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国舅 第751节

  张峦叹道:“我什么都不缺,就缺时间!话说,人老了,做事就力不从心,最怕的就是眼前所得,乃昙花一现,最后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般,徒叹奈何?”

  庞顷心想,你真是缺心眼儿啊。

  听听,这是什么糊弄人的鬼话?

  张峦继续道:“陛下让叶淇为户部侍郎,暂时替代我的职位,其实是为了让我能休整些日子。等过一两个月,我回朝后,定会把李尚书所托完成……你只管放心吧。”

  庞顷急道:“敝人凑不到钱粮回去,连今年黄河春汛都应付不了,如何能跟道爷交差?”

  张峦好奇地问道:“春汛也是李尚书负责的吗?我记得他只负责完成黄河改道,难道要在现有的河道上修造?

  “要让大河改道,不是都得新修河道么?我看过规划图纸,是要把黄河跟淮河串联起来,需要修造的河段并没有想象那么多。”

  “张阁老,您的话是没错。”

  庞顷道,“但要是这关头陆上悬河黄河出现溃堤的情况,那黄淮之地是不是就会出现千里泽国的景象?届时……道爷该如何应付?”

  张峦道:“那我也说句不中听的,黄河真溃堤了,只能是上天的惩罚……黄河早就该改道了,拖到今时今日,出了大灾,怎么都不能怨李尚书不是?”

  “啊?”

  庞顷大吃一惊。

  心想,听听,你这说的都是些什么啊?

  被人称道,说忠君体国的张国丈,竟说出这种不要脸的话?

  你就不为中原地区成百上千万百姓着想?

  张峦感慨道:“这样吧,你让李尚书用心治河,我听吾儿说,今年黄河不会有大灾。大灾应该发生在明年,所以治河上……一切按部就班!让他放一百个心便好。”

  “这……”

  庞顷心说这叫什么方略?

  靠赌天意,不出水患,然后让我们放心修河道?

  那真出现灾情,这事你能负责?

  不过,也不能确定,其实你就是因为得到一些天意的指引,知道今年马上黄河要出现大的灾祸,故意称病不出,把户部侍郎的职位让给别人,等出事之后,你再回来收拾残局。

  这样黑锅都是别人的,而你却成了力挽狂澜的大功臣。

  虽然以你张峦的人品,应该不至于做出这种失格的事……但谁知道你的人品是否有商量的余地呢?

  “这样,炳坤,你听我的。”

  张峦道,“河工事,你暂且放宽心,如果真要变卖家产,我找徽商帮忙。钱粮往南运,我也帮你找人。”

  “……”

  庞顷心说,我谢谢你啊。

  你不帮忙筹集经费也就罢了,竟还想帮道爷变卖家产?

  确定你不会从中渔利?

  “回头我再找吾儿,据说这两天他就要回京了。”

  张峦道,“等我有了确切消息,定第一时间找你!都是为了帮李尚书,为了让大明国运昌盛。我断不会袖手旁观。”

  庞顷此时总算听出来了,张峦是在拿一些话术套路他。

  或许不是张峦不想出力,而是因为……他真的使不上力,多数事情只能靠他儿子……这才是根本缘由。

  ……

  ……

  张峦没有收受任何礼物,见过庞顷后就回到别院。

  祁娘心中有所牵挂,甚至想帮庞顷说话,于是带上茶点前去侍候,特别提到这两天会有新人前来。

  “什么意思?”

  张峦道,“庞炳坤刚回京,便要往我这里送人?”

  祁娘笑道:“既是请人帮忙,当然要投其所好!您这里不缺田宅,不缺银两,只缺一些……老爷,您该明白奴家是什么意思。”

  张峦道:“我就说嘛,庞炳坤肯定有别的安排。但问题是,我已经应接不暇了,再送来,我不得白白养活?图啥啊?”

  祁娘听到这话,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好似在问,老爷,咱能要点儿脸吗?

  这里的人,是靠你来养的?

  话说,你在这里更多像是个客人,其实做主的不一直都是我?而背后的大金主,就是人家李孜省?

  “祁娘,实不相瞒,目前我手头没钱。”张峦道,“要是我有银子的话,早就给李尚书送去了!难道我不知他现在奇缺银子吗?”

  祁娘道:“妾身知晓。”

  张峦感慨道:“而庞炳坤回京,就是为了筹集银子的……他找我帮忙,也是为了给他筹募钱粮。你说,我有什么办法帮到他?他给我送什么,也改变不了……我无助且无能的现实啊。”

  祁娘显然没想到,张峦会如此坦诚。

  竟对她推心置腹,坦言自己没本事。

  “但您在朝中的声望,是他人所不能及的。”祁娘道,“您都拿不到银子,谁能呢?”

  “吾儿啊!”

  张峦显得理直气壮,道,“所以我觉得,李尚书不应该给我送礼,应该给吾儿送礼才对。他知晓吾儿喜好什么,能对上胃口,那才叫真本事!可惜到现在,我都不知吾儿哪儿来这么大的本事,可以赚取那么多银子,更不知他究竟是想要些什么!在他那边,投其所好,可说难比登天。”

第781章 找借口

  西山开矿之事,过去还不到一个月。

  但实际上张延龄自留的煤矿却已经开始批量出产煤,运输到京师后送入各大工坊。

  除了完成日常冶铁炼钢所需外,还有部分制作成蜂窝煤,放到市面上……随即就受到京师士绅的热烈欢迎,到了近乎疯抢的地步。

  尤其是那些勋臣,大为惊叹。

  本来石炭非常难烧,且很容易出现燃烧不充足导致中毒的情况发生,为什么经过改造后的蜂窝煤就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

  很多权贵本身就在西山拥有自己的煤矿,更有巨贾承包了新煤矿,都想试试这种新奇的东西,看看是否跟张延龄在西山演示的那般好使。

  如此一来,本来各家日常所用,多为柴薪,有钱的则用木炭,但出了蜂窝煤这种新奇的东西后,好像谁家不进购些回去,就显得落伍,一时间烧蜂窝煤在京师蔚然成风。

  这点就不得不提到张延龄安排秦昭进行的一番宣传和营销手段了……

  先在王公贵胄中进行推广,然后再对民间那些富户说,你们看,权贵都在用这东西,既安全又耐烧,就算价格看上去不那么美丽,可架不住世人都有追求新奇事物的兴致。此时尚是初春,京师天气还很寒冷,很多人家需要取暖,百姓日常对柴火的需求量非常大,间接带火了新产品。

  张延龄在城外开了三个专门生产和销售蜂窝煤的工坊,分别设在城东、城北和城南。

  三个工坊每天都有大批煤炭运进来,进行粉碎处理,再添加碳化锯木屑、石灰、黄泥、木炭粉等混合物基料和由硝酸盐、高锰酸钾等组成的易燃助燃剂,混合后由模具压制成型,便可以对外进行销售。

  很多人家需要对自家炉子进行升级改造才能使用,不过各工坊简单粗暴,直接推出成品炉,供普通人家取暖和做饭使用……甚至连配套的铁壶、铁锅都有销售……短时间内就形成一整套产业链。

  因为效果太好,蜂窝煤多孔的设计,可以让其充分燃烧,榨取出全部的能量,还能通过底部的进风口控制燃烧速度,避免天天生火的麻烦。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一个蜂窝煤就能实现夜间取暖以及第二天早上做早饭的需求,算是非常节省了。

  不过眼下底层百姓还用不上这东西,不是说蜂窝煤的价格高到他们不可接受……毕竟这年头烧柴火的价格同样很离谱。

  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柴放到了第一位,足以说明柴薪在这时代的重要性。京师这种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周边山头的树木几乎都被砍伐光了,木柴大多都是从其他地方运来,价格居高不下,更别说是专门加工过的木炭了,尤其是那些燃烧后没烟尘的木炭价格更是普通人不敢企及的。

  底层百姓暂时用不上蜂窝煤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配套的炉子买不起,或是认为压根儿就没必要去买。

  人们已经习惯了活在自己舒适圈内,按照一种熟悉而又传统的方法运转,短时间内很难去改变。

  而那些中产人家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却比较高,往往一条弄堂有一户人家使用了蜂窝煤,其他人去参观过后,只要有闲钱的,通常都会买上一整套。

  如此一来,每天到三个工坊往外运蜂窝煤以及配套炉具的车辆,包括独轮车、板车、马车等,络绎不绝,更有人干起了中间商的行当,大批进购回去后,加价进行转卖。

  ……

  ……

  蜂窝煤的热销,带动了西山煤矿的快速发展。

  之前买下煤矿的商贾,抓紧时间生产,并且想把这种经营模式推广到全国。

  毕竟张延龄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垄断这个行业,或者说,开采煤炭和制造蜂窝煤,更多是为造福百姓,让大明百姓能熬过寒冬,提高百姓的生活品质。

  由此带来的利润,被张延龄用在了继续开发煤矿、铁矿,以及冶炼钢铁上,再就是筹募钱粮运往南方,充作治河之资。

  目前的张延龄,地位卓然,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就在于他做的事,旁人都做不了,哪怕朝中文臣对他进行攻击,皇宫体系下的中官也想从他的生意中分一杯羹……但张延龄开设的赛道,不是他们想进就能进的。

  门槛实在太高了!

  张延龄能够赚取的银子,旁人连想都不敢想,更无法模仿,哪怕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研究,却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长期下来的结果就是再也没人愿意斥资与张延龄展开竞争,就算想从中分得一杯羹,也以巴结张延龄为主,力争获得张延龄的认可,如此才有喝汤的可能性。

  想吃肉?

  不好意思,全看你们的表现。

  京师内暗流涌动,随着财富的再分配,一部分徽商很着急……尤其是李吾唯等在京师盘踞多年的徽商,在这次煤矿竞拍中他们多数没有参与,就算出席了拍卖会的也嫌价格太高选择了收手。

  回头看到煤炭开采的利润无比巨大,甚至形成了一整条产业链,再想加入基本上已经不可能了。

  政策方针已敲定,朝廷的保障工作做得极其出色,对商贾利益的保障非常全面,再加上各煤矿已有主,且短时间内朝廷不允许外包转让,让那些入局晚的大商贾追悔莫及,便尝试从别的地方运煤到京城来销售。

  但因为煤的品质不行,加上运费昂贵,以及没有成型的技术,导致他们做不出合格的蜂窝煤,一时间进退两难。

  对秦昭来说,就比较自在了。

  最近她可说是事业顺遂,钱财真如流水一般往自家淌,更是收了个“女徒弟”孙程盈,至于好不好用另说,但她明白一点,这女人她得罪不起。

  万一回头孙程盈被张延龄收了房,那就等于是半个女主人,以后见面了还得客客气气……虽然她也觉得孙程盈根本就不是做生意的料,无非就是受张延龄所托,带着玩而已。

  “当家的。”

  徐恭最近一直忙着西山开矿之事。

  这天刚回来,他便把开矿进度如实跟秦昭汇报,“矿已经开起来了,马上将会有第一批煤运到京城,如果一切顺利,咱也可以制造那种煤球。却不知……如此做是否会跟张家二公子的利益产生冲突?要不然……咱把东西运到别的地方变卖?”

  显然,徐恭很怕开罪张延龄。

  别看张峦现在暂时病退,却这并不影响张峦已成为大明寿宁侯的现实,在有爵位加持的情况下,锦衣卫又配合张家办事,张峦、张延龄父子更是深得皇帝信任,这就意味着,张家的权势已大大超过了成化时的万家,在京师已属于独一档的存在。

  更主要的是,很多人得靠张延龄赏饭吃。

  “不用。”

  秦昭手上拿着书册,神色淡然,道,“二公子说了,京师的买卖无关乎赚钱,只是想通过开矿来冶炼出合格的钢铁,让百姓过点儿舒心日子……等回头制造的煤球多了,价格自然就会降下来,百姓的生活成本也会大幅度降低。

  “即便是寒冬腊月,平常百姓用三四个煤球就能过一天,一家开销用在生火造饭上的钱会大幅减少。如此有利于民生之事,二公子不会打压不说,甚至还会大加鼓励。我们也要引以为鉴,不要奢求能从中获取暴利。”

  徐恭谨慎地道:“这东西要是运去辽东,价格必定居高不下。”

  “不行。”

  秦昭摇头道,“其实西山开矿,产出最方便的就是往京师运,拥有上百万人口的京畿地区煤炭的耗费量非常大,我们能有稳定的收益,完全不存在蚀本的问题,作何要折腾?回头让人把技术送到江淮去,在那边也开几个工坊。”

  徐恭问道:“西山产出的煤,全都用在京城这边吗?”

  秦昭笑道:“你以为别的地方,就没有煤矿了?二公子之前曾给我说过,辽东之地煤炭储量巨大,晋地更远超辽东,此外中原和齐鲁也都有大煤矿存在,其中有不少品质都极其优越。如果二公子随便去辽东、山西或者中原之地走一圈,你猜会有多少煤窑拔地而起呢?”

  “这……”

  徐恭瞠目结舌,显得无比震惊,愣了好一会儿才结结巴巴地道,“仅仅走一圈,就能发现众多煤矿,那老百姓……还真有福了。”

首节 上一节 751/7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