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锦衣卫临时工,咋成权臣了 第139节

  旨意上说:仿圣唐旧例,封林十三为“猫婚使”。命林十三在杭州就地寻猫婿。

  旨意的最后,补了两句莫名其妙的话“若经费不足,可向江南豪绅士族就地索要。若经费尚余,可交予浙直总督府作为抗倭军费。

  林十三接了圣旨,便跟张伯商量:“张伯,看来皇爷也清楚杀汪直的幕后黑手是江南那群读圣贤书的王八蛋。”

  “倭患不平,他们就能继续通过走私贸易发财。皇爷这是让我以寻猫婿为由头,狠狠敲他们一笔,交给胡部堂当军饷。”

  张伯颔首:“嗯,是索要,而非募捐。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这事儿你可以拉着李高一起做。”

  “豪族士绅背后是徐阶,徐阶凡事都拿裕王当挡箭牌。你这回干脆将李高推到前台。也过过拿裕王当挡箭牌的瘾。”

  林十三颔首:“妙策。这次我不敲他们几百万两银子不算完!”

  张伯又道:“记住,古今成大事者以找替身为第一要务。”

  “这个替身指的不是找模样一样的人,防止刺杀之类。”

  “而是替正主作恶,替正主做一切不可做之事。”

  “严嵩是皇爷的替身。你这回得把李高当替身。”

  张伯不光是只老醉猫,老色棍,还是个老狐狸。

  林十三当夜便宴请李高。张伯和孙越作陪。

  林十三道:“李老弟。那些浙直豪绅士族个个富得流油。他们的钱都是不义之财!”

  李高卖弄起了见识:“指定是不义之财。我姐姐进王府前,我爹就常受村里的一个秀才欺压。给秀才家干瓦匠活不给钱不说,完工的时候倒要倒贴喜钱!”

  “不给喜钱,那该死的秀才扬鞭子就打!”

  “那帮有钱人都是狗揍的!有了钱,就让家里人读书考功名做官。考了功名做了官有了靠山,就更肆无忌惮的榨穷老百姓的油水。”

  “师父,那帮狗揍的都该死!”

  林十三笑道:“李老弟说的透彻!”

  林十三和李高如今是各论各的。李高称林十三“师父”,林十三称李高“老弟”。

  林十三笑道:“这番皇爷封了我个猫婚使。我做主,授你一个猫婚副使。”

  “皇爷说了,咱们寻猫婿的经费,可以跟江南豪绅士族索要。”

  李高一拍大腿:“这不得敲那帮王八蛋十万八万两银子?”

  林十三微微摇头:“说少了。”

  李高惊讶:“那敲他们几十万两。”

  林十三还是摇头:“少了。至少要敲他们几百万两。咱们用他们的不义之财,做有义之事。”

请假一天,祝大家除夕快乐

  除夕夜啊。请允许可乐偷个懒

第154章 痛宰一群大菜猪

  江南豪族士绅视内阁次辅徐阶为总后台。徐阶视裕王为总后台。

  裕王最宠爱的侧妃的弟弟发出请柬在杭州城内请客,那些豪族士绅自然踊跃来赴宴。

  林十三粗略估算了下,宴请的两百多位“客人”从江南各地赶来杭州聚齐,至少也需要一个月。

  在这个一个月里,林十三做足了功课。

  南京锦衣卫有一个偌大的档库。

  甲子号档房存放江南在职官员密档。

  乙字号存放久居南京的开国勋贵后代密档。

  丙字号档房存放江南大族密档。

  林十三专程派人去了一趟南京,调来了大族密档,仔细参阅。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林十三拿着一份密档,对张伯说道:“浙东处州青田孙家,竟从宋时就开始做官。历经宋、元、明三代而不倒。”

  “太祖爷时,杀了孙家的家主。孙家竟在正统朝又活过来了。”

  “自正统朝至今,孙家出过一位尚书、两位侍郎、一个布政使、两个按察使,知府、知县十几位。”

  “如今孙家人有一个在都察院做右佥都御史。”

  张伯道:“这些江南大族都是这样,世代做官。不管朝代更迭,他们仍旧左手抓钱,右手抓权。”

  “不得不佩服他们啊!”

  “哦对了,你说这孙家是浙东处州青田县的?是开国诚意伯刘基刘伯温的老乡?”

  林十三颔首:“没错。密档上记着,洪武朝时孙家的家主与告老的刘基暗通款曲,时时禀告朝中动向。引得太祖爷不悦才将他杀了。”

  张伯问:“呵,民间把刘伯温吹成了太祖开国的第一功臣。你可知太祖为何封爵时只给了他一个伯爵位,又在开国四年后果断弃用他?”

  林十三道:“还请师父赐教。”

  张伯娓娓道来。

  太祖朱元璋濠州起事之初,身边文有李善长、武有徐达、常遇春。这些文臣武将在开国后被称为“淮西党”。

  要争夺天下,光有兵不行,还要有粮,有钱。

  江南的钱粮,掌握在那些“千年世家”、士绅豪族手中。

  太祖只得跟士绅豪族暂时结盟,给他们委以官职。这些人在开国后被称为“浙东党”。

  浙东党的领袖即刘基刘伯温。

  开国之后,太祖警觉的发现,浙东党人处处维护士绅利益,动不动在朝堂上拿他们曲解的孔孟理论来压天子。

  浙东党甚至在政令文书中大耍他们擅长的文字游戏,阳奉阴违。

  开国之后,地方官大量空缺。太祖需要用人。

  历朝历代做官的都是读书人。浙东党掌握着江南文脉。地方官位自然多被浙东党的门生故旧把持。

  这群人形成了巨大的利益共同体,共同进退。

  太祖爷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天下事,咱这个天子说了不算。那些酸文人说了算!

  太祖是何等杀伐果断?琢磨过味儿来之后,他弃用刘伯温、宋濂,打压浙东党。

  后来更是掀起三大案,将天下官员杀了几茬儿。

  可是,太祖殡天后,继位的建文帝孱弱敦厚,耳根子软。很快又宠信起江南文人,如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

  江南大族的势力再次抬头。

  靖难之役后,成祖爷虽杀了建文三宠臣,但他始终得位不正,不能再对江南士族赶尽杀绝。

  毕竟他不是黄巢。

  于是成祖爷与那些江南大族达成了某种默契。大族名义上臣服于成祖。成祖则与他们在表面上“共治天下”.

  自洪武朝到嘉靖朝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皇帝与江南大族之间的斗争史。

  张伯滔滔不绝说了半天,喝了口茶:“周不过八百年。自太祖开国到如今,已有一百八十二年。”

  “说句大不敬的话。若大明与周同寿,六百多年后改朝换代,这些江南大族照样能够发达显赫。”

  “这些人就像是打不死的臭虫,世世代代寄生在骨瘦如柴的百姓身上。”

  “你这番替皇爷敲他们的竹杠,别想着能把他们赶尽杀绝。只要能让他们掏出家底儿的一成半成,便属难得。”

  林十三道:“师父所言极是。我全明白。”

  张伯又道:“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李高宴请的‘客人’当中,以松江徐家为首。徐阶长子徐璠做过一任太常少卿,如今在家守业。”

  “若能让徐璠吐出银子来,不怕那些大族不割肉。”

  林十三拿出有关徐璠的密档:“师父,你老看看吧,触目惊心。”

  张伯看后皱眉:“松江棉布最大的走私商人,果然是他.”

  林十三道:“怪不得他老子反对通关开海,指使自己的一堆学生给抗倭使绊子呢!若倭患平息,他家还怎么从走私棉布上大发横财?”

  张伯道:“江南大族几乎都在跟倭寇勾连,做走私生意,这不稀奇。我明白了,你想用‘通倭’二字逼他们就范?”

  林十三笑道:“逼他们就范,除了‘通倭’二字,还有另外二字。”

  张伯心领神会:“另外二字是‘裕王’。”

  且说汪直被杀,他的义子毛海峰逃回了倭国。不久之后,汪直被杀的消息也传到倭国。

  毛海峰镇不住汪直原本的部众,部众立即分化成了二十几股势力。

  不出一个月,果如汪直所言,东南海衅四起。胡宗宪整日焦头烂额,宛如一个东南裱糊匠。

  戚继光、俞大猷也成了“救火丁”,在东南四处奔走征战。

  一个月后,杭州城热闹了起来。

  江南各地大族陆续进城。

  倭患肆虐,东南地面不太平。连林十三上回南下办差都经历两次血战。这些豪族士绅却一路平平安安到达杭州。里面没有猫腻才是见了鬼。

  嘉靖三十六年,十一月初八,浙直总督府后衙。

  偌大的后衙摆起了三十桌酒席,二百多名士绅端坐着。

  坐首席的不是林十三,而是李高,今夜他是东主。

  至于胡宗宪,他根本没掺和这事。

  徐璠朝着李高一拱手:“李公子,裕王爷尊体可安康?”

  李高笑道:“安,安得很!有我姐日日精心伺候,我姐夫他能吃能睡好的不得了!”

  李高可不讲什么礼数,在外人面前不尊称王号,一口一个“我姐夫”。

  外人看,倒觉得李高跟裕王十分亲近。

  徐璠笑道:“听说李公子刚进了锦衣卫,担任总旗。又被皇上特委为‘猫婚副使’。真是青年才俊前途无量啊!”

  其实“猫婚副使”不是嘉靖帝委任的,而是林十三瞎封的,为的是将李高推向前台做他替身。

  在西苑伺候了嘉靖帝小两年,林十三渐渐了解了嘉靖帝的脾性。只要能把差事办成,嘉靖帝才懒得追究这些细枝末节。

  李高笑道:“是啊是啊,天恩浩荡。我这回拼了命也要办好差事。”

  徐璠拱手:“若有用得上我等的地方,李公子尽管开口。”

  李高按林十三之前教的,面露愁容一言不发。

  徐璠问:“李公子为何愁眉不展?”

  李高答:“咳!给御猫寻婿,得十万百万里挑一。可管内承运库的吕公公是个铁公鸡,就拨给我们少的可怜的银子。那点钱根本不够使。”

首节 上一节 139/23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