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716节

  敌人无穷无尽,

  而有眼光、能力和意志的人,却总是稀少。

  多忧劳思虑的人,在很多时候,甚至还会比自己的对手提早走向生命的尽头。

  ……

  “但河水仍旧会向着大海流去,不是吗?”

  即便道路再如何曲折,

  途中的风雨又会掀起多少波澜,

  那些不愿受拘束的水流再怎么漫过河堤,奔逃去自由的方向,

  终究还是要沿着自然造化的方向,去往它该去的地方。

  万物终归向海。

  “所以说,做事情还是要有梦想啊!”

  “想的多了,就有在以后实现它的可能!”

  王延世想着自己生前的遗憾,又是一阵叹慰。

  何博在旁边笑着附和他的话,为这个死后都在为治水烦恼的“小禹王”拍手庆祝。

  现在,

  王延世总算可以安心享受死后的快乐的。

  奈何惯性如此,王延世在迎风叉腰,爽快了一阵后,又忍不住关心起来:

  “王景修建的河堤能持续多少年呢?”

  他向诸夏主管黄河的神发出疑问。

  正找到合适理由暴饮暴食的何博就说,“我怎么知道?”

  “堤坝是人修建的,能坚持多久,自然要看人心会是如何的走向。”

  在那久远的年代,

  大禹为什么能够建立夏朝?

  不就是由于他为了治水,奔波于河流的上下,联系了左右的部落,统合的人心与物力,将联盟起来但还未统合的部落捏成一个整体,最后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可,开创新时代的吗?

  人心啊,

  看不见摸不着,听起来更是飘渺,

  可在历史的洪流中,却总是那样重要,难以忽视。

  于是王延世点了点头说,“我知道了!”

  “它应该可以坚持很久!”

  他见证了盛世之下的努力与团结,知道脚下堤坝是如何稳固结实。

  只要不被人恶意损坏挖掘,

  那么这道堤坝,就可以困住河水很久很久,让两岸的百姓享受到来自黄河的,真正的慈母待遇。

  “真好啊!”

  他欢呼了一声,然后跳到水里,变回了曾经的黄河大鲤鱼。

  何博抱着酒坛子,站在原地问他,“你干嘛呢!”

  锦鲤甩了甩尾巴告诉他,“王景沿着河水流淌的方向,修建了新的河道。”

  “我想去熟悉一下它!”

  何博听后,便“哦”了一声,挥挥手让他自由摆尾去了。

  他继续喝着美酒,在堤坝上欣赏风景。

  神情姿态,

  就像身旁的黄河一样从容自得。

  ……

  秋风吹过,

  夏日的喧嚣淡去,

  一件惹人争吵的小事又被摆在了洛阳华丽宽大的朝堂上。

  由于杞国使者的到来,想要诸夏天子给予自己一个名分,

  惊讶于“祖宗还能这么认”的皇帝不得不下令,让朝中学者就《太史公书》的内容,进行公开的讨论。

  前汉之时,这本书的传播受到禁止。

  虽然看的人并不少,可公开展示或者评价,却是不太行的。

  因为“私修国史”,本就是违背律法的事情,哪怕太史公是祖传的史官,也不能如此行事。

  毕竟“国史”地位,犹如其名,是对一个国家或者朝代的重要记录。

  如何评价它?

  如何理解它?

  如何描述它?

  对后面的朝代来说,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自然不能乱来,必须要缓修、慢修、有水平的修,才能对前朝“盖棺定论”。

  你一个小小的史官,仗着家里祖传的史料,怎么就可以越过朝廷,以个人的身份,去定义前面的朝代呢?

  而且一下笔还收不住话,一路顺滑的写到了当时天子的头上!

  你是真不怕死啊!

  许多生活在武帝之后,已经习惯于大一统荣耀、稳定,以及君主权威的学者都在私底下表示:

  “武帝的脾气还是有些柔软了。”

  “这样蹬鼻子的指摘,竟然还允许这本书得到流传,太史公本人甚至只受了绝育之刑。”

  当代的著名史家班固更是认为,《太史公书》由于是私人所著,自有其片面、个人的观点在,这是不符合很不妥的。

  总而言之,

  当皇帝的命令下达,早就憋了许久的各路学者,纷纷表达起了自己的意见。

  自古文人相轻。

  《太史公书》写的好吗?

  其实是很好的。

  内容丰富,文辞优美,描述生动,还开创新的修史体例。

  但正因如此,

  认为自己也可以写出这样一本著作的学者,更要对着它指指点点。

  这让阴间的太史公死的瞪大了眼睛。

  可惜的是,

  由于生前被摘掉了重要的器具,死后即便得到鬼神的恩赐,补全了缺口,他还是没能拥有胡子。

  “史家微言大义,自《春秋》后,便是如此!”

  “他们凭什么这样说我!”

  甘德石申那样的老前辈说他也就算了,

  这群后辈,

  特别是那个班固!

  明明自己也躲在家里私修史书,还照抄了他开创的纪传体!

  有什么脸面说他的坏话?!

  且看我一个个托梦,于梦中显露出恶鬼之相,把他们统统吓死!

  其他史官见他实在是被气到了,便安慰道:

  “孔子生前也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由此可见,这样的写法,固然有传播理念,弘扬正道之德,也难免会让人生出不悦来。”

  “这也是前辈们一再强调,史官执笔如铁,照常叙事,一字不改的原因。”

  针对一些事发表议论,

  这是人作为万物灵长的本性之一。

  但把这种天性发挥到史册之上,终究是有些不好的。

  太史公还是有些不高兴。

  他哼哼唧唧的说,“做我一样的事,还对我这样指摘……也就是今汉的两位天子仁慈了。”

  真是越想越气!

  随后,

  他便去找了早已死下来的班彪,要与之一决雌雄。

  “怎么又打起来了?”

  刚刚从关中群山照顾完正处于繁殖期食铁兽回来的何博,见到太史公与班彪的打斗,有些疑惑的询问其他死鬼。

  班彪,

  是班固的父亲,也是光武帝时的史家代表。

  在生前的时候,他便已经对太史公发表了各种评议。

  这使得此人一死下来,太史公就跟他很不对付。

  两老头经常拿着刻刀比划,企图把对方当竹简给修了。

  “都是杞国的错!”

  对于上帝的疑问,围观的死鬼耸了耸肩,毫不犹豫的交代出了始作俑者。

  “怎么杞国还能干预大汉的内部?”

  “谁让他把历史遗留问题摆出来,让现在的人去解决呢?”

  后人的智慧是拿来解决这种东西的?

  等那位出使大汉的杞使死下来,早晚也得受到太史公和班家父子的联手殴打!

第539章 汉与罗马

首节 上一节 716/7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