猫选婿此等大事,我徐家就算倾家荡产也要协助李公子将差事办圆满。”
“徐家愿捐银二十万两!”
说出二十万两这个数字后,徐璠的心在滴血!
一众豪族士绅们面面相觑,无一人发声。
林十三一边啃着乳鸽,一边风轻云淡的说:“诸位,汪直让王本固杀了。倭患三五年内无法平息。那些做走私贸易的可以继续发财。”
“可若李公子差事办不好,裕王爷一怒之下建议皇爷,命厂卫严查东南走私贸易.嗯?”
“再跟你们说句大实话吧。汪直若没死,李公子又何苦跟你们筹银子?汪直生前允诺过,愿拿出二百万两孝敬皇爷。”
林十三话中有话:你们这帮逼养的玩意儿给王本固当后台,弄死了汪直。你们倒是能继续发走私贸易财了。可苦了东南百姓。
老子今儿就是因为这事儿来敲你们的竹杠!
常熟钱氏的钱世臣与徐璠对视了一眼。
钱氏亦是江南大族,千年世家。自宋时家中族人便开始做官。元时亦有族人做官。明时还有族人做官。
如今钱世臣的父亲钱顺德是族长,老钱在山东担任按察副使一职,而长子在家守业。
说句题外话,钱氏后代中还有个殉国投湖前嫌水凉的.
言归正传,钱世臣道:“我钱家愿捐银三,哦不,五万两!”
其余大族纷纷表态:“我余杭王家愿捐银两万两。”
“我姑苏黄家愿捐银一万五千两。”
这帮大族是想小杖受、大杖走。厂卫若真动真格的,严查走私贸易。他们的买卖不说被砸锅,起码要停一段时日,损失不可估量。
李高当场开了认捐簿子,让林十三执笔记录,又让一众商人在上面签字盖了手印。
一场鸿门宴,二百万两银子到手!
酒宴散尽,林十三和张伯、李高、孙越围坐在一起闲聊。
林十三笑道:“还是裕王爷小舅子的面子大啊。那些大族都是些光吃不拉的貔貅。”
“咱李公子动动嘴,就从他们腚眼儿里掏出了二百万两银子。”
李高得意洋洋:“嘿。我姐夫以后是要当皇帝的。他们当然要买我的账。”
林十三连忙劝阻:“我的李公子,李祖宗。这话以后可不敢乱说啊。皇爷是万年天子,裕王爷要做九千九百九十九年的储君。”
李高笑道:“是是。我这嘴上没有把门的,以后还要师父您多多教训。”
孙越喝着明前龙井,不解的问:“师父,您老为何把捐银的总数定在二百万两?怎么不是一百万或三百万?”
林十三沉默不言。
张伯在一旁笑道:“胖徒孙,你师父定这数目的学问大了。”
孙越道:“师祖,您老人家别卖关子。到底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