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国舅 第762节

  “妾身不是很明白。”

  祁娘道,“如果关系不是很亲密,又如何能保证,他能帮到李尚书?他报效的,毕竟是大明朝廷。”

  你指望一个威名赫赫的武将,成为李孜省的党羽,替你们谋事?

  庞顷显得很无奈,道:“我希望张先生能听我的,为其说项,但又怕其早有打算。现在看来……”

  “庞先生,您为何不去找二公子呢?”

  祁娘问道。

  庞顷道:“二公子如今忙得很,贸然去打扰,会显得很唐突。”

  祁娘笑问:“您的意思是说,二公子比他父亲还要忙?甚至做的事,根本就不能被打扰?”

  庞顷皱眉望了祁娘一眼,好似在说,这还用得着问吗?你眼睛只要不瞎,就该知道里面那位现在是有多清闲。

  这种人,放几辈子,也没人相信他能在朝中呼风唤雨,干出啥大事。

  有政治抱负的人,会跟他一样,成天以混吃等死为乐?明明有皇帝的信任,却不知道把握机会,只想关起门来过他自己的小日子?

  祁娘道:“要不妾身,替您去见?”

  “不必了。”

  庞顷起身道,“劳烦祁娘给在下通报,这次的事,甚是感激。”

  祁娘笑道:“庞先生为何还客气起来了?”

  “应该的。”

  庞顷道,“如果再没有收获,过个几日在下就该回南方,找道爷复命了。一条风雨飘摇的船上,总得有人帮助操作,才能维持平稳,否则倾覆就在旦夕之间。”

  祁娘听到这里,笑不出来了。

  庞顷的话语中,有一股莫名的凄凉,就像是一条威武的大船,曾经捕捞了很多鱼,风光无限。

  如今遭受暴风雨侵袭,已是千疮百孔,眼看着就要在大风大浪中沉没,多数人都已中途跳船,但庞顷仍旧不离不弃,甚至为了一件看起来虚无缥缈之事,都能为李孜省尽心奔走,不计较得失。

  如此忠心耿耿之人,在祁娘这里,更值得尊重。

  ……

  ……

  祁娘回去时,发现张峦还是维持原先的动作,或许是太过舒服,人居然已经睡过去了。

  那睡姿……真是一言难尽。

  “给老爷盖好被子。”

  祁娘对守在旁边的女子吩咐道。

  女子赶紧去找了一条毯子,正要给张峦盖上,张峦却像是被惊扰一般,瞬间睁开眼来,脸上满是懵逼的表情。

  半晌后,张峦的双目才重新有了神采,好像没那么害怕了,终于接受了眼前发生的一切。

  “唉!”

  张峦幽幽叹了口气。

  祁娘笑问:“老爷这是黄粱一梦?”

  “我就怕眼前拥有的一切,都是我幻想出来的……其实我还窝在兴济那个小地方,挨饿受冻……”

  张峦感慨完,问道,“你去把庞炳坤打发了?”

  “是的。”

  祁娘道,“他说,此来并不为李尚书说项,而是帮王威宁疏通……就是前威宁伯王越……妾身也不是很明白,此人与李尚书有多大关联,值得他单独来一趟?”

  张峦道:“王威宁啊……这人可不简单,谁都知道他是个狠角色,但我问过延龄,他说,越是高傲的人,越不容易被控制。他只会为眼前的利益,与我虚以委蛇,但将来……必须得找个能真正镇得住他的人才行。”

  祁娘惊讶地道:“所以说,老爷其实并不是不知外边的情况,而是早已有全盘的计划?是要选此人去西北督军吗?”

  张峦皱眉不已,问道:“你好像比我都更关心?”

  祁娘笑了笑道:“妾身平时看老爷不太理会朝事,甚至一来这儿就是好几日,从不见外客。但每次与老爷交谈,总感觉老爷成竹在胸,令人佩服不已。”

  张峦摆手道:“是吾儿强,他随便说上两句,我便受用无穷。好了,我再睡会儿!别扰我清梦。”

第790章 收放自如

  入夜,徐溥府上。

  马文升深夜来访。

  作为潜在的三边总制人选,白天马文升跟着覃昌、李荣等人一起去观看了演炮过程,赶紧来把详细讯息告知徐溥。

  显然在军政大事上,马文升还是愿意跟徐溥这个文官魁首分享的。

  虽然在马文升这样传统老臣看来,作为后起之秀却荣登高位的徐溥,性格偏软弱,既想讨好皇帝,又想团结文臣,有左右逢源之嫌,尤其还不能果决阻止皇帝某些“不切实际”的念头,有点儿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感觉。

  但不管怎么说,人家首辅的地位摆在那儿,由不得马文升不主动放低身段来交流。

  “新炮的威力,比之前大了数倍有余,无论是射程,还是火弹落地后形成的大面积杀伤,都是以往火器不能相提并论的……”

  马文升由衷地发出感慨,“在下曾在西北履职多年,可从未曾见过如此大杀器,让人望而生畏啊!”

  徐溥疑惑地问道:“火器是谁改造的?全都出自张氏族人之手?可能吗?”

  如同之前文臣怀疑张家父子一样,现在依然是疑虑重重。

  研究出这么厉害的火器,必定背后有高人指点,不可能是张家父子一手导致……这二人最多是借助李孜省把控的资源渠道,将别人的功劳占为己有。

  马文升摇头道:“此事已调查很久了,未见有任何说法……其中或有蹊跷。”

  徐溥皱了皱眉,问道:“那火炮比之上回陛下与文武大臣一同前去校场查看时,又有所增强?”

  “嗯。”

  马文升一脸凝重地道,“威力成倍增涨,只是造炮的大多非京师匠户,有很多是临时招募来的工人,具体他们在其中充当着如何作用,还两说。

  “不过目前,在下得抓紧时间写一份军务策,连夜呈递上去。”

  徐溥惊讶地问道:“负图,你有意去西北督军?至于吗?”

  “朝廷有需要,在下不能袖手旁观……不过,拥有如此大威力的武器,估计陛下不会甘心固守。”

  马文升分析道,“一旦陛下下令对草原用兵,大明或需要倾天下之力来完成钱粮筹募,到时候免不了劳民伤财,将士们恐怕也不愿为了虚无缥缈的目的而白白牺牲掉性命……这些都是大问题。”

  “嗯。”

  徐溥马上明白了马文升连夜来见自己的目的。

  既告诉他新火器很厉害,又警告他你得想办法让皇帝放弃天下布武的念头,不能因为朝廷火器厉害,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

  自古以来,草原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就让人头痛,哪怕正面作战取得一两场胜利,但随着战线拉长,粮草补给就会成为大问题,没别的,后勤辎重部队很难抵抗得了有着巨大机动优势的骑兵的袭扰。前线一旦断粮,那什么都完了。

  在马文升看来,大明恐怕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才有机会谈什么平定草原。

  ……

  ……

  徐溥见过马文升,没有做停留,立即动身去见刘健,与之商议对策。

  刘健没想到徐溥会在夜半三更时登门,等被告知马文升对新火器的推崇后,刘健脸色变得很阴沉:“看来陛下此番是有备而来。”

  言外之意,皇帝任命三边总督绝对不是无的放矢。

  正因为皇帝有恃无恐,觉得有强大火器加持,以后大明军队可以百战百胜,才会想起任用一个熟悉热兵器的统帅。

  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会下令三边兵马主动出击,跟鞑靼人掰掰手腕。

  以前只能憋屈地防守,等着鞑靼人扣关,这对自诩坐拥天下的皇帝来说,确实很窝火。

  徐溥道:“我这里简单草拟了一份奏疏,你且看看。”

  说着,徐溥将一份书稿递给了刘健。

  刘健拿到灯前,详细看过上面的内容,点头道:“或还得更多人去与陛下劝谏,让陛下打消不切实际的念头。

  “不过为今之计,是要找一个不愿意轻易冒险之人去总领三边军务……这份军务策,一定得守住底线。”

  只要没人愿意替皇帝打头阵,冒失地主动出击,哪怕是一时虚以委蛇,跟皇帝表现出将来装备到位后会主动出击的意图,也是可以的。

  只要去了西北后能“坚守原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文臣推崇的楷模。

  徐溥道:“我想负图来见我的目的,就是有意出来承担此重任。以他在军中多年积累的声望,如果他去三边,或能维持军中秩序,不至于……出现因头脑发热而擅动刀兵的情况。”

  刘健点头道:“那这两日,无论廷推中提到谁,我们都尽力支持马负图出任西北总制都御史。

  “不过我怎么听说,似乎王世昌对此也有想法……陛下之前留他在京,或正是考虑到这方面的情况。”

  “王世昌?他威望是够了,但始终乃戴罪之身,如今陛下刚登基不久,如果此时起复重用,必定会遭来诸多非议。”

  徐溥笃定地道,“况且,即便他想往西北任职,我也有办法让他的希望落空。”

  虽然一副信誓旦旦的模样,但具体如何阻止王越,他却没有跟刘健说。

  ……

  ……

  次日朝会。

  在京四品以上官员齐聚,徐溥和刘健已经做好举荐马文升出任三边总制的准备,但皇帝却迟迟没提这件事。

  一直到朝议快结束时,朱祐樘才顺带提了一嘴:“朕听闻,昨日有不少大臣去看过演炮,想必对于如何将火器运用在实战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朕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出兵草原,所以对于有关推测朕要主动挑起跟鞑靼的战事的议论,可以先消停一下。”

  这话好像提前堵住了一些人的嘴。

  很多人都莫名其妙,毕竟有关三边总制人选,以及皇帝接下来的战略意图,离他们太过遥远,朝中没多少人关注,民间也没听到什么声音。

  随即覃昌走到前面来,朗声道:“前都御史、兵部尚书、威宁伯王越,擅自揣摩上意,有僭越之嫌,陛下诏谕降罪,在家面壁思过,钦此。”

  众大臣听了更觉匪夷所思。

  原来皇帝说有人暗地里议论三边总制人选,还说皇帝任命此人目的是为了出征平定草原,说的是王威宁?

  那这货是有点儿不知进退!

  他自己明明连个朝臣都不是,竟敢随便发表看法?

  既然知道上疏有风险,那他坚持上奏的目的是什么?

  为的是让皇帝留意到他?

  不过王越倒是敢作敢为,他戴罪之身,竟有意角逐三边总制,还想说服皇帝接受他主动出击那一套歪理邪说,是个汉子。

  “好了。”

  朱祐樘一摆手,道,“对于此事的议论,可以暂告一段落。三边总制人选,等商议后再定。就这样罢!”

  不提了?

  提出此建议的人是你,让下面的人展开探讨,甚至廷推都已经过了几轮,每次都没选出合适的人选,现在就因为王越在背后争取这件事,就要把此事给叫停?

  从结果上来看,似乎这是好事,但到底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场没一个大臣能搞得懂。

首节 上一节 762/7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