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锦衣卫临时工,咋成权臣了 第136节

  阮鹗笑道:“林老弟带着三位随员风尘仆仆从京城赶到福建,行程近五千里。阮某自然要表示表示。”

  “可惜福建这地方除了大红袍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土特产。”

  “昨日我突然想起,闽侯县溪口乡产黄铁矿。就为林老弟准备了一些。带回去就当给家里人看个稀奇。”

  说完阮鹗打开了箱、匣。

  做官的人最善于睁着眼说瞎话。箱、匣中哪里是什么黄铁矿?分明是黄灿灿的金锭。

  阮鹗笑道:“这一箱黄铁有五百两。是给林老弟的。”

  “这一匣黄铁有二百两。是给李总旗的。”

  “这两匣黄铁各有一百两。给张老伯和孙总旗。”

  林十三连忙推脱:“无功不受禄,这怎么好?”

  李高学着师父林十三的样子推脱道:“就是就是,我们又没替阮抚台办什么事。”

  阮鹗道:“林老弟在皇上面前替我美言几句,李总旗在裕王爷面前替我美言几句,我便终生受用不尽了。”

  “你们二位千万不要推脱。”

  说完阮鹗又从袖中掏出一张银票,面额三千五百两:“护卫你的那些锦衣卫弟兄也着实辛苦。每人分一百两,在福州城中逛逛,买下土特产带回去。”

  林十三为了不打草惊蛇,只能勉为其难的接受了黄金和银票。

  接下来还是老一套。阮鹗请吃喝,请睡女人。林十三等人在福州城中整整逍遥了半月。

  寻猫婿的差事,阮鹗很是上心。毕竟是皇差嘛。半月后,他给林十三选了十六只淡青色公猫。

  林十三过目后万分满意,一场送行酒后,林十三带着公猫和金子、闽女、倭女、大红袍北上,准备先去杭州,休整十日在杭州上官船回京。

  众人骑在马上,边北行边聊天。

  张伯道:“那位阮巡抚出手真是阔绰啊。一送就是九百两金子,三千五百两银子。外加值几千两的大红袍。”

  林十三道:“这金子拿着烫手。不如送给胡部堂做军饷?”

  张伯却道:“错矣!你把金子送给胡宗宪做军饷才容易出事儿呢!”

  “皇帝近臣给封疆大吏送九百两金子做军饷?是何居心?”

  林十三颔首:“是啊,上回南行,我把一路收的程仪银交给瓦氏夫人做军饷,胡部堂给我退了回来。”

  张伯道:“我知道,你是怕阮鹗获罪后胡乱攀扯,把给你送金子的事说出去,你跟着吃瓜落。”

  “放心吧。严家、陆炳、皇爷三方已达成了默契。根本不会给阮鹗胡乱攀扯的机会。”

  林十三道:“那就却之不恭?”

  张伯颔首:“却之不恭。”

  李高笑道:“就是就是,有金子不拿王八蛋。”

  张伯意味深长的说:“十三,你看人家李公子都不怕,你怕什么?”

  言外之意:裕王府的人也拿了这钱。就算阮鹗被押进京后胡说八道,被徐党言官得知此事,他们也不敢怎么样。

  徐党言官参你就等于参裕王府的人。那群言官没这么蠢。

  林十三沉默不言,算是默认了将金子揣进荷包。

  李高笑道:“那四个闽女一般,没什么稀奇。四个倭妇可真馋人啊。”

  林十三道:“你若看上了,今夜挑一个陪你睡就是。”

  李高在马上搓着手:“这不好吧?是人家阮巡抚送小阁老的。”

  林十三却道:“这你就有所不知道了。我那义兄就喜欢别人玩剩下的,最好还生过孩子。”

  李高不解:“这是为何?”

  林十三答了两字:“滑溜。”

  待赶回杭州时,已是秋末。

  林十三遇到了一件万分壮观之事。汪直入杭!

  没错,胡宗宪几乎办成了招安汪直之事。

  汪直这人有个朴素的观点“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他靠海上贸易攒下的银子多达千万之巨。可是在他看来,赚再多银子又有什么用呢?

  只有堂堂正正的带着银子返回家乡,这辈子才没白活。

  胡宗宪利用了汪直的心理。一方面他允诺汪直,上岸接受招安,朝廷会赐予他官职。

  另一方面,胡宗宪密奏请示了嘉靖帝。允诺给予汪直在台州、松江、福州三个大口岸通商互市的特权。贸易额敞开,能做多大的生意都可以。

  别看汪直手下有四五万倭寇替他卖命,有战舰数百艘、火炮千门、火铳万杆。

  可他骨子里还是个商人。

  能够正大光明的跟大明做生意,不比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当个倭寇头子安稳多了?

  胡宗宪甚至跟汪直商定了如何安置他的那些手下。

  一万四千假倭汉人跟着汪直登陆。官府划出官田给他们耕种,汪直也会掏银子分给他们,让他们在陆上娶妻生子。

  三万真倭,汪直会给予丰厚军饷,将他们分别送给十几个藩主大名,并约法三章,不得入寇大明,否则就断掉他们的火器供应。

  倭国村斗乡征多年,各藩主大名乐得瓜分一支海上精锐。

  这样一来,东南倭患基本能够平定。

  朝廷可以靠着汪直的海上贸易网,将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远销南洋、西洋。

  汪直可以赚干净钱;老百姓不用再受倭寇之苦;胡宗宪得了平定倭寇的大功;国库有了一条稳定而又庞大的财源;连嘉靖帝的私库亦能多一桩大进项。

  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唯有一方不好,那便是江南的豪绅士族。

  没了倭寇就没了走私贸易,没了走私贸易,豪绅士族们就失去了暴利。

  光靠盘剥苦哈哈的雇农,能榨出几两油?

  豪绅士族身后又站着文官集团。那帮胆大包天的家伙为了自己利益,连皇帝都敢杀。

  且说林十三等人进了城。杭州城中热闹非凡。

  汪直带了几百个手下进城,这帮人简直称得上是腰缠万贯。

  进城之后,各大商铺里的好东西被他们大肆抢购。虽带了个“抢”字,却是给钱的。

  西湖的船娘们也发了大财。每夜都被买光灯笼,过夜钱涨了三倍,依旧船庭若市。

  连杭州城的乞丐都发了大财。

  汪直觉得初入杭州,要显示他们这伙人的善心。吩咐手下见到乞丐一定要舍钱。

  这帮海盗出身的家伙出手大方。施舍乞丐一扔就是一个小银锞。

  汪直住到了浙直总督府中。江南的茶商、丝商、瓷商争相拜谒。

  商场中人的耳目很灵。商人们已经知道,用不了多久皇帝便会降下旨意,赐予汪直通商互市的特权。

  此时不巴结更待何时?

  总督府书房。

  林十三笑道:“胡大哥。你这总督府都快成商人们的牙行、会馆了。”

  胡宗宪的脸上挂着笑意:“这是好事情。海上贸易商业兴盛了,朝廷多了大财源,百姓们也能跟着喝一口汤。”

  “最重要的是,贸易即和平。”

  “待赐汪直通商互市的圣旨一到,他便会离开杭州返回平户岛、松浦津两处老巢。将手下的四五万倭寇统统妥善安置。”

  “到那时,东南倭患将会彻底平息。”

  “南洋的蔗糖、樟脑;西洋的白银、火器会一船又一船的运来大明。大明的丝、瓷、茶将一船又一船的运往海上。”

  胡宗宪畅想未来时,语调因激动变得颤抖。

  林十三拱手:“我提前贺胡大哥平定东南,立下不世之功。”

  就在此时,浙江巡抚郑泌昌、布政使何茂才急匆匆的走进了书房。这二人都是铁杆的严党。

  郑泌昌朝着胡宗宪一拱手:“胡部堂。哦?林传奉也在啊。出大事了。”

  何茂才是个急性子,他高声道:“胡部堂,淳安、建德等十一县秋汛。大水淹没良田无数。”

  胡宗宪惊讶:“什么?河道监管衙门是干什么吃的?今年我拨给下面府县那么多治河银两,怎么会出秋汛?”

  “何茂才,你说淹没良田无数。大致多少亩?灾民人数多少?”

  何茂才语塞:“这个.卑职尚未统出总数。”

  胡宗宪道:“你们立即随我出城去受灾诸县。救灾如救火啊!”

  他转头又对林十三说:“你在杭州多待几日,让柏奇好好招待你一番。我得立即去灾县。”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胡宗宪以为东南倭患已解决的七七八八。当下最重要的事是救灾。

  他这一走.马上就要坏菜了!

第152章 玉娘报恩使解数,贼王遭劫无影踪

  胡宗宪出了城。林十三找到了胡柏奇。小胡的接待方式还是老一套,领着去逛西湖花船。

  西湖的花船是一站式服务,有娱乐,有吃喝。至杭州而不逛西湖花船,犹如入宝山而空手而归。

  入夜,众人来到西湖畔。

  胡柏奇道:“诸位,这回咱们恐怕上不了玉娘的花船。我问过她的鸨母,她的船今夜让人重金包了。”

  李高问:“怎么,杭州城里还有人敢跟浙直总督的公子抢女人?”

  胡柏奇道:“若换了别人跟我抢船娘,我高低得让他晓得马王爷有几只眼。”

  “奈何.今夜玉娘花船上的那人我惹不起。”

  胡柏奇一直是个嚣张跋扈的性子,不然去年也不会让海瑞痛揍一顿。这回却服了软。

  他这么一说,林十三来了兴趣:“什么人能让胡公子退避三舍?”

  胡柏奇道:“咳。那人是汪直。”

  “我爹都把他当祖宗一样供着。就怕他翻了脸,回海上继续与朝廷作对。”

  “我可不敢因为一个船娘跟汪老板争风吃醋,坏了我爹的大事。我怕我爹打断我的三条腿。”

  林十三皱眉:“坏了!”

  胡柏奇问:“怎么坏了?”

  林十三急得一跺脚:“玉娘跟倭寇有深仇大恨!汪直上了她的花船,万一玉娘为报家仇啊呀,不好!快带我去玉娘那儿!”

  胡柏奇领着林十三一行人急匆匆赶到了玉娘的花船前。

首节 上一节 136/23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