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定之听后恍然大悟,拜谢道:“臣谨遵陛下教诲。其实……臣抄录这些卷宗,还有一点私心。圣人云,不可欺君。臣不敢隐瞒。”
“那你说说看?”朱祁镇笑道。
“夜里抄写卷宗,一月可得一两银子,臣用来补贴家用。”刘定之面色尴尬道。
朱祁镇闻言朗声大笑:“哈哈哈,诚实不欺,好好好!你接着抄吧,朕不耽误你挣银子了。”
他拍了拍刘定之的肩膀,转身大步而出。
……
翌日,早朝。
顺天知府刘举禀报了会昌侯孙继忠之子孙振撞人致死的案件。他特意选择在早朝上启奏,因为身为府尹,他已感到此案难以驾驭,索性在早朝上抖落出来。
“此案发生在你的顺天府,自然应由你顺天府审理。”成国公冷哼一声,“早朝是议论军国大事的地方。”
“是啊,你这个知府是怎么当的?”刑部尚书俞士悦也冷冷地呵斥道。
刘举颇为狡猾,此时索性认怂,向皇帝拜道:“陛下,此案虽发生在顺天府,但牵涉到襄王和会昌侯,臣实在无能为力,请陛下治罪。”
此言一出,成国公和俞士悦都哑口无言。
朱祁镇心中暗自赞叹,这个刘举能在天子脚下担任知府,果然不简单。这招以退为进,实在高明,轻松将自己从漩涡中摘了出来。
“刘爱卿所言也有几分道理。”他目光扫过群臣,“此案虽小,但牵涉到一位王爷和一位侯爷。这样吧,案子交给刑部主审,如何?”
刑部尚书俞士悦连忙跪下:“陛下,这不合规矩啊。不如,交给大理寺吧。”
大理寺少卿罗绮站出来拜道:“区区一个撞人案,还需要移交到大理寺?”
啪!
朱祁镇猛地拍龙椅,怒吼一声:
“吵什么吵?这奉天殿是菜市场吗?哼,一个涉及王爷和侯爷的案子,你们就都不敢接,还在这相互推诿?”
“朕的大明朝,还有利剑吗?再利的剑握在你们手里,不过是一把生锈的刀!”
说完,他愤怒的甩袖而去。
群臣齐齐懵了,陛下为何如此大的怒火?
……
愤怒的朱祁镇回到乾清宫后,即刻下令召见刘定之。今日他在朝堂上故意发怒,实则是为了顺势而为,借此机会让自己的人来审理此案。
不久,刘定之进来,恭敬地跪在大殿之上。
朱祁镇走到他面前,微微一笑:“你听说过吗?朝中有党有派,比如你是谁推荐的,谁保举的,或者说是谁的同乡故旧,他们就结为一党。”
刘定之坚定地摇了摇头:“臣虽有所耳闻,但对此并不了解。臣刚刚才告倒了一个藩王,同僚们……都畏惧不敢与臣为伍。”
“哈哈哈,很好。”朱祁镇俯身拍了拍他的肩膀,“刘定之,当初你跟朕说,一路上就没看到一个好官。现在你自己也身居官位了,朕现在就交给你一个案子,看你能不能做个好官。”
“臣遵旨。”刘定之再次拜道。
朱祁镇将会昌侯之子孙振撞死人的案子交给了他,让这位新人去主办。
“这案子涉及到藩王和军侯,你自己要小心行事。”朱祁镇叮嘱道。
“臣定当秉公办案,不负陛下厚望。”刘定之坚定地表态。
朱祁镇微微含笑,挥了挥手,刘定之便退了下去。
在他看来,刘定之这个人用好了,那就是大明朝的一把利剑。
第86章 太后被背刺!你要疯啊!
果然,刘定之不负所望。
他用了三天时间,就审毕了孙振案,直接判了孙振斩刑。
这案子,其实查起来简单,人证物证都有,就是缺少个敢判案的人。刘定之根本不受会昌侯一方的威胁,秉公判了案。
三日后,孙振就会押送西市斩首。
会昌侯孙继忠一脸阴霾的从坤宁宫出来,他刚刚去请求太后救救他儿子。但是,太后拒绝了,她认为案子已定,她不可能公然徇私。
孙继忠心在滴血,就这么一个儿子,他怎么也不会让儿子去死的。可如今,案子已经被判,想正当救人,已经没有法子了。
回到侯府,他焦急的来回走,想如何把自己儿子救出来。这时,他的侄子孙连上前一拜:“大伯,事已至此,只能兵行险着了。”
“你有办法?”孙继忠急切地问。
“顺天府大牢的牢头,你还记得吗?他算是孙家的旁亲。”孙连提醒道。
孙继忠冷哼一声:“老夫当然记得,上次去探监,还是他帮我们办的。但他只是个牢头,能做什么?”
孙连凑近,压低声音道:“牢头虽官职不大,但位置重要。我们可以找人把堂哥换出来,然后再买通监斩官,这事不就成了?”
孙继忠的双眼瞬间闪烁起希望的光芒。对于他来说,买通监斩官并非难事,因为届时监斩的将是刑部官员,而刑部尚书俞士悦是自己人。
现在,只需找一个人把儿子换出来即可,但这个人却难找,谁愿意去送死呢?
“大伯,能换表哥的人,我已经找到了。”孙连低声说道,“乡下六九叔的傻儿子,你还记得吗?他跟表哥还有些相像。”
孙继忠激动地猛然拍掌:“太好了,连儿,这回你立了大功。”
孙连真诚地一拜:“大伯,你这是说的哪里话,我们都是一家人。”
但是,孙继忠根本没听他讲完,已经匆匆而去了。孙连看着他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
第二日夜晚。
刚刚从牢里被换出来的孙振回到了侯爷府。经历了这一番劫难,他整个人显得消瘦了许多。他一进门便大声命令道:“秋香,快去给少爷放洗澡水,你来伺候少爷沐浴。这些天,可真是把少爷我憋坏了……啊……爹,你为什么打我?”
孙继忠毫不留情地扇了他一巴掌,冷冷道:“外面的马车已经等着了,你现在就必须出城。”
“出城?为什么?爹,我哪也不去。”孙振摇头拒绝。
“那你就得死!”孙继忠怒喝道,“你是被换出来的,怎么能留在京城?我已经在苏州做了安排,你去那里躲一段时间。”
孙振一脸不解:“爹,我们怕什么?太后不能帮我们吗?不就撞死个老头吗?至于吗?”
“哼,太后要是知道你被换出来,第一个就要你死!”孙继忠面色铁青,“还不快走?你想连累整个孙家吗?”
孙振从未见过父亲如此严肃,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即使心中万般不愿,他也只能离家避难。他从后门溜出侯爷府,匆匆上了马车。
马车朝着城门驶去。虽然时间已晚,城门已经关闭,但孙继忠执掌后军都督府,夜晚开个城门,这点能力还是有的。
可是,当马车快要到达城门口时,突然从旁边的巷子中冲出数百名锦衣卫,将马车团团围住。
骑在高头大马上为首之人,竟然是襄王。
“孙振,你想去哪啊!”襄王冷笑一声,“好一个会昌侯,为了他儿子还真是不择手段啊。”
……
翌日,早朝。
襄王揪着孙振上殿,弹劾会昌侯孙继忠,说他用人换死囚。此言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所有群臣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了会昌侯的身上。
此刻,他已是百口莫辩。
朱祁镇的嘴角掠过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他微微侧头,目光穿透了帘幕,投向了太后。太后气得浑身颤抖,她万万没有料到,一向沉稳持重的大哥,竟然会为了儿子做出如此荒唐之事。
“臣有罪!”会昌侯双腿一软,跪倒在地,泣不成声,“但臣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啊!试问在场的诸位大臣,如果你们的儿子只是一时冲动犯了错,你们就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去死吗?”
他悲痛欲绝,哭诉着一个老父亲的心碎,回顾着自己多年来为大明江山所做的种种贡献。难道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换回自己儿子的一条命吗?
众多大臣闻言,都不禁被他那深沉而厚重的父爱所触动。
朱祁镇心中冷笑。
特么的,都是好演员啊,这时候你来玩煽情?
“会昌侯与国有大功,一时情急之下,为救子心切而出此下策,其情尚可理解。”太后的声音缓缓传来,“但是,犯罪就是犯罪,孙振依律当斩。至于会昌侯,便罚俸一年,以示惩戒。。”
“太后圣明。”刑部尚书俞士悦躬身拜道。
众多大臣纷纷附和,齐声赞同太后的裁决。
朱祁镇目光扫视全场,然后悄悄向杨贵芳使了个眼色。杨贵芳会意,立刻站了出来,恭敬一拜:“禀报太后、陛下,关于会昌侯的案子,其实并未完全查清,还有人要对他进行弹劾。”
太后闻言,面色一冷,问道:“还有谁?”
杨贵芳沉声道:“正是会昌侯的侄子,孙连!他此刻就在大殿外等候。”
太后闻言,明显露出惊讶之色,会昌侯更是难以置信。朱祁镇见状,趁机挥手道:“那还不快请上来。”
……
孙连步入殿上,神情明显紧张,恭恭敬敬地行跪拜之礼。
朱祁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缓缓问道:“孙连,你身为会昌侯的亲侄子,竟要参奏你大伯吗?”
“是的!”孙连不敢抬头,但声音却异常洪亮,“大伯他贿赂牢头,将孙振换出,又利用自己后军都督的身份,命令城门守将开启城门,私自送其子出城。还有,他还买通了刑部的监斩官,让我乡下的一个堂哥替他儿子受斩刑。”
“住口!”会昌侯闻言大怒。
“大伯,你所做的这些事,侄子实在是……是不敢苟同。”孙连道,“这不仅是枉法,更是欺君之罪。侄子自幼读圣贤之书,深知此等行为不可为,因此只能站出来参你了。”
帘子后面的太后,已经意识到事情的复杂了,这是有人利用孙家人背刺孙家人啊。
第87章 陛下,君不密,则失臣!
会昌侯目眦欲裂:“白眼狼,白眼狼啊!老夫斩了你!”
“大伯,你杀了我吧。”孙连梗着脖子,眼中含泪,“侄儿这也是为了孙家啊,大伯,你糊涂啊,太后和陛下赐予我们孙家富贵,你……你怎么能枉法呢?怎么能欺君呢?”
朱祁镇心中暗赞。
特么,这个孙连会演,心机够深沉的,这一记背刺玩的漂亮。他完全占据了道德和律法的最高点啊。
“太后,陛下~”孙连磕拜,带着哭腔,“大伯虽然做了枉法的事,但臣认为大伯对太后,陛下是绝对的忠心。他已经位极人臣,这些年为了大明,劳苦功高。之所以枉法,还是那点私心,为了他的儿子啊。试问一个老父亲,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儿子去死呢?臣恳请太后,陛下,饶恕我大伯。臣也会辞去官职,侍奉大伯后半生。”
漂亮!
朱祁镇笑容玩味,这个孙连够毒啊。这么一连套下去,会昌侯唯一的儿子死了,孙家不就是他的了?而且,他在群臣面前表示出了他的忠与孝,简直完美。
“会昌侯,你都听到了?你侄子的心思,比你明白。”朱祁镇缓缓道,“古话说的好,家有孝子,不绝其祀。你失去一个儿子,但你有个好侄子啊。”
会昌侯面色狰狞,比吃了苍蝇还难受。
朱祁镇站了起来,目光扫过群臣,问:“诸位爱卿,该如何治会昌侯之罪?”
他心想,这回你们还有何话可说?会昌侯侄子都来参他了。
……
内阁首辅王直挺身而出,躬身一拜,言道:“陛下,会昌侯因救子心切,一时行差踏错,情有可原。况且,幸得襄王及时发现,未酿成大祸,臣恳请陛下宽恕他这一次。”
“臣附议。”阁臣商辂亦站出身来,言辞恳切,“其子即将面临斩刑,望陛下能体谅一位老父的苦心。罚其俸禄,以示警戒,便也足够了。”
随后,数十位大臣纷纷站出,齐声附议。
朱祁镇面色冰冷,未曾料到这些文官竟如此坚决地力保会昌侯,且由王直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