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第15节

  不知道细节,只能通过模拟看大局,那模拟的意义也就没了。

  而这一次闭眼,楚世昭感觉自己的大脑就像是被来来回回碾碎了一样。

  等到他再次清醒的时候,天已经亮了。

第22章 试一试这晋王殿下

  当楚世昭再度睁开双眼的时候。

  他的目光如炬,很多事情在他的心中已经是透明了许多。

  没有模拟记忆的时候,楚世昭不知道自己到底干了什么事情.到底有多强,有了模拟记忆,楚世昭才知道自己这一次模拟是真的是向死而生,硬生生盘活了大周王朝,将必死局缓和了一口气出来。

  而这样的表现,竟然只有82点历史评分。

  看来想要获得更高的评分,光是这些功绩似乎还不够。

  “直白来说,我所有的功绩,很大程度上都属于修补匠。”

  “相当于大周王朝原先有的,后面丢了,我再给它拿回来,所以在历史评价上,会稍逊一筹。”

  “我要是开局一只碗,从南打到北,或者说弄出再造‘炎汉’的声势,那么评分估计就会高出一截。”

  “现在,在模拟推演里也试出来了,外放就藩是有一线生机的。”

  “而最重要的信息是所有的节度使,并不是每个人都心存反意。”

  这对于楚世昭而言,绝对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但,这种忠诚也不绝对。”楚世昭有了这些记忆,很清楚,李瑾支持自己,女婿这个身份占了很大因素,外孙是太子,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可李瑾的立场也是很犹豫的。

  就跟每个阶段的人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一样。

  当李瑾只有一个晋阳,且周边都是其他节度使的时候,大周王朝还有强大的中央军,他就是忠于大周的。

  反之,当其他节度使都起兵对抗大周王朝的时候,李瑾为了自保,不得不和其他节度使对抗,而对抗的过程中,李瑾一旦做大,他就没办法忠于大周王朝。

  因为到了那个阶段,李瑾就不再是个体,也不再是单纯的将领,而是军阀头子,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利益集团。

  李瑾不更进一步,他的属下也要逼他更进一步。

  但眼下的思路也很简单,楚世昭的这个父皇不驾崩,有中央军制衡其他的利益集团,这些节度使就没办法拥有超过他们权限的地位、实力以及野心,是会受到强力约束的。

  说白了,永晋帝不驾崩的情况下,有一个节度使谋逆造反,中央军做到震慑的效果,其他节度使就会出兵讨伐。

  可问题是,楚世昭是没有能力控制他父皇的生死,有这能力,还能担心现在的局势吗?

  那么他还得回到最开始的选择——自救。

  要么有地盘、要么有军队、要么有支持自己的集团。

  按照兵强马壮者为王的丛林法则,才有机会完成自救。

  只是

  父皇没有驾崩的情况下。

  只要楚世昭一日没有就藩,他就很难有什么属于自己的权力,而就藩了,也得考虑到就藩的位置。

  就藩晋阳,还有一线生机。

  要是他那个父皇心思一动,给他送去范阳,跟马溯安呆在一个地方,还没等天下大乱呢,他可能就易溶于水,给这心怀鬼胎的叛臣所弑。

  想来想去,楚世昭竟然觉得这个看似牢不可破的京城,还没有晋阳给他带来的安全感那么厚实。

  就在这时,一个护卫匆匆进来,跪拜在地上,如实汇报道:“晋王殿下,兵部主事桓盛求见。”

  “谁?”楚世昭忽地一怔,又问了一遍跟前的侍卫。

  “兵部主事桓盛。”那侍卫愣了一下,再度开口道。

  在楚世昭的脑海里很快就出现了一张老谋深算的面孔,从能力上来说,桓盛其实是非常优异的一张臣卡,可是此人的野心数值极高,不是一个甘于安分守己的人。

  不过,楚世昭中期治理国家的时候,在无可用之人的时候,桓盛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很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机会,在楚世昭的手上算是兢兢业业。

  但考虑到桓盛几乎是他那位太子皇兄一朝的最大权臣,甚至还能控制长安朝堂这一点,一度做到权倾朝野,连带着把新来的两任大周天子当傀儡用,楚世昭就不敢太信任对方。

  现在楚世昭唯独不知道的是桓盛为什么要找自己,而不是去找他的那几位更有继承权的皇兄。

  “请他进来。”楚世昭斟酌片刻,抬手道。

  不多时,一男子不急不缓地走入殿中,他颀身树立,须长覆面,其人面容瘦削,线条分明,鼻梁高挺,颇有凉州人士的独特气概,面见楚世昭更是毫无惧色。

  “臣,兵部主事见过晋王殿下。”桓盛轻轻施礼,他走来,同样是在打量眼前这位名不见正传的晋王殿下。

  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都在官场沉沦,由于凉州人出身的缘故,常常被更有出身的大臣,自诩名流的权贵所斥,明明早早入朝为仕,十余年的时间,也才刚刚当上兵部的主事,根本不受朝廷重用。

  

  这些日子,桓盛就一直想着自己若是在仕途上再无起色,不如向朝廷请辞,回凉州踏踏实实地回去当世家子。

  是她的妹妹桓奕不断地劝他在朝廷里等待时机,安抚他,认可他的才能。

  而且,桓奕对他说出了留在长安的三大益处。

  第一是长安乃是大周王朝的中央,他的二弟桓节是凉州节度使,桓家更是凉州最大的世家,一人在老家候着,一人在中央待着,才能确保桓家的长久。

  第二留在中央才有机会建功立业,而凉州无非就是戍卫一方,很难有所建树。

  第三永晋帝在位时间已经极久,自己虽然在永晋帝手下不受重用,但不代表不能在另外一位天子手上不受重用,一朝天子一朝臣,要是站队成功,未必不能拿下从龙之功从而青云直上。

  桓盛细听,还是有道理在的,不过后两个理由在桓盛的心里,没有太大的比重,也不认为现在这个天下能有那么大的变化,能让他那么轻易地取得政治投机的机会。

  今日,他来拜会晋王殿下,也是因为他的妹妹桓奕认为晋王殿下颇有才能,有天子之气。

  于是,特来拜会一二。

  但桓盛怎么看来,也没从楚世昭的身上察觉出什么特殊的地方。

  只是这晋王殿下看起来,确实比其他死气沉沉的皇子们要顺眼不少。

  “桓主事,您这是为何事而来呢?”楚世昭微眯着眼眸,倒也不旁敲侧听了,直接开门见山地问道。

  “从旁人口中听闻殿下颇有学识,于是便过来讨教一番。”桓盛很是简单地回答道。

  他自然不是蠢人,所以也不可能只是听了妹妹的几句话.就火急火燎地跑过来,恨不得投奔于对方的帐下赴汤蹈火、肝脑涂地。

  眼下过来一趟,就是来试一试这晋王殿下的。

第23章 要爆,就爆个大的。

  桓盛内心是很想得到进步的。

  但是在长安这边,他的背景过于浅薄,而且凉州人这一层的身份,在长安完全不是加分项,反而是负面形象居多。

  明明大小事务都还处理得不错,可就是很难受到提拔,难以更进一步。

  他的妹妹总是说他急于求成,心思浮躁。

  桓盛并不认为他急于求成,更不认为他的心思过于浮躁,但凡一个心有乾坤,有志向.有心气的人,都该更加渴望得到更高的权力,更高的地位。

  楚世昭却没有急着回答桓盛。

  因为没有必要。

  他没办法确认桓盛此行的意义是什么,而且如今的大周王朝,父皇在位。

  永晋帝的耳目遍及朝野,底下谁和谁接触过,他一目了然。

  急于表现自己的行为,在永晋帝心里绝对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

  而且大周王朝现在的情况,还需要说吗?

  楚世昭看出来节度使的权力超过了正常的概念,往后面走,早晚会出现大唐藩镇割据的情况,没有大唐的安史之乱,也会有大周自己的安史之乱。

  可这个问题,你觉得以永晋帝这样精于权术的皇帝,他这个一辈子都在玩弄大臣的父皇,看不出来潜在的影响。

  永晋帝自然看得出来。

  楚世昭从模拟推演里的记忆可以肯定。

  永晋帝一直都在制衡大周内的全部体制,所以他没有驾崩的情况下,大周局势是勉强能糊在一块的。

  楚世昭搁这和桓盛高谈阔论,鼓吹——‘藩镇威胁论’,这种行为叫自作聪明。

  何况桓盛代表的凉州桓氏,同样是节度使制度的受益者。

  这种情况下,楚世昭不可能和桓盛聊什么时政,聊什么大周朝堂里的诸多弊端、弊政。

  你要知道,这种弊政的存在,势必是有受益者群体的,而这种受益者群体,就是这些弊政的坚决拥护者。

  唯有自己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你才是这些政令的主导者,显然楚世昭目前没有资格改变现状。

  说白了,在桓盛面前不断地放屁,不断地画饼,也是徒劳的行为。

  这就是清谈。

  没有任何的实际作用。

  说了也改变不了情况。

  那能聊什么?

  只能聊认知、聊自己的意识形态。

  聊经学,聊文化。

  桓盛是想试探楚世昭到底有没有真本事,很想谈论一些大周王朝内部切实的问题,但是楚世昭完全就跟打太极一样春秋笔法。

  不过,光是聊经学,聊一些文化认知,甚至是一些地方上的风土人情,楚世昭也足以谈笑风生。

  以现在年轻体的桓盛显然没有察觉到楚世昭正在应付他,一直聊了三四个时辰,桓盛这才欣然退却。

  离开晋王府的时候,桓盛这才回想起来,他这一趟过来,是来试探晋王殿下到底有没有真材实料,却不成想他什么都没问出来。

  而楚世昭同样是在对桓盛进行评估。

  他一开始以为桓盛的模版是东晋时期的权臣桓温,毕竟桓盛在模拟推演上的走势,就是朝着权臣的位置飞奔的,几乎是没有刹车的余地。

  其次,桓盛并不是纯粹的文人,作为凉州人,他基础的骑射本事也很强,算是文武都还可以的角色。

  目前看下来,桓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看样子是永晋帝一朝的边缘人,他在朝廷上很需要一个支撑点。

  只是一直没能碰到赏识他的人。

  “所以说,历史真是最复杂的东西。”楚世昭感叹了一声,“不同的时势,也会造就不同的人生。”

  “桓盛在永晋一朝被压制太久了,在皇兄一朝,被予以重任了以后,立刻将这些年来积压的怨气发泄出来,以至于锋芒太露,一口气压倒了皇权。”

  “这样的人,在不同的人手上,效果也是不同的。”

  “要是父皇重用他的话,桓盛哪怕到死,也是一个埋头苦干的小媳妇,不敢吭声。”

  “遇到强主则为臣,遇到弱主则为摄。”

  楚世昭的目光再度放在了案牍上,海瑞的【天下第一治安疏】,已经在他的手笔之下,变成了大周版本的【劝言书】。

  这件事情很有风险。

首节 上一节 15/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