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到焦头烂额,燃烧生命奉献出一切,是不是首辅差别真有那么大?
萧敬听李荣那慢吞吞的话,多少有些着急,提醒道:“李公公,该说陛下的安排了。”
“咱家知晓。”
李荣并没有见怪,随即道,“陛下准备,由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张峦,即刻入阁,协同徐阁老办事。”
徐溥马上提出质疑:“就算刘阁老主动请辞,难道不该等朝会上公开议论过,最终才决定其去留吗?”
“不用了。”
李荣摇头道,“刘阁老归家心切,正如当初的万阁老一样,根本就无法挽留……徐阁老又何必强留呢?”
这是在提醒徐溥。
万安走的时候,也是很不情愿的,最后还是乖乖就范,毕竟不走不行,留下来就得吃官司,甚至进诏狱,很可能会被问罪杀头。
刘吉跟他的情况并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至于让朝堂上的人挽留……话说,你们东宫讲官出身的官员,有谁会可怜刘吉,真的去挽留他?多此一举作甚?
徐溥再道:“有关新阁臣的人选,是否也应该经过廷推和廷议?”
李荣笑道:“可是先前翰林院上的阁臣候选名单中,并没见到张学士的名字,如果非要这么推的话,会不会……君臣面子都不好看?”
徐溥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不拿到朝会上去说,就是怕当众撕破脸,君臣都下不来台,还不如由皇帝自己决定得了。
毕竟阁臣就是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其去留全看皇帝的心意,这充分体现在对万安和刘吉的处置上。
你们都不打算推荐张峦,还要拿其入阁之事议论,不诚心让皇帝心里不痛快吗?
徐溥道:“大明阁臣选拔规矩,一直都有,且已形成定制,是否不宜因张学士便有所更变呢?”
或许是徐溥也想维持跟皇帝的良好关系,就算心中极力反对张峦入阁,但也只是婉转地表达一番,希望皇帝能听进去他的意见。
李荣点头:“徐阁老所言在理,张学士一非进士出身,又非庶吉士或是一般馆阁出身,虽有在馆阁供职的经历,但只是历官而不做事,在威望上,的确有所不足。”
“嗯。”
徐溥点头,“如今内阁人手不足,缺少的是实干型人才,一来就要顶上去做事的。反观张国丈,为官以来基本都是虚职,哪怕是出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也没去过几天。若他病愈的话,反倒应该在翰林院多历事才可。”
意思是,张峦在翰林院供职期间都没做什么事,更遑论阁臣了。真要提拔他的话,必须让他去翰林院干一段时间,好好感受一下编撰修书的痛苦。
每天查阅那么多资料,还得仔细推敲,看看有没有谬误,更要维持一个文人的体统。只要让他忙到焦头烂额,就没脸提什么入阁之事了。
李荣道:“陛下吩咐,说是有关先皇实录的修撰,张学士会帮忙。”
“什么?”
徐溥闻言不由皱眉。
听听,这是人话吗?
我们在那儿辛苦修书,皇帝说张学士能帮忙?感情书修成后,张来瞻到时只需要署个名,就能窃夺修书的功劳?这是脸都不要了啊!
李荣继续道:“具体如何帮忙,陛下并未提及,不过陛下有言在先,因为黄河河工项目尚未完成,张学士就算入阁,也得优先顾及户部的差事。”
“怎么个意思?”
徐溥再问。
“也就是说,张学士跟之前出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一样,只是领内阁的职务,但并不直接入阁做事。”
李荣规劝道,“您担心张学士入阁会影响到馆阁选拔阁臣的规矩,情况并不是这样,陛下其实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
徐溥惊讶地问道:“入阁,却不进来做事?”
“是的。”
李荣道,“甚至不用张学士挂大学士的名头,只是进翰林学士,兼领阁务罢了。”
在大明,入阁的标准,其实就是以大学士的身份入阁。
不过在成化朝,以翰林学士身份入阁的人并不在少数,后来再晋升大学士,也没有影响到所谓的规矩。一直要到弘治朝中期,才形成以大学士身份入阁规则的定制,没有大学士名衔就不算入阁。
徐溥一听就明白了。
让张峦入阁,只是占个坑,如此一来,张峦就是内阁中仅次于他徐溥的存在,就算不在内阁,这萝卜坑也占定了。
如此一来,就算后续谁再入阁,也要排在张峦后面。
皇帝为老丈人谋划到如此地步……
徐溥在想,还真是一对好翁婿啊!先不论君臣关系处得如何,至少这老丈人和女婿……关系没谁比得了。
李荣继续道:“为了让您及早有人帮忙,陛下决定,明后两天,会在朝会上直接议定下一位阁臣的人选,不出意外的话,应是以之前最受人推崇的刘学士入阁。”
刘健入阁,看起来众望所归。
毕竟如今有资格入阁的人选中,刨除那些跟万安和刘吉关系不清不楚的翰林外,以东宫讲官体系为主,刘健的名声仅在徐溥之下。
且徐溥在六部供职的那几年,翰林院的东宫讲班,之前一直由刘健和李东阳负责,只是在李东阳守制后,另一班由谢迁负责。
徐溥道:“这一点,在下并无异议,只是张学士入阁之事,在下认为,还值得商榷。”
“既不进内阁来给您找麻烦,又没有直接任大学士,徐阁老,咱家不明白您坚持的到底是什么。”
李荣感慨道,“陛下眼下所做决定,要的是朝中人的鼎力支持,尤其需要你们这些东宫时的老师支持。或许那位张学士,一直都不入阁,到致休还乡都不干涉朝事呢?”
徐溥一听,心里多少有些气恼。
张峦不干涉朝事?
那母猪都会上树了!
第756章 张阁老
不管徐溥是否答应,至少刘健入阁这件事,符合目前文臣的利益。
对于张峦占着茅坑不拉屎,徐溥的意见没有旁人想象的那么大,毕竟皇帝对于张峦入阁这件事,早就铺垫过很多回,且在年前年后都曾提及过,张峦入阁更是直接跟西北战事的结果挂钩。
等李荣和萧敬从内阁值房出来,李荣心情似乎很不错。
“接下来就要去见张国丈?”
萧敬问询。
“不必了。”
李荣一摆手道,“陛下会让覃公公去跟张国丈沟通……唉,论关系,咱到底还是疏远了些。”
萧敬点头表示明白。
通知徐溥,找个内敛且喜欢当老好人的覃吉来,并不怎么合适,一切就在于覃吉很容易被徐溥拿捏住。
而李荣强就强在态度强硬上,可以直接跟徐溥掰手腕子。
这大概也是皇帝让他来此的目的。
但若是皇帝要通知他老丈人入阁,就只需要找个老好人登门去通知一下,二人坐下来或许还能闲话家常,增进彼此的感情……这种活暂时还落不到他李荣或是萧敬头上。
萧敬道:“李公公,您看朝廷上下那么多人反对张国丈入阁,当他们得知消息,来日朝议上,会不会因此产生大的争执?”
李荣笑道:“这就是咱们这位陛下睿智的地方,或是说,你我格局不如陛下的地方。
“让张学士入阁,却并不干涉内阁事务,可以暂时打消朝中人的疑虑……等内阁真出现什么棘手且他人都办不成的事,再去找那位‘张阁老’救火……就问你,有那么几次下来,谁还会在意是否名正言顺?”
“言之在理。”萧敬道,“那会是怎样的事,只有张国丈能办,而徐阁老和刘学士那边却办不成呢?”
李荣笑着摆摆手:“这种事太多了。你就想,咱那位怀公公的能力和人脉如何?他都有很多事办不成!但咱这位张国丈,帮自家亲眷做事那真是倾尽全力,且不计代价。朝中有谁能做到呢?”
萧敬道:“朝中大臣,更多是领俸禄办事,缺乏足够的动力……但对大明倒也忠心……”
李荣点头道:“天底下做父母的,对孩子的真心,能跟忠心相比?对自家骨肉,有时候即便赴汤蹈火,丢了性命,那也在所不惜。”
听到这话,萧敬不由摇头苦笑。
咱俩没根的人,在这里讨论父母对子女的真心?
是不是有点太过牵强了?
你的理解能有多深?
李荣道:“咱赶紧去向陛下复命,把这边的情况如实相告。以咱家对那位徐阁老的理解,他一定会帮陛下说服朝中人,让他们接受这个安排……因为只有如此,才是当下平衡朝中各方势力的最好选择。”
萧敬点头表示同意。
心说感情最好的结果就是没有刘吉的朝廷,以后大概就会是以张峦为代表的外戚权贵派,跟东宫出身的翰林派的争执。
至于王恕和马文升等朝中中流砥柱代表的传统文臣派,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充当双方的缓冲。
看起来……
朝堂上下仍将争执不休。
……
……
张峦是在自己家中会见的覃吉,对对方口中得知自己即将入阁之事。
算是个荣誉阁老。
不过张峦对此倒是很满意,他望向一旁的小儿子,笑着道:“延龄,你看陛下还是很体谅我的,知道我不能随时去公庑打理朝务,便做了变通,既让我入阁,保留了面子,还能有闲心,在家中……休养身体。”
覃吉赶忙道:“张先生,您可不能懈怠。目前怀公公离朝,陛下非常需要您辅佐。”
张峦摆摆手,道:“我一个生员出身的老家伙,能帮到陛下什么?最多是在家里窥探一下天机,给他提点儿建议。朝中事务,不是朝夕可成,那得经年累月的经验才能维持,我不行,便不去逞强。”
覃吉惊叹:“您还真豁达。”
“这不叫豁达,是没本事。”
张峦自嘲地道,“我这人别的不行,就是有自知之明,然后就……能把一切都看淡。覃公公,这话同样适用于你。”
“啊?”
覃吉一时懵逼。
心说你这是啥意思?
意思是,我也没能力,没资格当司礼监掌印太监,所以应该在陛下正式委命我提领司礼监前,主动请辞?
张延龄见覃吉脸色阴晴不定,知道他在想什么,连忙帮着父亲解释:“覃公公请见谅,家父不是那意思。”
张峦却不领情,道:“吾儿,你这叫什么话?什么叫不是那意思?我知道了,你是故意在这里混淆视听是吧?
“我的意思很简单,咱跟覃公公都想当个闲人,大不了赋闲在家,做个闲云野鹤,平常喝喝茶聊聊天,陛下有需要咱的时候,再去给陛下效命,不是这意思还能是什么?”
“呵呵。”
覃吉笑了笑。
他对这对父子相处和说话的方式,很是欣赏和羡慕。
“先生和二公子都是性情中人,有话完全可以直说。”覃吉笑道,“老朽身无长物,最好就是做个闲人,如张先生这般。”
“延龄,你看看,我跟覃公公才是一路人,你这种整日钻营的小子,别掺和进我们老家伙的事情中来。”
张峦白了儿子一眼,说完还悄悄打量覃吉的腿,似乎是在琢磨有关身无“长物”还是“短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