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
【开阳元年八月,五斗米教的教主张正隽与自己最亲密的信徒王守义、李糜、刘道谌密谋起义之事。】
【开阳元年九月十三日,张正隽得知范阳之乱马溯安反叛朝廷之事,立刻认定了这是推翻大周王朝的最好时刻,连忙安排手下人择日起事。】
【不久,王守义在苏州府附近的常熟起义,李糜则是在昆山起义,刘道谌和张正隽则在吴江起义。】
【三方同时起事后,有走私盐商宋珣见机行事,同样在松江府的华亭起义。】
【开阳元年九月十五日,张正隽将那些跟着他起事的义士都叫做了‘长生军’,并且很快在他的三路夹击下,这支汇集的起义军攻破了苏州府,至此,整个苏州都被张正隽的起义军给攻打了下来。】
【而面对宋珣这种借机起事的起义军,张正隽也没有多加限制,他清楚地知道如今反抗大周王朝,需要凝聚更多的力量,费不着在这个时间段,去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先一同推翻大周王朝的统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开阳元年九月十九日,张正隽兵发常州府,想要一路打下应天府,作为‘长生军’的根据地,在他想来,南京是前朝旧都,所在位置又极为重要,想要将自己的长生军继续做大,那就一定要打下南京。】
【然而意外发生了,在张正隽攻打应天府的路上,他遭遇大周地方官军的伏击,不幸中了流矢,死于非命。】
【这让他麾下的三位起义军渠帅立刻因为理念的问题分道扬镳,作战最勇猛的王守义先后击败、杀死李糜、刘道谌二人,在开阳元年九月二十五日,这才解决了险些分崩离析的长生军。】
【王守义一开始起事的时候兵少将寡,武器很差,甚至在初期,他甚至是骑着牛上阵的,后经过激战杀死了镇守苏州府的将领,这才取得了战马。】
【开阳元年十月,南方突发的政局,让开阳帝楚世煦不得不下诏,令卢恩和杨方一起南下平定起义军的叛乱。】
【而面对马溯安的叛乱,开阳帝楚世煦则是命令把守晋阳的李瑾和大同节度使王槐平息范阳之乱。】
【李瑾派遣了万人军阵前去平叛,王槐则是直接按兵不动,坐视变化。】
【不久,李瑾派遣出去的部队被马溯安的急行军击溃,马溯安深知局势危险,他要是不能尽快地取得战线的优势,只要往后打,他都是必死的,唯有速战才能取胜。】
【马溯安的求胜欲望,远远超过了李瑾的这支勤王部队,以至于野外交锋,李瑾这支由部将纪达率领的军团近乎于全军覆没,只剩下纪达一人单骑遁走。】
【开阳元年十一月,大同节度使王槐夺据大宁府,将大宁府的节度使杀死,理由是大宁节度使吕卓私通密合马溯安,想要一起反叛朝廷,而他则是先发制人,提前平定了吕卓可能会掀起的谋乱。】
【开阳元年十二月,开阳帝极为痛恨王槐的做法,可是又不得不要求王槐立刻率军去截住马溯安的军队。】
【开阳二年一月,而这一次,王槐确实出兵和马溯安交手了,但是王槐并没有搭救长安的意思,反而是带着大军直接攻往了范阳,试图借此来缓解长安的危局。】
【一方面,王槐这样行事,的的确确没有抗命,这也是在帮助大周王朝缓解前线的困难,另一方面,王槐打下了范阳,他在北方的势力又将进一步得以扩张。】
【但王槐之心,路人皆知,他无疑是将朝廷的安危置之身外,而自己却能最大化地取得利益。】
【开阳二年二月,马溯安没有退路可言,他知道自己回到范阳反而必死无疑,这倒是激起了他血性的一面,在没有粮食补给的情况下,马溯安告诉自己的部将,只要打下长安,就能有粮有钱有女人,立刻引发了将士们背水一战的欲望,士气高涨。】
【同月,长期没有经历战事的北府军面对马溯安的部队不堪一击,马溯安仅仅以两万的兵力就攻破了尚有五万北府军镇守的长安,他入京之后夺取朝权,当场诛杀了王氏一族,并将太后王从徽用一杯鸩酒毒杀。】
【开阳二年三月,王槐听闻此事,痛哭流涕,寻求李瑾联盟,一起将占据长安的马溯安攻打下来。】
【而马溯安本就没有什么政治远见,仅凭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做事,知晓王槐的打算,又想到了早年在长安做质子而被朝廷杀死的长子马巍,他性情在焦虑不安之中愈发暴怒。】
【同时放任部众肆意处决长安之中的世家大族,并直接弑杀了开阳帝楚世煦。】
【旋即,他意识到自己既然已经弑君了,一不做二不休,岂能容忍其他皇室在这长安之中,旋即又将长安之中的周室宗亲全部杀了一个干净,就连那些朝中大臣也难以幸免。】
【史书称此事为——‘长安之乱’,马溯安是以一己之力,将整个大周宗室和长安之内的门阀屠戮殆尽,其血腥的手段,将大多数长安有名望的大族都以夷族的形式屠杀。】
【开阳二年四月,冷静下来的马溯安立即向凉州请求同盟,可是桓节拒绝了马溯安的请求,并认为自己是‘大周之臣’,誓要讨伐你这篡权背主之徒。】
【开阳二年五月,马溯安在长安自立,国号为燕,仅仅立国一月的时间,桓节、李瑾、王槐就一同出兵攻伐。】
【开阳二年六月,马溯安兵败身死,长安落在了最先破城的李瑾手上,而王槐见到李瑾取得首功,也没有丝毫的嫉妒,只是立刻命麾下的军队进攻晋阳。】
【前有马溯安一手操刀的长安之乱,后有王李之争,前后不断爆发的战事,让大周王朝的人口一时之间锐减。】
【百姓们起初以为大周皇室的覆灭,会带给他们更加好的生活,结果没有想到在大周皇室覆灭以后,频繁发动的战事,让原先勉勉强强还能过得去的生活彻底破灭。】
【开阳二年七月,仅存的大周宗亲蜀王楚宣宏在成都称帝,自认承接大周王朝的正统,史称——周蜀。】
【同月,楚世昭在江陵起兵,而他在江南多地积累了多年的民望,来到江陵也有一段时日,一直都在推广自己的学说和对人、对事、对物的认知。】
【这让楚世昭在江陵拥有超然的地位和声望。】
【江陵知府寇永将楚世昭视为一方名士,可谁都没有想到,以路信之名行于世的人,正是昔年在江南下落不明的晋王楚世昭。】
【看着楚世昭起兵,身着绛衣大冠,白银盔首而负七尺青锋宝剑,寇永对楚世昭的勃然英姿惊叹不已。】
【“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
【在楚世昭起兵不久,江陵旋即归复,其中的官员大多都愿意支持楚世昭的起事。】
第76章 鄱阳之战的开端!
楚世昭前往了南方之后。
立刻是拨开云雾见光明。
这王守义并非是南方起义军第一时间就起来的,这人完全是一点一点练级打上来的。
一开始,他就是五斗米教的信徒,是张正隽的打手。
而且是纯打手。
农户出身,没有任何其他背景,既不是豪强,也不是寒门,更不是权贵和世家。
为什么乱世容易出英雄。
因为乱世的局面就非常内卷,它就是一个天然的练级场所,你一个普通人要出人头地,要挨个过五关斩六将,你一个一个走过来,就算是本身没有才能,都能给你磨砺出能力来。
任何一个人,想要在这种绝境的死路之中活下来,都要凭借能力杀出重围,杀不出来就死,杀出来就成名,这也是无形之中锻炼了能力。
而有一件事,就更恐怖了。
那就是,王守义也不是每一次都能起势的,他被宋珣干掉过,也自生自灭过,甚至没有投奔过五斗米教过。
也就是说,【大帝成长计划】的模拟推演,完全就是高随机性的,你触碰到了什么事件,这个事件就会极大地改变你的模拟过程,从而发生天差地别的效果。
如今看来,朱元璋开局一只碗能打下天下,简直是神乎其神的奇迹,就算是再给朱元璋一次机会,在没有记忆的情况下,重新再来一次,恐怕也难以复刻。
“起义军这边就是纯养蛊的,看谁能杀出来,这个人就会是南方能力最强的人,而王守义杀出来的次数多,证明了他的可塑性很强,相较于其他人,他每次杀出重围所得到的成长最充足。”
“张正隽一死,王守义干掉了那些不听话的起义军渠帅,他立刻就从一张白板的卡面进阶成了蓝板卡面,等他南征北战,继续在南方起义上搅动风云,就蜕变成紫边卡面,一点一点再提升成金色。”
某种程度而言,楚世昭这一次模拟推演的大方向,也和先前的情况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次模拟推演,大周皇室是团灭的。
就是这个马溯安直接彻底疯狂,是楚世昭属实没想到的,他更没想到的是,他这个兄长楚世煦能烂成这样。
其实,派遣卢恩、杨方去平定南方的起义军是没问题的,就三万中府军,这个决策至少可以维持大周王朝是一个大一统王朝的体面。
可是,你不能在短期时间内,连守个长安都守不住。
朝廷里还留了接近五万的北府军,还有李瑾和王槐在旁边候着,甚至凉州桓节也还在。
这个局面,就算这三方都安兵不动,但是你只要守住十天,能守住十天,这马溯安没有粮食补充,那也是不攻自破的。
王槐都断了马溯安的粮道,李瑾也不可能真的一个兵都不发,不跑过来救长安。
就算你搞制衡,互相之间卡位,都能把马溯安拉扯死,结果他的这个兄长,五万北府军,守长安,打防守战,简单的没打过。
拖就能赢了。
但就是连拖都没拖住。
能造成这种情况的,肯定不止马溯安这一方爆种那么简单,这北府军要么太久没打仗,要么就是吃空饷的阴兵太多,要么就是装备过于陈旧。
最可怕的是,这个马溯安也是究极变态的魔鬼精肉人。
就是这个人从头至尾的表现来看,是纯肌肉物种。
哪怕楚世昭那么多次模拟推演的积累下,已经认识到了马溯安把能力全点在武力上的特征,可他也没有想到马溯安能拟人到这种地步。
他打进长安,既不安抚世家大族,也不假借天子之令缓和政治局势,马溯安硬是选择了一个楚世昭最想不到的。
就是他把大周皇室和关中贵族全干了,一网打尽。
什么拟人能干出这种事情啊!
哥们,你甚至不是起义军!
甚至是为了公报私仇.才跑去杀的别人全家!
楚世昭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自己是该哭还是该笑的,一想到他死了几个可爱的弟弟,他还是挺痛心疾首的,尤其是几个对他颇为亲近的幼弟也被牵扯了进去,但是一想到楚世煦死了,他又忍不住偷偷笑出了声。
也不是因为自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大周皇室继承人,更多的是,楚世煦和永晋帝都是被权力严重异化的人。
可能他们的本性不是如此,但是掌握了权力之后,就和原先的性格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就比如说永晋帝直到驾崩前.才开始关心自己儿子的生死,开始意识到该为他的这些儿子们铺路了,因为在这个时候,权力即将要消失了,那么人的本性或多或少都会回来点。
为了权力,楚世昭被永晋帝打压过,被当过工具人,但是永晋帝好歹还是愿意给好处的,有时候也愿意出面保他。
不过楚世昭的好大哥楚世煦就不一样了,自从永晋帝表露出亲近楚世昭的态度,楚世昭和楚世煦又不是同一个母亲,双方明里暗里的斗争就开始了。
楚世煦死了,老昭是一点都不难过。
谁会为一个一直想要杀死自己的人死了而难过呢。
所以说,马溯安这一杀,楚世昭是最难评价的。
现在楚世昭利用大周皇室旧有的名望,直接在江陵吸纳了‘大周王朝’的政治遗产。
就是特别抽象的是大周统治的时候,大周的百姓人人唾骂大周不干好事。
大周皇室真死得差不多了,各路军阀开始抢夺地盘,持续发生战事,不断有百姓被当做牛马牲畜推进战场的僵局,让这些农户变成士兵跑战场上送死,大伙们反而开始怀念起大周了。
楚世昭是觉得大家都挺烂的。
没必要因为大周王朝烂得稍微好一点就开始怀念。
这里的人还是被职场霸凌太久了。
如果有机会的话,楚世昭还是想给百姓们享享福的。
【开阳二年八月,楚世昭在江陵起兵,不久后攻下沅陵、临沅、临湘、取下南昌,将整个荆州都被楚世昭所盘踞了下来。】
【开阳二年九月,王守义意识到了在荆州出现了楚世昭这么一支军队,考虑到‘长生军’原先就是为了推翻大周王朝而起义的军队,现在北方局势混乱,与其陷入中原混战,不如先安定南方。】
【后方的宋珣所占的地盘并不多,而且名义上也是同为起义军的友军,不如先定下这荆州起事的皇室宗亲,雄吞南方,再定局势。】
【开阳二年十月,楚世昭率军来到了鄱阳,鄱阳守军大多都没有防守的意思,直接愿意投降给本为皇室的晋王楚世昭。】
【开阳二年十一月,王守义集结十万起义军,决定在鄱阳和楚世昭进行开战。】
【王守义的同乡人周徹瑰姿俊伟,有王佐之才,却因为出身寒门不受重用,他投奔王守义后,地位水涨船高,也是他提出了先定南方,再平北方的战略。】
【同时,周徹支持王守义的做法,他和王守义一致认为在南方威胁最大的人就是这位在南方隐居多年的晋王楚世昭。】
【对此,周徹先散布了谣言,以此打击楚世昭的声望,在谣言中,主要认为楚世昭早就死在了当年的‘焚晋之案’中,而现在出现的晋王就是假的。】
【可是又有一个名叫董费的谋士认为,他们万万不可把兵力用于昆阳这个既坚固又无碍大局的小城,打下南京,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好好地去经营,远比先去和楚世昭硬碰硬更加实在。】
【楚世昭所占据的地方偏远,并不繁盛,比他们所在的苏州府都要贫弱,而有了应天府,起义军的实力才能更加昌盛。】
【拿出如此众多的兵力去打鄱阳而不是去打南京,你就算打赢了,楚世昭也能退守江陵。】
【费尽周折,取得鄱阳这么一个地方,却不能根本性灭掉楚世昭,实属不值,这真不如先打下南京,有一个真正稳定的后方。】
【王守义从不优柔寡断,只认定自己做的事情,他偏信周徹的看法,哪里会选择其他的决策。】
【“大丈夫如何做扭扭捏捏之事!”】
【“如今的我统帅近百万的大军,战无不克,攻无不利,打下鄱阳,我就能打到江陵去,岂能因为鄱阳是一座小城而不打,也不能因为荆州没有南京重要就不兼并。”】
【“他楚世昭既然敢来鄱阳与我一战,那我就打下他,全军踏着他们的鲜血,前歌后舞而进,这不是更痛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