鼙鼓揭天破宋来 第152节

  漫山遍野,震撼人心的呼声,直骇得武胜城内的别速带手足无措。他如此,其他那些本来就是宋军出身,不过是投靠元朝的将领更加惶乱。有人一合计,不若砍了别速带的脑袋,开了武胜城的城门,向张巡献降。

  保全富贵,原官录用什么的就别想了,至少能挣一个活命吧。张巡还要打青居城,后面还有西川,这会儿杀降,那其他城池必然拼死抵抗的。

  已经被骇得六神无主的别速带,猛然瞧见几名四川本地出身的将领,瞪著血红的眼睛望著自己。尚未反应过来,就被其中一人,挥刀劈了。惊骇交加,死不目。别速带的亲卫,那些蒙古兵,也为城内汉军杀死。

  等张巡接受完全军的欢呼,倒马回营,尚未计点损失,了解俘虏总数时,武胜城就派人把别速带的首级送了出来,只求投降活命。

  早这样不就好了,何必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交涉。

  我张二说不杀,那就绝对不杀,一口唾沫一颗钉。既然你们砍了别速带,那我也示之以诚。张巡亲自跑到武胜城下,指天为誓,绝不杀城内一人。

  武胜城门轰然而开,城内的汉将纷纷驰出向张巡叩拜。稍远处定远城的城将也是如此,走马驰来,五体投地拜见张巡。

  张巡乘于马上,接受了他们的叩拜,而后下令允许他们携带个人财物离开城池。但所有的兵器铠甲都得留下,连割肉的小刀小匕首都不允许保留。

  兵士中老弱的,直接发去重庆,交给文天祥和张孝忠充剩员。精壮的,先押在军中,交给后队的熟券军照看。到底兼并不兼并他们,还得看之后的战事。

  一直忙活到傍晚,张巡才能坐下来,听取军吏们的汇报。俘虏抓了八千,算上武胜·定远城的,那就是一万二。

  另外斩首的还有二千二,当面作战斩首的,连二百都不到,全是元军溃败,转身逃亡之后,砍下来的首级。

  但砍了就是砍了,一个脑袋五十贯,验清楚就发赏钱。阿迭乌也摩下有个马兵擒获了张大悦,

  这个功劳等同于斩将,要官直接升秩十级,实授指挥使,要钱则赏三千贯。

  总算下来,元军一万四千余众赔在了武胜城。扣除杨文安的五千人,也就跟著汪惟正等人跑路的二三千元军骑兵算是逃出生天。

  他们有马,自然跑的快,

  最好汪惟正能够直接带崩一路,让顺庆、保宁、广元全都崩溃。他跑路回汉中,张巡则沿著嘉陵江北上,一路收复剑门关。

  等剑门关到手,关门打狗之势彻底形成。走水路,西川的汪良臣和李德辉打不下重庆。走陆路,面对的那就是张巡的大军啦。

  除非汪良臣和李德辉逃奔云南,他们要是走避入云南,也是好事。且不说他们能不能顺利抵达昆明,即便抵达了昆明又如何?能够拉出来三百名骑兵吗?

  在忽必烈攻灭大理国段氏之前,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人口中心长期处于大理。也就是到了元代之后,才逐渐迁移到昆明。

  现在昆明有几个蒙古人?没几个。

  别说拉起大军反攻四川了,能够维持元朝廷在云南昆明的统治就已经十分不易。云南的各民族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此起彼伏,等著瞧吧。

  “平毁定远城,将武胜也削除部分,只留中道运粮屯营必要之仓和墙垣即可。”望著已经空城的武胜城,要继续北上的张巡,毫不犹豫的下令改削此城,避免其之后再被利用。

第372章 372.轻取青居和运山

  听到张巡说要把武胜城改削成一个中屯营的命令,正在为张巡拟写报捷文书的叶李张口提醒了一句,杨文安还在外围呢,尚且不知道奔至何处。

  话里话外的意思,那就是把武胜城给削了,从合州钓鱼城往顺庆青居城运粮的船只,半道遭遇袭击怎么办?

  这就是你不会打仗了,杨文安现在在东川外围彻底成为孤军,既无粮草,也无屯营。从张巡得知杨文安出兵,到张巡自重庆赶来武胜城会战,前后不下七八日。

  如此一算,杨文安已经离开武胜城十日。此时杨文安正常来说,也应该已经抵达长江边,开始寻机袭击宋军的粮道。

  即便武胜城这边,有人不远数百里山路孤身出奔,且非常顺利的找到杨文安,那也是五日之后的事了。

  杨文安还能有粮食再翻山越岭,花费十天跑回武胜吗?不可能的。

  所以这其实就是个伪命题,杨文安即便得到了元军兵败武胜的消息,也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强袭宋军的粮道或者城池,借此获得粮食和存身之处,得以喘息,预备下一步的行动。

  二是直接放弃军队,集合骤马,自己带上个人吃的粮食,和亲信骨干跑路川北或者湖北。将五千大军丢下,作为诱饵,引诱张孝忠去攻。

  至于你说带上五千元军,飞回武胜城,甚至是青居城,还能够立刻发动攻城,夺取城池,纯属痴人说梦。

  被张巡这么一指出,叶李笑了笑,也不恼,他反正是尽提醒的义务,既然张巡心里有数,那他还说什么呢?

  如此,张巡留下一千多熟券军,拆毁定远城,平削武胜城。另外留下生券二千,熟券三千,配合合州的王立,监押那一万二千俘虏,好生甄别。

  对了,家属在青居城的,都被抽了出来,随军北上。

  早前跑路的汪惟正还是进了青居城的,带上细软和亲信家人等,坐著船就准备跑路了。倒是有人告诉他要组织城防,抵御张巡的进攻。可是他指了指城内的老弱妇孺,谁去防战?

  还是退回苍溪大获城,请广元和汉中残余的元军赶紧南下,并且运输粮草进入大获城,再设法坚守吧。

  话是实话,可青居城是元朝的东川帅府所在,十数万人口糜集。既是转运中心,又是仓储要地,很多东川元军的家属住在城内外,迁也迁不走,杀了那更不可能。

  最后的结果就是汪惟正一脚,啥也不管了,跑路再说。

  等张巡赶到青居城,老百姓正望北逃难。很多老百姓其实就是汉人,但这年头的宋军,军纪也确实无法恭维。破了城不洗劫,都不叫宋军。是以满城的军民瞧见汪惟正跑路,也跟著跑,最后那点东川将吏瞧见无法组织防御,还有俩带元的忠臣上吊呐。

  跑什么跑,张巡立刻将俘虏的元军放出来喊话,咱张二那是奉王命来恢复全川的,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与民安息,都回城去,

  说是回城,其实不是,是回青居城西侧三面环水的牛肚坝。

  嘉陵江在青居山这一段,形成了巨大的曲流,号称“坐船要一天,走路一袋烟”。青居山当嘉陵江上下游中心,将后方的牛肚坝给完全遮蔽了起来,使其腹心农田耕地宽广达十三平方公里。

  两万亩良田!

  不论是宋军,还是元军,都在此屯兵养民。余甚至在青居配置了五千宋军,数量仅次于重庆和钓鱼城。全因此处有非常安全的农业生产区,可以就得获取粮食补给。

  青居山上的青居城就纯是军事用途的山城了,完全没有登城的大路,只有两条狭窄的山间小道能上山。这城就不是攻破的,是余死后,人心动摇,投降蒙古的。

  但由于城池实在难以通行,历史上钓鱼城一投降,就立刻被元军废弃,将顺庆府治和南充县治迁移到了北面山下平地上。

  现在好了,凭空又丢回给了张巡。

  接管城防,召集城中百姓耆老,教谕其人,告知张巡所部的行事办法。又将那些被俘的青居元军放出来现身说法,人心稍稍安定。

  到这一步,张巡决定停一停,请重庆的张珏派一千五百兵来接管青居城。张巡一共就二万甲土,是绝对不乐意分开使用的。

  先前派出二千去,监押一万二俘虏,那便不提了。防御光复的州县这种事,得他们川兵自己干。文天祥的主张,一贯是川人守川土,淮人守淮土。

  正考虑下一步怎么进攻蓬州运山城,运山城内就有人来请降。

  原来先前砍了的张大悦就是运山主将,他魔下的二三千人几乎都被张巡生俘。得知此消息的运山城,甚至都不需要做什么思索,就决定向张巡投降。

  其实哪怕他选择守城,也没有任何用处,把被俘的运山城兵驱赶到城下一喊,城内全是军属军户,瞧见自己的父亲兄弟儿子在城外,人心一动,城就垮了。

  如此来看,汪惟正直接往阆州苍溪大获城跑,也算是他聪明。大获城的主将是杨文安,杨文安的兵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张巡生俘,驱赶到城下来叫城,那城还有守备的余地。

  命姜才前出,接管运山城之后,天气逐渐暑热,张巡稍稍迟疑。马上酷暑正午四十度的天当然不能够打仗,但现在川东形势一片大好,还是得急进大获城,免得汪惟正在大获城立住阵脚。

  取了大获城之后,就可以恢复剑门关、苦竹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诸军士气正旺,短时间内挨一些苦热也非难事。

  此时在后方坐镇的文天祥,也行文一道,直驱青居,向张巡表达了希望张巡再接再厉,争取盛夏之前恢复川东,夺取胜利。

  跟著他来的还有五千川兵,张钰离开重庆,奉命镇守青居。到时候再分一部分兵马给王应节,

  王应节就可以守运山,并为张巡维持运山到大获的粮道。

  试一试吧,真等秋后,鞑子西川的兵云集到大获城就难打了。

第373章 373.并举米仓金牛道

  正好张珏赶来接防青居城,张巡便问他六月里顺庆、蓬州、阆州这一带的气候。说白了就是听听川将本地人,对于暑夏作战的看法。

  按张珏的说法,自然正午已经很炎热了。不过早晚尚属凉爽,完全可以作战。若是到了七月里,那就别想著打仗了,赶紧退回青居城吧。

  他会在跟著张巡一路运输粮草的十余万川丁之中招募精壮,争取两个月内再募三千兵。分配给钓鱼城和重庆城,再换三千人出来,跟著迁移去运山城和大获城。

  这年头当了兵,家属是可以随营的。当然随营去临安不行,其他地方可以。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一个正经官军的粮饷,如果没被克扣,完全可以养活一家人,甚至还有富余呐。

  外头转运粮草的川丁,都是给一解米作为买命钱,从沿江各地征募来的。一斛米给他们的家属,使其度过荒年。

  现在如果募为兵丁,家属的吃口也有了著落。干啥不是干啊,有得是人愿意这会儿来扛枪守城,到时候一家都能活。

  另外张珏又问,张巡对于剑门关的苦竹寨了解多少?

  来之前张巡查阅过朝廷的文簿,也询问过在四川镇守或者担任过将校的文武将吏。剑门关失守已经二十年了,很多人的记忆很浅薄,但大概的情形还能说的出来。

  由于四川腹地的荒败,以及川西许多地区的失陷,余没有直接恢复剑门关东西两隘的关防。

  而是在相对靠近嘉陵江航道,便于后勤运输的东隘山梁上设置了苦竹寨(朱家寨)。

  原因也很简单,成都已经为元军所夺,剑门关南面是小平原,毫无可守之处。配置兵力在剑门关关城上,几乎不能发挥作用。

  不如将东西两关的兵马集中拢束到两隘之间的山梁上,剑门关的关道,就是古今赫赫有名的金牛道之入川孔口。元军不论是来援兵,还是粮饷补给,甚至是零散人员入川,基本上都得走最好走的金牛道。

  那宋军蹲在苦竹寨上,打劫就完了。

  等哪天恢复了全川,再重设剑门关东西两隘即可,这地方配置几千兵,挡你十万人轻而易举。

  听张巡说完,张珏连连点头,心中暗自思。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这张二不仅知己,还设法知彼,难怪被仰为国家干城,殿前首将。

  但他还是有情况要补充的,张巡著眼于恢复川东嘉陵江沿线各郡,最终堵上剑门关,也即金牛道。

  那米仓道?

  嗯?

  怎么个说法?

  米仓道也是赫赫有名的一条入川道路,但因为他要翻越大巴山、米仓山,道路相比金牛道难行许多,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如金牛道大。可他也是一条要道,历史上唐宗跑路蜀中,就是走的米仓道。

  南宋初年,川东和荆湖百姓支援张浚的粮道,就在米仓道。尽管道路艰险,但确实可以借助水路一直到巴州南江县,走一百五十公里山路,即抵达洋州。

  现在这条道上因为当年跟著蒙哥一道入川的宗王末哥(一作木哥,拖雷子)大杀掠,已经没几个活口了,再者这条路难行,宋元双方早已弃置。

  但既然张珏说起了这事,那就是有想法的。

  先前张巡不是和李株争论过的嘛,李株主张全面摆烂吃外援,把元朝治下的其他四川人口都饿死逃死,那四川不复全复。而张巡主张,四川还是要设法恢复的,至少不能让南宋朝廷再给四川花钱。

  本来打四川,一是希望保障上江防线,二是把四川这个伤口止血,将南宋的财赋用于荆湖和两淮。

  要恢复就要有人口,张巡甚至打起了贵州那些土司酋长们隶下奴隶的主意。是以张珏也给张巡提个意见,由他率兵五千或一万出米仓道,收复洋州(洋县)和金州(安康),堵住兴元南郑(汉中)元军沿著汉水逃奔裹樊的道路。

  到时候张巡出剑门关,收复利州(广元),直插南郑。两军胜利会师,将汉中的元军全给他堵在城里面,无法逃亡。

  然后咱们二一添作五,将汉中的人口全他娘的裹挟入川,恢复川东、川西各郡县的人口。恢复出来的田地,全算作张巡忠诚军的军田。川兵不要多,二八开,张巡八。

  嗯?

  老兄你很大胆啊。

  那人口有多少呢?张巡打到剑门关之后,就不准备再动的。不过如果往北还有利益可得的话,

  张巡也不介意动一动。

  要是在宋金相对和睦那段时间,兴元府、洋州、金州等地加起来,人口也有三十万。但后来蒙古“借道”汉中,杀去金朝后路的均州、蔡州等地,这地方的人口就遭遇了大屠杀,顿时少了十来万。

  双方拉锯这么多年,人口也没怎么增长。可是很多川西元将的后营在广元和汉中,成都没饭吃嘛,只能把非战斗人员往后方疏散。

  如此,收拢汉中的数万人口,外加元军后营的家属、驱口奴隶,以及陕西向四川输饷的壮丁,

  十万来人总有的。

  劫了这十万来人,少说重开一百万亩地吧。

  地租六四开,官六民四,如今米价一斛能上四贯。就算一年只能收一百万斛米的租子,四百万不就来了。

  节帅您又能养活五千全副武装的甲士,兵威更壮,实力更雄啊。

  喷,这话说得,把张巡都给说的要笑出来了。要是每年能多四百万贯的收入,确实养兵就能更宽裕。

  重点是把汉中的人口都劫了,以后陕西元军再想入川,难度将呈几何级数加大。毕竟几百上千里山路荒无人烟,后勤绝对难以支应。

  到这地步,张巡这个“恢复四川”的计划才能够完全执行。不仅土地恢复了,还能够制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生产环境。投入到四川的军事开支将大大减少,四川也不需要再配置重兵,守住剑门关隘口即可。

  如此两全其美的计划,节帅您不心动?反正现在四川地多房也多,很多州县都是空的。区区十来万移民,随便安置。

首节 上一节 152/1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