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大军阀 第140节

  杨嗣昌正失魂落魄的站在原地膀子一阵生疼,此人披头散发身上的衣服早已污秽不堪,两根脚趾就这么肆无忌惮的暴露在空气中。

  他闻言微微抬头,只见面前十步外的太师椅上,金刀大马的坐着一位气度不凡的短髦大汉,正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己。

  “汝为何人?”

  还没等徐晋搭话,杨嗣昌却突然被身后的贼兵踹了一脚,他本就精神恍惚,当即一个踉跄摔倒在地。

  “见到大将军还不跪拜!”

  “退下!”

  徐晋佯怒一声,随后慢条斯理的起身,微微一笑后将对方扶了起来:

  “杨大人便在此安心住下吧,相信紫禁城那位自然会惦记你的。”

  “不作安安饿殍.尤效奋臂螳螂...呵呵,杨大人的文采实在令本将军仰慕至极啊。”

  “你说什么?”

  杨嗣昌闻言瞠目结舌,脸上的表情惊疑不定,简直像活见鬼一般。

  方才对方说的那些话他都没听进去,唯有这诗句着实令其惊骇万分。

  此话是自己于云贵平叛之时私下里有感而发,他敢肯定当时身边绝对没有人,这徐贼究竟是如何知晓!

  莫不成,此人真与传闻一样,有着鬼神莫测之能?

  徐晋没有回答此人的疑问,而是淡淡一笑,他当然不会告诉对方,这首“西江月”本该在两年后才出现,其极为反动的含义于后世臭名昭著。

  但徐晋同样不知的是,由于自己到来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导致本不应该出现在云贵地区的杨嗣昌却于镇压农民起义时有感而发,直接将这诗句提前两年创出来。

  就这样,杨大人在被卫兵押下去后还是一阵迷惘,毕竟这徐贼嘴里说出来的话实在是让他匪夷所思。

第201章 地主官绅的血书

  十一月的日子里气温已经极为寒凉,而就在这段时间中,保乡军已陆续将梧州.浔州.桂林.平乐四府牢牢控制。

  至此,除了毗邻云贵的泗城州与安隆司两地外,大将军徐晋已将整个广西尽握掌中。

  与此同时,各地亦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土改行动。

  现如今,徐晋在民间和军中的威望都达到了极点,经此大胜后众人无不是心悦诚服。

  而保乡军所接管的府州里,当地的黎庶无不箪食壶浆.夹道相迎。

  这可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行为,没有任何人逼迫,大伙盼星星盼月亮王师总算来了。

  当然了,在控制各地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主要是来自那些地主阶级和海商群体,这些人已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家产基业被夺。

  但他们又面对这精悍的保乡军又根本不太敢反抗,于是各地的大户.富商在忧虑之中只好抱团取暖,由百余人联名立下血书呈了上去。

  这封特殊的联名信很快被送到了将军府,徐晋打开一看后逐渐陷入沉思之中。

  “素闻大将军威名,吾等贱民敬仰至极,皆幸为大将军子民,保乡军乃王者之师.仁义双全...”

  这部分内容主要表达了官绅们对他这个大将军的仰慕之情,也就是拍马屁。

  什么英明神武.睿智不凡,几乎能用到的好话都用上了,乍一看与那才子王勃的滕王阁序尚有几分相似。

  “兹有梧州王氏.云氏.浔州袁氏.孔氏.桂林黄氏...”这是介绍参与此次联名信的主要成员,其涉及到的身份.产业之广令人叹为观止,从官绅.地主.豪强.海商.粮商.盐商.丝商到银号.典行应有尽有,皆是各行各业的巨头。

  徐晋心中了然,这些官绅之所以将个人信息介绍的这么详细,也不乏带着那么一点威胁的意思, 但他却并不在意,而是继续看下去。

  紧接着,重点内容赫然出现。

  这些官绅地主在遣词造句上用尽卑恭鞠膝之言,写了洋洋洒洒一长串,但核心只有一条,那便是希望保乡军不要对自己这个群体太过苛刻,自己家产.基业积累不易之类的。

  信中更是提到,只要大将军能保证不抄他们的家,此些官绅便愿意共同凑出三百万两银子献上,日后各商户还会优先向保乡军供应所需物资。

  “三百万两么…”

  徐晋微微一怔,稽税局不知道抄了多少个地主的身家,他自然清楚此些人皆富得流油。

  可以说,这三万保乡军就是在地主阶级的血泪之上建设出来的。

  但即便知道这些官绅大户有钱,可这巨大的数量还是令人咂舌。

  广西本岭南偏禺之地,每岁能给朝廷上缴的银子堪堪六十万两,在大明财政中的占比不足二分。

  三百万两银子,明廷得收五年以上…

  可眼下,当地的大户说拿就拿出来了,看样子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而紫禁城那位皇上,欲筹集三十万饷银子都得把龙内裤当了。

  由此可见,大明真是藏富于民啊。

  几天后,由广西官绅推选出的三名代表来到了南宁城中的大将军府中,自然是被传唤而来。

  “草民黄德旺.孔祥维.云崇参见大将军,愿大将军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这一见到正主,三人便不约而同的趴伏在地.拜了又拜,嘴里的吉祥话更是说个不停。

  “赐座。”

  徐晋今日着常服.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

  但毕竟久居上位自有不怒而威,南征北伐之下又染得满身杀气,令这几个官绅代表惶恐不已。

  好似见到了真龙一般。

  “谢大将军。”

  黄德旺拘谨的坐在椅子上,偷偷的看了一眼这位传说中的人物,只觉得此人面容丰毅甚为雄壮,眼下虽静静的坐在太师椅上,却隐隐散发出一股难以名状的威压。

  “此番唤诸位前来,便是为联名信之事。”

  徐晋托起茶盏微微一抿,继而笑眯眯的表示大家不用太过紧张,自己是讲道理的人。

  “呵呵…实不相瞒,本将军原本的确是打算将诸位的家产全部抄了,毕竟还是你们这些官绅有钱呐。”

  面对如此直言不讳的话,三名官绅代表皆是心肝猛的一颤。

  但反应过来以后又很快镇定,既然对方能这么说,那就代表此事还有转机。

  果然,只见那大将军停顿片刻后缓缓道:

  “不过,汝等此番主动献诚却让本将军深感欣慰,故而吾已改变了主意,诸位家产可保矣。”

  还没等黄德旺几人松一口气,那道沉稳洪亮的声音再次响起。

  “三百万银子确实少了些,操兵练将.购置铳炮乃极为烧钱之事,若是饷银匮乏,恐连本将军也无法约束不了部下。”

  “固此,吾认为五百万两银子比较好,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厅堂内陷入了良久的沉默,这三个官绅代表听见这个吓人的数目后面面相觑,内心陷入了剧烈的挣扎之中。

  诚然,要凑出那三百万两尚非易事,各户的存银.周转之资皆要拿出,虽不至于伤筋动骨却也是咬碎了牙。

  若是五百万两…恐怕就得变卖三四成的家产了。

  官绅商户虽身家不菲,可大多都是庄园.行当之类的不动产。

  这三人在压抑的氛围中用眼神交流片刻,最后双鬓微白的孔祥维沙哑着开口,仿佛瞬间苍老了许多。

  “大将军,吾等官绅若凑出这五百万两,可否保全祖宗基业不失?”

  “这是自然,本将军向来守信。”

  徐晋很干脆的表示只要广西官绅能献出这笔款子,那么昔日之事可既往不咎,但仍有一条不容商榷,便是日后必要无条件遵守保乡军的政令。

  “这...难道包括那摊丁入亩与官绅一体纳粮吗?”

  梧州的云崇闻言一惊,云家之所以为当地最大的粮商,便是因为有万亩良田。

  如果要这么说的话,自己跟被抄家了没啥两样。

  “此规矩也。”徐晋的语气不容质疑。

  “汝等官绅富有沃土千里,而我岭南黎庶贫无立锥之地,天理何在?”

  “诸位既是商贾,便应行商业之事,与数百万贫苦百姓争抢耕地,非正道矣。”

第202章 暴富的大将军

  徐晋语重心长的向这几人表示,保乡军的政策是严厉打击土地兼并的,但却一直鼓励民间发展商业。

  “大争之世,汝等若还将惦记着那一亩三分地,着实落了下成。”

  “此大航海时代,全世界的银子皆可赚,勿将眼光只停在足下三寸。”

  黄德旺三人在听完这饱含深意的话后陷入思索之中,看这大将军的意思,以后再玩拥田万亩那一套估计是行不通了。

  此事,似乎并无磋商的可能。

  紧接着,徐晋又拿出了几个例子,“想那罗庆县的岭南纺织厂,初时不过纺车数百架.雇工数百人,每岁营收不过两千余两。”

  “区区半年规模便扩大一番,利润更是增长了七八成之多。”

  “罗阳县之罐头厂,乃一酒肆掌柜所创.此人唤作马六,其生产之罐头被吾保乡军和船商大肆采购,如今身家不知翻了几番。”

  “再比如...”

  看着这几个正在天人交战的官绅代表,徐晋沉声道:“本将军言尽于此,诸位回去之后可以细细思量。”

  “顺时代者昌,倒行逆施者亡。”

  诚然,天底下官绅大户何其之多,也不尽是强取豪夺之辈,自有个别积善之家或以勤致富之人,但保乡军并没有这个精力去一一甄别,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正。

  而且这属于阶级问题,地主阶级已经不适应这个剧变的时代了,淘汰乃是大势所趋。

  今日,徐晋之所以苦口婆心而不是直接大动干戈,也不乏希望这些官绅群体能够将思想转过来,自己好话说尽,若他们仍是冥顽不灵,那就休怪刀兵无情了。

  两日后,还没等广西官绅表明态度,桂林府那边却已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在稽税总务冯敬云的指挥下,户部尚书老于的监督下,税吏们共从靖江王城查抄出金银七十五万八千二百四十六两.粮草近五万石,盔甲.弓弩.火铳数千件。

  另捕获镇国将军两人.辅国将军七人.奉国将军二十一人,以下的中尉数百。

  这些可不是正经将军,只是宗室的爵位而已,每年可以按爵高低从明廷手里领到数目不等的俸禄。

  另外,还从靖江王府中搜出未完工的龙袍一件,其窥视神器之心昭然皆知。

  不过这也不奇怪,在历史上于南明时期,这靖江王朱亨嘉便生了自立之心,先是南面而座自称建国,随后更是改元洪武二百七十八年。

  后来还没来得及称帝,便于兵败后被擒贬为庶人,接着又被南明隆武帝派人缢杀。

  此为后话,暂且不提。

  徐晋有些意外,他知道大明的藩王有钱,却没想到区区一个岭南藩王便有这么多的财产,不过想到这靖江王一系毕竟 传承近两百年后倒也就理解了。

  稽税局查抄出来的还都是实物,只是朱亨嘉财产的一部分而已,光那座气势恢宏的王城便占地三百多亩,王府控制的耕地更是近七万多亩,周围的百姓几乎全都是靖江王的佃户。

  与这金碧辉煌的王城相比,桂林的布政司和巡抚衙门简直寒酸的可怜。

  很快,那些官绅大户经私下磋商之后,同意了那五百万两的要求。

  但为了掏出这笔款子,这些巨头不仅变卖了好几成的产业,甚至还将广西几乎所有的中小商户.地主都发动起来,视资产多寡需掏出数额不等的献银。

  毕竟这属于整个岭南官绅地主阶级的事情,没理由光让他们这些大户出银子啊。

首节 上一节 140/2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