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163节

  只能在统计损失上多报一些了。

  曹州知府下令,让兵丁驱散现场百姓,将几个最初几个鼓动打人,以及拆粮商门板的人抓了起来。

  而后让各个商行掌柜和伙计去统计损失。

  崔二和郝三白得了一袋粮食,都是五十斤的口袋,能让一家人吃好几天了。

  这件事情看似就这么过去了,但实际上却没有这么简单。

  第二天上午,好几个商行就准备了大批的骡马队伍,运送大量装满的口袋离开了曹州府城。

  商人不会说那里面是什么,但是所有人都觉得应该是粮食。

  市面上也立刻出现了各种谣言。

  主要说是官府纵容匪盗抢劫粮行,所以粮行没办法在这里做生意了,只能粮食运去别处贩卖了。

  与此同时,黑市上的粮价再次飙升。

  折算之后一石粮食已经达到二十个银元了。

  清朝一石大约是大明的一百五十斤,二十个银元按照购买力折算大概是三千元人民币。

  换算下来,一斤麦子就涨到了二十元,但这还不是极限。

  入夏之后,山东大部分地区仍然无雨。

  夏季作物播种的时间都要过去了,大部分地区的地干硬的根本没办法播种。

  往年用于引水灌溉的河流和水渠都干涸了。

  柯大看着炙热焦灼的太阳,看着街道上越来越厚的干燥的尘土,以及宛如蒸笼中扭曲的空气,时不时的都会念叨一句:

  “再这样下去,今年秋天就要饿死人了……”

  其实数量更多的佃农和自耕农,以及城里的普通工人们,现在已经撑不住了。

  再加上大部分人都能看得出来,今年秋粮也没戏了,全年都会颗粒无收,今年的冬天会更加的难熬。

  所以开始有人北上南下去逃难了。

  现在天气还暖和,还能够直接上路,到了冬天要冻死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市面变得越来越冷清,除了大门紧闭的粮行一直有人守着,其他的店铺很少有人出入。

  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但是瘫在街边等死的人却越来越多。

  开始真的有人饿死在街上。

  开始有人带着自己的孩子沿街叫卖,把孩子卖给富户当奴仆或者是童养媳,换点银子和粮食能让双方都活下来。

  柯大老婆想要给大儿子找个童养媳,却被算过账的柯大给拒绝了。

  “夏天到秋天本来应该咱们生意最好的时候,结果根本没有几个人上门。

  “这样下去别说咱们这铺子开不下去,咱们一家还能不能熬不到明年都两说。

  “你还想着给儿子讨什么老婆……”

  柯大训了自己老婆一顿,又思前想后了许久,决定把两个学徒先遣散回家。

  但是两个学徒可不想走,他们家里的情况比柯大家更艰难,否则也不会来当近似于免费劳工的学徒了。

  两个学徒听到师傅的安排之后,就直接哭嚎着跪在地上不断地给柯大磕头:

  “求求师傅,求您行行好,不要赶我走。”

  “我们离开这里肯定要饿死的。”

  柯大愁眉苦脸的说:

  “我当然知道你们家的情况,但是不把你们送回家,师傅家里也要揭不开锅了。”

  两个学徒无话可说,但是仍然也不想走,只是趴在地上哭。

  柯大的媳妇崔大姐心中有些不忍:

  “当家的,现在真的没办法了吗?”

  柯大有些暴躁的反问:

  “如果不让他们回家,今年冬天你就得自己选择,饿死他们俩还是饿死你儿子。”

  崔大姐被丈夫吓了一跳,苦着脸转向自己弟弟:

  “老二,你平日鬼点子多,你有没有什么办法?给这俩小子找个门路?”

  崔二同样愁眉苦脸:

  “我能有什么门路?我倒是在街上打听过了,听说现在整个山东全部大旱。

  “徐州以南的地界能稍微好一点,但也好不到哪儿去。

  “硬要说的出路的话,我倒也听人说过。

  “一个是闯关东。

  “去辽东给人当佃户,等着去一个叫北美的地方开荒。

  “另一个就是下南洋。

  “去南明地界上找吃的,说是最好直接去应天府。

  “我听人说,南明皇帝给灾民免费供饭食,只要到了应天府就饿不死。

  “然后等着去南洋一个叫澳洲的地方,给南明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封号是吴王的开荒种地。”

  大部分普通人,不知道北美、澳洲在什么地方,对南洋和关东只是稍微有点概念,很多人以为澳洲是南洋的一个地方。

  崔大姐听了就觉得不可思议:

  “到了应天府就有吃的?免费给灾民饭吃?我怎么听说都是骗人的呢?

  “都说是骗大清百姓南下,去了就会被抓进黑工厂当奴工的,去了就一直干到死啊。”

  柯大也跟着说:

  “闯关东也没有那么好闯的,我听人说到了关东那边,都要给当地旗人、贵族、地主卖身为奴。

  “当了奴仆之后,老婆女儿都不是自己的俩,都要给主人家随便享用……”

  崔二听了姐姐和姐夫的话,直接摇头摆手说:

  “我不知道这些话是真是假,但是我干过传播这些话的活儿,在街上和酒楼茶馆里面到处宣扬。

  “给我们派活的人当然说这些都是真的,但这帮东西一贯不会跟我们完全说实话的。

  “所以我们也不能全信这些东西。

  “我觉得,虽然南明皇帝不太可能免费给饭吃,但把灾民送去给他小儿子开荒多半是真的。

  “那多半就不至于直接饿死人了,终究是有个活路的。

  “而且我的想法是,咱们全家都不要再这里苦熬了,直接一起南下去应天府。

  “姐夫既然是有手艺的,到了南明地界也会有生意。

  “听说南明的粮食多,而且比咱们这里便宜的多,甚至能卖到怎么这儿来。

  “我前阵子就听说,有人搞来了一批南方米。

  “南明还能把米卖出来,应该没有咱们山东这么大规模的灾害。”

  大明皇帝的赈灾方式是资本主义的。

  在此时封建土地制度浓厚的中原地区的人看来,确实都像是传说一样。

  朝廷无限量供应一日三餐,在中原百姓看来完全不可思议,大部分中原人并不相信这种传说。

  清国本土的商人,还是南方来的粮商,都让伙计在民间声称这是骗人的。

  当然,商人们同样也在散播闯关东的夸张谣言。

  他们的目标,是让所有人都继续留在当地,让他们搜刮出最后的一丝价值。

  到了农民和工人真的要死了的时候,不得不出去试试的时候,他们也不会管了,反正也没有价值了。

  柯大夫妻俩听了崔二前面的话,顿时就明白了很多东西。

  做生意的人都不是傻子,有人故意散播某个地方很不好的话,那说明那个地方多半没有他们声称的那么坏。

  但是听崔二说到后面,要让自己全家一起南下的计划,顿时就接受不了了:

  “不可能,我们现在还能活着,干嘛去南明逃荒?”

  “让这俩小子先去就是了。”

  崔二倒是开始卖弄了:

  “我在酒楼听一些读书人说过一句话,叫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他们说,今年山东粮食绝收,到了冬天必定饿死人,也会冻死人。

  “就算是富裕人家,自己还有吃的,也可能会染上瘟疫。

  “若是在别处还有门路,不如趁早离开这里。

  “所以我才想着一起去南明。”

  崔大姐吓了一跳:

  “大疫?会有瘟疫?”

  柯大的表情也很难看:

  “以前老辈好像也说过,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第167章 逃荒偷渡

  现在已经蔓延开来的旱灾和饥荒,以及未来有可能会出现的大疫,让柯大这个糊纸扇的工匠格外担忧。

  但是他现在也下不了决心远走他乡,无法放弃已经经营了半辈子的家乡产业。

  主要原因还是柯家还没有被逼到极限。

  一家人就算是继续这么僵持着,才还能继续维持一段时间。

  柯大因为担心过冬的开支,准备将两个学徒遣送回家,已经算是对未来危机的应对了。

  倒是崔二自己,作为一个一无所有的街溜子,真的想要去南方闯一闯。

  柯大一家人反复研究探讨了好几天,最终确定了一个分头行动的做法。

  柯大和崔大姐夫妻两个留在曹州,继续照看自己的小儿子和女儿。

  崔二带着自己的大外甥,柯大和崔大姐的大儿子,今年刚满十二岁的柯思迪,以及两个学徒去南方闯荡。

  柯思迪的名字跟几个家人风格都不一样,是柯大专门找了县里的秀才给取的名字。

  柯大自己是当小店主的,能认识日常使用常见字,能自己记账和算账,也把自己的手艺都教给了自己的长子。

  所以柯思迪现在也勉强可以说是能写能算的。

首节 上一节 163/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