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第55节

  【你将自己的想法托盘而出,楚世昭眼眸略有寒意,心中似乎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可了你的观点,于是决定悄然潜去。】

  阴媚钰保下楚世昭的想法极单纯。

  也没有什么情情爱爱之说。

  单纯是想保下楚世昭的有用之身,至少在阴媚钰看来,楚世昭不仅是一个好皇室,看起来还像是一个好人。

  而楚世昭这边则是在紧盯画面,想看看自己的父皇到底是什么样的反应。

  【永晋二十九年十一月,晋王在江南下落不明,永晋帝震怒万分,他命晋王南下,真正要对付的怎么可能只是王睿贞一人的土地案。】

  【在江南,利用土地投献来逃税避税,是再正常不过的做法,可是对于整个朝堂而言,这样的做法中伤了朝堂的赋税,伤害到了一国之本。】

  【永晋帝早就想要收拾这些南方的士大夫,但是他一直没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拿出来杀鸡儆猴。】

  【他并不是不能接受‘土地投献’这种做法,只是不能接受有大臣的名目下,能有十万亩之巨的良田去逃避国家的税收。】

  【楚世昭呈献《治安疏》的时候,永晋帝保他的原因,其中不免有想要借助《治安疏》和楚世昭整顿朝堂的念头。】

  【只是谁能想到,江南之隐情,所牵甚远,以至于出现了这种火烧宗室的妄为之举。】

  【“他们这是要造反吗?!”】

  【永晋帝显然难以接受楚世昭在江南之地,为其查办案情而下落不明。】

  【他冷着脸,将楚世昭先前纠察出来的案情,盖棺定论,越过大理寺的手续,直接按照刑法处死了礼部尚书王睿贞。】

  【楚世煦为了凸显自己仁爱,礼贤下士之风,劝说永晋帝留下王睿贞的性命。】

  【永晋帝没有理会楚世煦。】

  【因为他深知,这是权力之争,今天他的儿子能够因为利益被这些人所‘谋害’,来日,这些人就会因为权力,来冒犯他这个天子。】

  【永晋二十九年十二月,永晋帝命令杨方率领一万中府军前往苏州松江县调查‘焚晋之案’。】

  【此举,一是趁机让杨方进一步拥有权力调度整个中府军,二是肃清整顿江南官场。】

  【在‘焚晋之案’爆发三个月后,苏州府各级官员,在杨方强硬的态度下,送都护军门,缚付前驱,使监押前行示众。】

  【所有负责配合晋王楚世昭调查过‘王睿贞土地案’的随行官员、府所大小官吏,以及苏州府上主要官员俱遭法办,免职。】

  【永晋三十年一月初,永晋帝在宫中偶感头痛,开始怠政深宫,不再面见大臣。】

  画面的另一侧。

  楚世昭却没有着急动身,回到长安,反而继续蛰伏了起来。

  这个时间节点已经不对了,楚世昭父皇很快就要驾崩病逝,他回去,实际上和送人头没区别。

  永晋帝都玩二宫之争的手段来制衡朝野之间的权力关系,故意树立长子楚世煦和他之间的矛盾。

  驾崩,顺位继承的人就是楚世煦,楚世煦继位了,他能放得下楚世昭?

  纯瘫子才想着回长安。

  隐居,静观其变,以待天时,反而是楚世昭眼下的最优解。

  【你留在了江南,隐姓埋名,而为了避免被人识破,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路信。】

  【楚世昭的母上姓路,既然化名,那就不能用国姓,这太容易被识破了。】

  【至于用信这个名,楚世昭则考虑到了——“人无信而不立。”,立名为信,自当是为了言而有信。】

  【于是你和阴媚钰便找了一个地方隐居下来,意外的是,媚娘的手上有着一幅高超的医术。】

  【既然选择了隐居,你也不想就这样无所事事地待着,你虚心向媚娘讨教医术,借此精进修身。】

  【永晋三十年二月,你的医术小有所成,于是就想着四处行医,一方面是继续提升医术,一方面就是兼济天下,毕竟大多穷人都无法看病。】

  【永晋三十年三月,你开始在当地行医,不少看不起病的穷人得以活命,这让很多人对你颇为感恩。】

  【永晋三十年四月,自皇子的身份隐姓埋名过后,楚世昭身份的变化,地位由盛入微,却没有让楚世昭有太多的不忿,反而对于知行合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永晋三十年五月,永晋帝的病情愈发严重,已经识人不语,常常难以做出正常的决断,在这种局势下,群臣大多倒向了楚世煦,愿意帮助楚世煦继承大统。】

  【永晋三十年六月,由于缺钱的缘故,阴媚钰不得不变卖手上自宫里带出来的财物,很多都是她当年随行带出来的首饰,而楚世昭意识到这样下去,也不是一个事儿,于是在媚娘变卖了一些首饰后,楚世昭就在隐居的地方开始务农种地,以保证两人的生计。】

  【在楚世昭隐居的地方,有一个同村的游侠姓刘,名故,他常取笑楚世昭只会事田业、免费替人看病,这样的好人是不长久的,而如今天下纷乱,大丈夫应有大作为,需有鸿鹄之志。】

  【阴媚钰极为愤慨,不过你却不以为然,仿佛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对于人生抱负有着更高追求。】

  【永晋三十年七月,你在这里住了已有接近半年之久,阴媚钰常伴你左右,乡野之人大多视你们二人为夫妻,你们长久相处下来,早已互有情愫,倒也算是日久生情。】

  【不过阴媚钰看似妩媚动人,但实则内敛含蓄,素怀情谊,可惜的是.她总觉得自己身份卑微,不能与你相配。】

  【你看破了她的惊虑与担忧,笑着牵起了她的手,只是平淡地道:“王侯自当取天命,娶妻当得阴媚钰。”】

第74章 楚世昭忽然有了顿悟!龙场悟道的条件触发!

  【永晋三十年八月,永晋帝在寝宫之中病逝,驾崩之际,他目光闪过久违的清明,他看着恭恭敬敬跪在自己身前的楚世煦,长叹一口气。】

  【“你以为有些人是贤臣,有些人是奸臣,但实际上他们未必是贤臣,也未必是奸臣,到底忠或是不忠,你切莫不可以言行而.论之。”】

  【“真正的忠臣,是那些你想杀便能杀掉的。”】

  【“因为你的权力在他们之上。”】

  【“记住——”】

  【“为君者,万不可亲信一臣。”】

  【言尽于此,永晋帝看着楚世煦一边垂头哭泣,一边仰着头,他很清楚,楚世煦未必能担得起如此重任。】

  【“父皇,那儿臣现在能仰仗谁呢?”楚世煦小心翼翼地试探道。】

  【“杨方、卢恩皆可用,有三府军在,尚无大忧。”永晋帝假寐双眼,不愿再说。】

  【永晋三十年九月,永晋帝立秦王楚世煦为太子,不久过后,永晋帝驾崩,谥号‘钦天英毅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道皇帝’,葬于定陵。】

  【秦王楚世煦要求群臣先要为他的父亲定下庙号,再商讨更替年号之事。】

  【大臣们纷纷上书,认为正光帝本为正统,而永晋帝是兄终弟及,适合世宗这一庙号,且永晋帝胜在‘统绪自此开世’之美、‘中接大统而新治’之盛,也不辜负世宗的褒义,他们纷纷觉得永晋帝庙号世宗是最好的。】

  【秦王楚世煦同意了立自己的父皇永晋帝的庙号为世宗。】

  【随后,在大臣们陈推出来的年号里,选择了一个名为‘开阳’的年号。】

  【认为自己的煦对上阳,旭日而起,是大周往后应当看到的景象。】

  【永晋三十年十月,楚世煦青睐王氏,因为他的母后正是王氏中人,这让王氏的权力在大周朝堂中一跃而起。】

  【同月,桓盛辞官离开了朝堂。】

  画面上,桓盛和桓奕坐着马车已经朝着凉州的方向走了。

  桓奕握紧拳头。

  楚世昭死得不明不白,但是大周王朝对楚世昭之死的态度,仅仅只是追责了王睿贞和个别江南官场的低级官员,这些一看就是拿出来顶包的。

  你管这叫报仇?

  桓奕真想骂死这窝囊的大周皇室,这永晋帝。

  你儿子给人整死了,你的雷霆一怒就是这样的雨点大小。

  再看一眼这一年过了就驾崩的永晋帝,桓奕当场释怀地笑了,大才,真大才。

  她力劝自己的大兄回到凉州,别在这里的长安朝堂浪费时间,回到凉州积蓄力量,不比把身家性命留在长安强?

  起初,桓奕想将楚世昭留在长安,就是想能不能通过正常继位的手法,让楚世昭夺嫡成功,直接继位的话,那是可以省去很多麻烦的步骤,比如可以马上安插凉州的军队来助阵朝堂。

  凉州军团联合三府军,这不是随便收拾那些不安分的节度使,平定起义军也很容易。

  因为在桓奕看来,这些兵乱,都是越早处理越好处理,往后每个人都做大了,那还处理什么处理,洗干净脖子等死就好。

  但如今看下来,留在长安,这困难比问题还多,解决掉一个还有另一个,不如直接拿武力开锤。

  越看,越觉得打进长安好像比其他选项容易点。

  【永晋三十年十一月,王氏认为各地节度使的权力过盛,应当借助如今强有力的武装去削掉那些不受控制,不尊朝廷号令的藩镇。】

  【他们首要认为要替换的节度使,便是在范阳坐镇的马溯安,此人异族也,靠着卢恩故吏的身份,这才在范阳当上了节度使。】

  【而卢氏在范阳一带颇具影响力,两者结合,是为一患。】

  【卢恩对此是力保马溯安此人没有异心。】

  【于是在王氏的压力下,群臣上奏,要求马溯安将自己的嫡长子马巍送入长安里,以表露自己没有异心。】

  【受到诏书的马溯安果真没有‘异心’,将自己的嫡长子马巍送入京城作为‘质子’。】

  【但是,如此行为,怎么能满足如今朝堂诸臣的利益,尤其是王氏,他们想做的其实就是调换范阳节度使的职务给他们自家人。】

  【永晋三十年十二月,马溯安向朝廷的示好,让朝廷调转了目标,于是大同节度使徐皓被征召入京,而王氏子弟,名槐,接替了徐皓的职务。】

  【开阳元年一月,王槐接替了大同节度使的位置,而且很快就将大同之内原先的势力肃清一空,不少人因此下野免去官职。】

  【这引起了极多人的不满。】

  【大周王朝向节度使接连动刀,让各地戍边的节度使觉察到了极大的威胁。】

  【开阳元年二月,朝廷再次对马溯安在范阳的治理提出了质疑,大量弹劾的奏折呈献上来,这让马溯安极为不安。】

  【同月,在南方兴起了一个道教,名为——‘五斗米教’,由于永晋帝在位期间,兴起了大量的道教,五斗米教的出现,让很多百姓深深信之。】

  【而五斗米教的教主姓张,名正隽,他有一个农户之子的信徒在这其中脱颖而出,此人姓王名守义。】

  【开阳元年三月,楚世昭在江南深察百姓之疾苦,知晓为何百姓揭竿而起,他四处行医,也是在与当地的百姓所共情。】

  【开阳元年四月,匈奴人大肆侵扰入境,与晋阳李瑾发起了激烈的交锋,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匈奴人因此伤亡7234人,而李瑾部众同样战死近12495人。】

  【开阳帝楚世煦的亲信江淳却认为李瑾是戍卫边塞不力,应当革去职务。】

  【开阳元年五月,马溯安一份书信找到了李瑾,希望能够联合李瑾一同反抗朝廷,他认为如今的朝廷削藩的意图摆在明面,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他个你死我活。】

  【李瑾看了书信,却没有上交给朝廷,但也没有同意和马溯安一起造反,而是继续在晋阳戍卫岿然不动。】

  【他这样的做法是,一旦把书信上交给朝廷,那么李瑾的信用就要受到他人的质疑,毕竟这是通风报信之举,往后不利于他取信于人,何况朝廷看了书信,就会认为他李瑾是干净的吗?那可未必。】

  【其次,李瑾看了书信而不动兵,马溯安就会因为惊惧事情暴露而率先造反,有马溯安作为牵引点,朝廷未必就敢对他晋阳动刀。】

  【即便事后马溯安说自己给了一份书信,李瑾也可以矢口否认。】

  【这样一来,李瑾不仅免受于朝廷的攻伐,甚至还要被朝廷倚重来平定马溯安的叛乱,同样也不因小事而失信于他人,更提前知道了马溯安的计划。】

  【而马溯安见李瑾按兵不动,他也不敢贸然揣测李瑾的态度,以免受到两边夹击,这样一来,李瑾就是马溯安和长安朝廷都要争取的人了。】

  【开阳元年六月,范阳之乱爆发,马溯安起兵清君侧,同月,留在长安的马巍因此被杀,这让马溯安悲愤不已。】

  【开阳元年七月,楚世昭在流离长安数年,通过不断地接触百姓,帮助百姓,日益完善了知行合一的道理。】

  【楚世昭在特定条件下,配合自身现状与能力,触发了特殊的金色事件——龙场悟道。】

  【在颠沛流离,藏于乱世之中的乡野之内,通过不断兼济百姓的实际行动,由亲王再到贫民,在这样不对等的身份转化,同时处于这种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楚世昭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里,楚世昭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大周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你的学习能力、总结能力得以精进,你拥有一次开创学说的机会,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事半功倍,你的才识+10,你的统率+10,你的道德+10,你的魅力+10。(仅限该模拟回合。)】

首节 上一节 55/2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