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121节

  具体的一次技术改进,能够直接产生的收益变化,通常不会非常的明显。

  庞大帝国的管理效率如果不断衰退,行政开销就能将这种技术革新收益完全抵消掉,在财务报告上根本不可见。

  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朝的国内生产总值,看总数据应该仍然是世界第一的。

  但具体到单位生产效率上就是废物了。

  所以大帝国君主更关注制度建设,而不是具体技术细节。

  关注了也没用,道光就算是自己学会了造蒸汽机,整个国家仍然是个废物。

  所以对大帝国而言,“奇技淫巧”真的就是“奇技淫巧”而已。

  喊奇技淫巧的人,都是知道自己有个更大的问题,但是他自己根本解决不了。

  自己制度建设上没有搞好,学会了技术也发挥不出力量。

  从洋务运动到民国的黄金十年,反反复复的拯救又反复一败涂地,都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奇技淫巧真的救不了沉沦的帝国。

  最终还是某个新生代的组织,重新完成了全面领先的制度建设,才能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拯救了陷入深渊的神洲大地。

  反过来看看,小国寡民的状态下,细微的技术改进,产生的细微的收益上升,就有可能影响到总体。

  就算是真的没啥收益,只要有一些特殊之处,就能让领主在贵族圈子里面显摆和展览,让领主获得成就感,进而继续投资。

  同时小国寡民也容易管理,只要君主有个相对正常的脑子,完全亲力亲为也能搞得繁荣起来。

  所以小国君主更加重视技术细节,而不太在意制度建设。

  这种社会现实原因,让神州帝国君主和封建领主们的决策思路相差甚远。

  在“技术革新”和“制度建设”上的选择上背道而驰。

  也是由于这种现实原因,欧洲领主们的领地不断扩大,达到了一个典型的临界点之后,就不得不调过头来追求制度建设了。

  典型的代表有路易十四朕即国家的中央集权,以及英国国王要求所有封建主都效忠国王的策略。

  美利坚的规模显然超过了这个临界点。

  美国元勋认真学习了大明的顶层制度后,就会发现此时欧洲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就是个草台班子。

  欧洲社会各种没办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在大明这里早就处理掉了。

  本来,在十七和十八世纪,欧洲就兴起了一股神洲文化热潮,启蒙思想家们也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影响。

  但他们大部分时候都是盲人摸象,根本没有人系统的传授他们。

  现在大明亲自来传授他们了。

  美国的元勋们也不是傻子,至少都是社会精英的级别,都是能够自己思考和学习的。

  真的发现了好东西之后当然要好好学习。

  所以他们越是了解和学习神洲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就越来越倾向于抛弃被教会扭曲过的罗马文化残渣了。

  他们几代人致力于排除教会影响,却始终都做不到干净和彻底。

  因为他们一直在教会奠定的制度框架内探索和改革,怎么改都没办脱离教会的框架。

  想要抛弃这一套体系也没有参考对象。

  现在他们发现,神洲的政治制度里面本来就没有教会的位置,关键是管理能力和效率上限都很高。

  所以他们决定全面明化!

  朱简烜这个穿越者,看着土著的想法和做法,设身处地的思考对比过后,反过来竖立了文化和制度自信。

  至于说,神洲的传统制度,为什么没有催生现代科学的问题,朱简烜早就深入的思考过了。

  这个问题就属于懂的都懂的问题,懂了之后就觉得这根本不是个问题。

  不懂的说了也不懂,自然也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个问题。

第130章 登基大典和临行安排

  咸宁三十七年九月二十日,西历1783年10月15日。

  朱简烜的登基加冕典礼在美利坚王宫举行。

  朱简烜自咸宁三十六年二月抵达纽约,到现在已经在北美生活了十九个月了。

  原本那两个光秃秃的宫殿,已经变成了基本完整的王宫。

  明清两朝的宫殿建设速度慢,主要是中原地区缺乏木材,从远方调运木材进京的过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如果查阅历史就能发现,除了早期工艺摸索阶段之外,越往前大型宫殿的建设越快。

  唐朝的大明宫,建设施工周期仅有十几个月。

  在木材石材充足,而且就在工地附近的情况下,建设神州传统的木质宫殿,工程速度会非常快。

  特别是朱简烜要求,不需要做复杂的花纹装饰,节省了北美不充沛的人工。

  所以仅用了十几个月,王宫的其他配套设施就齐全了。

  也做好了防水浸、防虫蛀、防腐蚀的油料喷涂,颜色也刷成了大明传统宫殿的颜色。

  王宫现在也已经有了围墙,但暂时只有一道普通的砖砌院墙。

  上面能跑马的传统城墙应该是不会修了,未来有条件了可以直接换成钢筋混凝土的。

  现在搞夯土加砌砖比搞木头麻烦多了。

  更多的人力要拿去开荒,不能搞这个意义不大的东西。

  围墙南北长九百米,东西宽七百二十米,总面积六十四万八千平方米,约合九百七十三亩。

  差不多是大明紫禁城打了个九折的数据。

  朱简烜身份地位特殊,美国又属于独立国家,只要不超过大明皇帝用的指标,其他的东西就是随便搞了。

  王宫之外,还有另一圈更大的院墙。

  将美利坚王国政府机构、美利坚实验室和学院、朱简烜和美利坚的王国金库,都跟王宫一起围在了里面。

  九月二十日上午,朱简烜穿上大明亲王和国王的冕服。

  看上去与皇帝非常类似,只是在花纹样式的数量上要比皇帝的低一等。

  比如皇帝的冠冕上的垂珠是十二串(十二旒),作为亲王级的国王只能有九串(九旒)。

  参加典礼的大明裔和欧洲裔美利坚贵族代表、官员代表、百姓代表,也都穿上了纯明式的大礼服。

  所有代表随同国王来到宫门外新修筑的社稷坛下。

  国王单独登坛,在礼仪大臣彭元瑞的提醒下,依次朝拜天地五方。

  然后祭祀太庙、社稷、风云雷雨、封内山川、城隍、旗纛、五祀、厉坛。

  祭祀完毕后,国王回到承运殿前台阶顶,接受所有贵族、官员、百姓代表朝拜。

  而后宣读正式的国王即位诏书,大部分都是以前已经讲过的内容。

  不过这封新诏书将会制作一批副本送给欧洲各国。

  然后再次公开大规模册封所有的贵族。

  一封专门的赏功诏书,将所有建国贵族名字列入其上,由礼仪官员完整的宣读一遍,而后专门存档。

  然后为有资格来现场的贵族发放单独的新诏书,以及配套的印章、冠服等。

  包括大明裔的贵族和欧洲裔的贵族,全部采用相同的标准。

  新诏书不再是格式诏书,上面列明了受封人员的大致情况,说明了其为国家所做的具体贡献。

  再加上一些溢美之词,最终由国王册封其为某某爵位。

  新诏书和印章冠服发放下去之后,去年给他们的格式诏书要全部缴还回来。

  当然仅限于有单独介绍的高级贵族,去年批量发放的普通贵族,这次就没有更换新诏书了。

  也有极少数幸运儿,在去年没有被封为贵族,但是现在拿到机会了。

  就会直接得到一封完整的新诏书。

  比如说詹姆斯·库克和霍雷肖纳尔逊,朱简烜刚刚成为国王的时候,两人都还是俘虏的身份。

  后面都回了一趟英国,办理了退役的手续,再次来到美国受封。两人的爵位都不高,但都是朱简烜亲自招募的,所以也有机会直接参加典礼。

  整个大典的活动持续了大半天,主要是宣读诏书花费了太多时间,全部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半下午了。

  朱简烜作为国王首先回到自己的后宫休息,然后礼仪官宣布典礼结束。

  所有百姓、官员、贵族依次退场。

  到此为止,朱简烜担任美利坚国王的所有手续,终于全部办完了。

  也到了可以暂时离开北美的时候了。

  典礼第二天上午,朱简烜就在承运殿上召开了御前会议。

  召集了所有内阁学士、事务大臣、各邦代表,还有荷兰执政郡公和比利时郡公的代表。

  朱简烜直接开门见山的安排未来的事情:

  “北美的事情,欧洲的事情,现在都基本确定下来了。

  “大明跟西班牙签了二十年的友好同盟条约,美国未来这二十年内就专心开发大平原就好。

  “继续吸纳欧洲和大明的移民,持续开荒种田攒人口。

  “对于未来的欧洲事务,大明、大明吴国、美利坚王国的负责相关事务的人员,都要秉持中立的不干涉立场。

  “以欧洲大陆上的四个贸易港为窗口,平等和自由的与欧洲各国人民贸易,不插手欧洲内部纠纷。

  “所以我要暂时离开北美,返回澳洲整理吴国的事务。

  “我离开北美的这段时间,对于美利坚王国的事务,都按照这份令旨来决定。”

  朱简烜亲口说了这样一段话,然后就让内阁学士董浩站出来,宣读一份拟好的国王令旨。

  主要是调整美国中央朝廷和内阁的关系。

  这时候的英国,以及大部分近现代议会制国家,内阁成员基本就是各部的大臣,内阁大部分就是部长大臣的联席会议。

  朱简烜的美国开始也采用了类似的模式,把各个部门的事务大臣聚在一起开会,就当做是内阁了。

  现在回到大明中央朝廷的传统,将各部事务大臣与内阁职务分离。

  大臣进入内阁成为内阁学士,就不能担任具体事务大臣,担任事务大臣的时候同样不能进入内阁。

  将内阁转为国王的秘书机构。

  同时内阁是国王在王国的代表,由国王自行任命和免除,不受任何其他条件限制。

  国王不在王国内的时候,本来需要国王决定的事务,由内阁成员集体协商一致,给出临时的处理意见。

  交给各部事务大臣去执行,同时存档定期送交国王知晓。

首节 上一节 121/3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